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020-07-22张瑞芳马素慧陈长香
张瑞芳 马素慧 陈长香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唐山,063210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1]。糖尿病同时也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患病后需要终身应对疾病,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血糖控制较差[2]。负性心理对患者的工作、家庭、性能力、社交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疾病良好的适应有助于患者的疾病管理,维持其身心健康。而目前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 2019年5月在大同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周岁以上、意识清楚、愿意配合调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2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有效回收率为94.82%。
1.2 研究方法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家庭人均月收入、HbA1c值和并发症情况。
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sychosocial Adjustment to Illness Scale Self-report,PAIS-SR)。由Derogatis等构建,姚静静汉化,反应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情况[3]。量表共46个条目,7个维度,分数越高代表心理社会适应越差。
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Family Adaptation, Partnership, Growth, Affection and Resolve,APGAR)。由Smilkstein研制,张作记修订,包括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亲密度五个方面,从经常、有时和很少分别赋值2、1、0分,分数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好[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3录入数据,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中,男性占49.4%,女性占50.6%;年龄范围28-85岁,平均年龄(59.68±11.08)岁;在婚者占84.9%,非在婚者占15.1%;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2999元者占40.3%。
2.2 心理社会适应现状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总分为(55.41±18.46)分,处于中差水平。各维度中,条目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环境(1.47±0.78)分、工作能力(1.42±0.71)分、卫生保健(1.35±0.54)分、性能力(1.21±0.58)分、心理状况(1.07±0.59)分、交流情况(1.02±0.75)分、家庭环境(0.92±0.48)分。
2.3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单因素分析
表1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在性别、年龄、婚姻、家庭人均月收入、HbA1c、各种并发症和家庭关怀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单因素分析
男性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年龄越大,心理社会适应越差;在婚的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好于不在婚的患者;随着家庭月收入和家庭关怀度的不断提高,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呈上升趋势;HbA1c<7%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好于HbA1c≥7%的患者;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均差于没有相应并发症的患者。
2.4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多因素分析
以PAIS-SR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等基本变量和家庭关怀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HbA1c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和家庭关怀是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可解释心理社会适应43.3%的变异量,见表2。
表2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处于中差水平
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处于中差水平,低于张倩倩的研究[5]。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长期的疾病管理负担及逐渐出现的并发症都极易使患者产生负性心理问题,导致适应不佳。各维度中,社会环境得分最高,社会环境指患者患病后与家人及朋友的社交及娱乐情况,本研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52.3%),且多数患有并发症,因而对于业余活动及社交活动的参与有所减少。工作能力得分次之,原因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占多数,且患者大多都有乏力症状,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体力和劳动能力。得分最低的是家庭环境,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韧性[6],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家人在家务上给予患者的帮助、经济上提供的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生活和经济负担,有利于从心理上接受患病的现实,促进疾病康复。家人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抚慰,能够使患者心情愉悦,以良好的心态应对疾病,适应患病后的生活状态。
3.2 老年及低收入群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明显偏低
本研究显示,年龄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家庭人均收入越低,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越差。这与曹笑柏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其研究表明,年龄越大的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越严重;家庭收入越高的患者,情感负担水平越低[7]。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疾病管理,年龄越小的患者,越有更多的精力和知识储备来更好地进行疾病管理,所以对疾病的适应越好。而年龄越大的患者,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衰退,各种慢性病及并发症逐渐出现,社会活动、工作能力和性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极易导致心理上、社会行为上适应不良。糖尿病患者漫长的病程及医疗费用的增加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患者在经济负担方面压力较小,另外,经济社会地位越高,越有可能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应对力量,有利于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
3.3 血糖控制不佳和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
糖化血红蛋白值是反应患者最近三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其值<7%说明血糖控制良好,能坚持较长时间范围内都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必须在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等多方面严格按照疾病要求进行,表明患者在心理上能够做好治疗计划,行为上能够长期合理地进行疾病管理,心理社会适应较好。血糖控制较差,往往会使患者心情低落,影响其对疾病的良好适应状态。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较差,这与刘永玲的研究结果一致。视力的下降甚至失明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挑战,患者极易产生痛苦情绪[8]。视网膜病变需要手术治疗时,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提升[9]。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患者从心理上适应疾病极为不利。糖尿病足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较差,这与葡萄牙学者Ahmad的研究结果一致[10]。足部并发症影响患者行走功能,严重时甚至有截肢的风险,为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来严重障碍。同时,肢体的残缺、自理能力的下降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疾病适应较差。
3.4 家庭关怀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
本研究显示,家庭关怀是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家庭关怀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重度障碍的患者。这与Helgeson的研究结果一致[11]。家庭关怀适应度是家人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家人对于患者联系就诊事宜,遵守治疗方案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在家庭成员的督导下可以更好地完成。有文献报道,家庭关怀度越好的患者糖尿病痛苦越小[12]。亲密度和情感度是指家人对患者情感上的关爱和抚慰,是患者心理上的有力支撑,帮助其正视疾病的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成长度是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的过程,家人与患者一起面对疾病,多方面获取疾病知识,寻求最佳的治疗途径,有益于患者的康复。合作度是指家庭成员共同分担责任和做出决定,疾病管理中家人参与饮食、运动计划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融入社会。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10]。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对于帮助糖尿病患者应对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使患者能更有效地应对疾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