挖掘老科技人才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20-07-22赵宏
赵宏
[摘 要]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建设科技强国,老科技人才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与厚望,党和政府希望老科技人才发挥优势特长,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该文探讨了老科技工作者在建设科技强国中的重要性,老科技人才资源现状,提出了对老科技人才资源再开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老科技 优势特长 人才资源开发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50040-05
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科技强国,老科技人才被寄予厚望,党和政府希望他们发挥优势特长,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作为福建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一员,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从新时代老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老科技人才资源现状,以及发挥其作用的有效途径等方面作简要探讨。
一、老科技工作者是建设科技强国
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老科技工作者是指达到或接近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或科技管理人员。老科技工作者亦即老科技人才,他们在长期从事科学技术相关领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其中许多是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业界威望,退休后继续发挥优势特长,为科技创新助力,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老科技工作者的优势特长不可替代
1.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经验优势。
与其他岗位退休人员不同的是,多数老科技工作者退而不休。从人才发展规律来看,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进行生物、药物、物理等实验,科研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一个项目通常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成功。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诺贝尔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其关于青蒿素的研究从1969年开始,历经50余年,而至今研究工作仍是“正在进行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53年便开始他的研究之路,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立下不朽功勋;以于敏等老专家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功勋”,他们兢兢业业,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科技科研事业。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多位老科技专家年过七旬,他们都是新时代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是全国老科技工作者的榜样和骄傲。
2.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新时代的老科技工作者多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对党和人民,对亲身参与建设的祖国有着根植于心的忠诚和甘于奉献的情怀,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人和亲历者。老科技人才都是各个科技领域里的专家学者、业界翘楚,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基层乡镇、农村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的情况下,他们知难而上,不计报酬,深入田间地头、果园山林、河塘牧场等基层一线,为粮农、果农、菜农、畜牧民精心指导、排忧解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不少老科技工作者还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和解决问题的行家,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维护社会稳定。调研发现,在处理基层较为复杂的矛盾时,他们出面调解往往更易被双方接纳,使问题迎刃而解,助力社会和谐,颇受当地政府欢迎。
(二)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优势特长责无旁贷建设科技强国必须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必须改变我国有些科技领域技术断层、人才短缺的现象,迫切需要有经验的科技老专家从单一的科技人员转变为集科技、科普“双肩挑”的老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补缺、补漏、补短板。应对突发事件,老科技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福建省各相关行业的老科技工作者与在职人员并肩战斗,坚守抗疫一线,大力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培训防疫人员,走向田间地头、工矿企业指导业务、科学作为,为战胜疫情和复工复产提供专业支持,真正体现了新时代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大爱。
老科技人员虽然退休了,但在能力、精力甚至体力方面,若参照西方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仍然处于“年富力强”阶段,还有5~10年精力旺盛的黄金工作期。就客观上而言,许多单位也希望返聘他们,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既可以发挥专业所长、解决技术疑难杂症,又能缓解单位编制有限、专业人手不足的困难。从主觀上来讲,多数科技人员退休后,只要工作需要、身体允许,也有继续报效社会、服务人民的意愿。这些都彰显了老科技工作者“干一行,爱一行”、勇担社会职责的精神境界。
二、老科技人才资源再开发现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腾飞的翅膀。2019年底,笔者参加了福建省科协在深圳举办的“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亲身感受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深圳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深谙科技创新是改革开放的魂与根,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一)老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发展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老科技人才经验丰富,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是高质量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人数众多,专业面广,涉及科研、教育、工农业、医疗卫生、工程、光电、经济等各个领域,尽管达到或超过了退休年龄,但他们的职业生涯周期并未结束,积累了丰厚的技术资本,是科技项目的“活档案”,资源开发意义仍然很大。
对老科技人才资源进行再开发利用,可以快速有效地充实、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其专业、经验与威望优势,特别是对国家科学基础性研究、科技推广、公民科普、企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江苏省南通市老科协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他们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两届举办“银发人才”公益招聘会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招聘会,通过市场引导,让老科技人才能在企业创新发展、决策咨询、高新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施展才华,同时使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老科技人才领衔、把关和指导,补充了企业科技人才的短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双赢。
(二)福建省老科技工作者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福建省老科技工作者10万余人,如何实现老科技人才资源再开发,使之成为建设新福建的科技补充力量,值得研究。科技人员退休后,一部分被原单位或科研院校返聘,因具有良好的科研设备和条件,科研成果显著。
大部分人退出科技岗位后,凭着奉献余热的满腔热忱,或加入老科协参与有组织的建言献策、科技示范项目推广、科普惠民、贫困山区健康扶贫等活动;或单枪匹马,以一技之长深入农村企业、社区校园开展科普、指导生产、助推创新;还有一部分人修身养息,含饴弄孙,旅游锻炼,享天伦之乐。
老科技工作者队伍开发必须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于他们中的人才精英,应继续留用,留住科研能力、科研精神、科研项目,这是科技人才薪火相传的关键;对于因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退出科技队伍的部分人,也应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事实上,大部分退休特别是刚退休的科技人员,他们身体健康、学识渊博、功底丰厚,也有继续奉献的强烈愿望,这是老科技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是我们应关注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点对象。福建省老科协土木建筑分会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与福建省土建学会携手共建,将学会每年退休的科技人员同步转为福建省老科协土建分会会员,做到科研人员不变、科技项目持续、学术研究不中断,有效实现老科技人才再开发和利用的最大效益。
(三)科技创新——“夕阳人”的朝阳产业
多年来,八闽大地活跃着数以万计的老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农、林、渔、教学、科研和医疗等诸多科技岗位,以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行动默默奉献、不断创新,不少成果取得了社会效益,获得了政府和百姓认可。虽然已是“夕阳人”,但他们是老年人才队伍中有着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优势的特殊群体,是科技创新这一朝阳产业的有力推手,若加以合理利用,则成本低,效用好,意义深远。
老科技工作者具有经验优势,但并非万能,无论是搞科研、做项目,还是小发明、小专利,都是科技创新,需要继续学习,与时俱进。科技创新就像一个朝阳产业,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逐梦正逢时,近年来福建省老科协科技人才攻坚克难,硕果累累,共获得授权专利500多项,连续10次参加“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们坚韧不拔的科研态度,不仅收获了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精神层面的肯定,焕发了科技青春,从而激励自身挖掘潜能、精益求精,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成为朝阳产业的银发追梦人。
三、老科技人才资源再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老科协和老科技人才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的需求,是推动老科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福建省老科协成立36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组织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在调研建言、老区健康扶贫、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充分调动老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其优势特长方面,尚有努力的空间。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从政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组织上帮助,财力上支持老科协和老科技工作者。
建议可采取如下举措:
1.明确领导联系、归口管理和工作保障机制。确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各级老科协工作的具体分管领导,各级科协组织对同级老科协直接领导;明确牵头部门,建立科协、组织、老干、科技、民政、财政等部门与老科协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老科协和老科技专家的工作汇报与建言献策,解决老科协组织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采纳有益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将老科协工作纳入群团工作的整体布局。从充分挖掘老科技队伍人才资源、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的高度,重视对老科协的组织建设,出台有利于老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文件。鼓励各级退休干部到老科协兼职,具有教授级高级职称以上的老专家在老科协任职的年龄应与其他社团有所区别,可放宽至75岁;应参照关工委、计生协会等组织对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工作者交通费、通讯费给予适当补助;解决基层“老科技义工”的后顾之忧;利用媒体广泛宣传老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在重要节日看望和慰问身体弱、贡献大的老科技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关心和支持老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3.建立老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机制。财政部门每年优选部分老科技专家的科技创新项目、老科协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建立开发性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由老科协根据资金使用原则与要求,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推荐报审。资金由财政统一安排下达,资金使用情况与成效由相关部门监督。
(二)各级老科协组织要主动服务和支持老科技人才
老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老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通过老科协的工作,把老科技人才这一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珍惜好、爱护好、利用好、开发好、服务好。
1.加强对老科技人才队伍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实践。根据老科技工作者思想、专业以及生理、心理等特点,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个别访谈、工作交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他们从事科技创新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反映他们的诉求,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帮助和解决实际困难。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的老专家加大支持力度,逐渐引导更多的老专家从科技工作者转换为科普工作者,鼓励他们多参与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视,关心和培养科技事业新一代接班人。
2.继续为老科技人才奉献搭建平台。实践证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认定是老科技人才持续奉献的有效手段。2000年以来,福建省老科协开展了19批高级职称资格认定工作,共有2040位老科技工作者获得高级技术职称资格,弥补了退休后继续奉献余热的老科技人才的需求,弥补了部分科技人员退休前因多種原因未能获得高级职称资格的缺憾。由于规范评审和认真把关,其资格证书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认可,这些科技人员也成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的补充力量。除此之外,打造老科协智库、科普报告团,做好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对接,为企业科技创新搭桥铺路,为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穿针引线,为培训新型农民助力,都是老科技人才资源再开发的有效途径。
3.为老科技人才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在科技飞速进步的新时代,老科技工作者依然有学习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需求,特别是老科技工作者转变为科普工作者后,要把几十年的专业积累,从比较刻板、枯燥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使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科普知识,须在写作、演讲等方面再学习、再提升。可以通过创办老年科技大学等方式,满足老科技人才终身学习的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利用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和福建省科普报告团的优势,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力求省、市、县三级联动,丰富老科技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在身体健康,心态阳光,获得更多幸福感、光荣感的状态下,老科技人才才能更好地奉献智慧和力量。各级老科协要为老科技工作者开展形式多样、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条件,继续办好中国老科协日、老科协奖等活动,建造欢愉、和谐的精神家园,建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科技工作者之家。
(三)老科技人才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广大老科技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努力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优势特长,他们将退休后的时光谱写成光辉岁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毕竟老科技工作者的精力与体力都在走下坡路,以人为本,在确保身体健康、自愿工作的前提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老科技人才继续发挥优势特长的基本原则。因此,老科技工作者在继续工作,积极奉献的同时,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实际,逐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递科学精神,举办科普讲座,培养科技下一代,调研建言献策等工作上,这既是党和政府对老科技人才关怀与厚爱的一贯态度,也是老科技人才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