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探析
2020-07-22张晨
张 晨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工作压力也不断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越来越多,且多见于青壮年,表现为思维、感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1-2]。受家庭因素、社会观念因素等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易伴发抑郁症状,其不仅导致精神分裂症病情加重,也会加重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损伤,增加自杀风险[3-4]。在精神分裂症的各个阶段均又可能伴发抑郁症状,影响患者康复。本院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精神内科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出133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伴有抑郁症状,SDS抑郁症状评分>50分。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②由酒精、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等引起的抑郁症状者。③企图自杀或自伤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将经筛选后的133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共有66例,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24~69岁,平均(38.6±9.2)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98±2.11)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及以上43例。观察组共有67例,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2~68岁,平均(39.1±9.5)岁;病程8个月~12年,平均(5.04±2.1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及以上4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我院住院治疗,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病情监测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
1.2.1 集体心理干预。将患者及家属集中到宣教室或是活动室等场所,护士集体给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水平。然后将患者分成5~6个人的小组,可以自由分配,尽量将不同年龄段、心理状态不同的患者分到一个小组中,护理人员引导小组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讲解自身的生活经历,相互交流中传授经验,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抑郁症状等,并能在相互支持、鼓励下提高治疗自信心,主动自我调节抑郁情绪。定期组织召开文娱活动,将患者集中起来活动,鼓励患者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缓解抑郁情绪。组织召开角色互换活动,模拟患者患病后所遭受的一些社会歧视经历,患者与护理人员相互讨论歧视所带来的伤害,以及患者自身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歧视,在角色互换过程中宣泄负性情绪,逐步建立起生活热情。
1.2.2 个别心理护理。①入院1~2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给患者详细介绍病区、医院的环境,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让患者尽快熟悉适应医院,同时给患者详细解说其用药治疗方案,药物的作用机制、服药方法、服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②入院3~6周。护理人员一方面观察病情,在床旁给患者开展认知干预,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帮助患者能正视自己所患的疾病,能客观评价自我,逐步建立起自信心,确立自我价值观,消除患者的抑郁、自卑等情绪。如在床旁给患者列举认知歪曲,告知患者妄想、幻觉等的非现实性,矫正患者的错误想法,并且用现实或理性的信念、原则替代,帮助患者建立起正确认知。另一方面护理人员悉心照顾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家属进行针对性指导,要求家属在照顾患者时能给予情感支持、心理抚慰等,帮助患者调节情绪。③入院6~8周。第一,护理人员在床旁给患者讲解病情好转的规律,指导患者能结合自身情绪变化、精神症状变化等判断病情,能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主动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例如:开展一对一的心理测评,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分析自己的情绪波动、心理状态,并结合近期表现、家庭状况、治疗效果等,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积极给予帮扶和疏导,教会患者多种情绪宣泄方法,指导患者可通过大喊大叫、看电视、跑步、深呼吸训练、瑜伽训练等方法调节负性情绪。第二,现身说法。请心理状态良好、成功回归社会的患者到病房给患者传授经验,如传授抑郁情绪调节方法、与人交往等经验,树立起榜样作用,分享对抗疾病、对抗抑郁状态的经验,帮助患者缓解抑郁情绪,提高治疗康复自信心。第三,社会交往训练。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恐惧社会交往等问题,对此,在住院期间开始社会交往训练,由责任护士和高年资的住院医师一起开展训练,主要分成对话技能、加入集体的方法、做好小主人、解决冲突、如何与他人交流等,逐步提升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能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1.2.3 社会支持干预。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后,从患者家属、社会志愿者等方面为患者寻求社会支持,如在家属方面:护理人员耐心给家属讲解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复发诱因、治疗方法等,告知患者良好心态对于疾病康复的积极意义,要求家属要多多鼓励、安慰患者,给予精神支持、情感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纠正错误认知,建立治疗自信心。定期请社会志愿者到医院内开展情感支持,志愿者主动到病房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交流沟通,聊生活中的趣事,与患者一起看电视、听收音机、听音乐等,多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1.3 观察指标:于护理前、护理2个月后使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测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于患者出院前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评测,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于患者出院前进行服药依从性的评测,分成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3.0软件检验数据资料,计数数据应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表1 两组的抑郁症状评分[SDS评分](±s)
2.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6,P=0.014<0.05。
表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n(%)]
2.3 两组的服药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完全依从43例,部分依从20例,不依从4例,服药依从性为94.03%;对照组患者中完全依从34例,部分依从19例,不依从13例,服药依从性为80.30%;两组服药依从性对比:χ2=5.620,P=0.018<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的压力加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逐年提升,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易伴有抑郁症状[5]。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易出现抑郁症状,此时患者的自知力恢复,即将走入社会,面对现实情况,如治疗效果不佳、康复费用大、工作变更、社会的冷淡歧视等社会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产生。而抑郁症状产生一方面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难度,降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另一方面给患者自身、家庭增加较大负担,也导致医疗资源的占用。
因此,针对患者的抑郁症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临床上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抗抑郁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的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进而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甚至会加重病情,长期效果不佳[6]。
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文献报道指出药物的不良反应、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患者对康复缺乏自信心和社会的冷淡歧视是引起患者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则利于患者抑郁症状缓解[7]。而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从集体心理护理、个体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开展心理干预,本院将患者集合起来定期组织召开集体心理护理,如集体讲座、小组讨论会、文娱活动等,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传授经验,在同理心、情感共鸣等的影响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自信心,缓解抑郁症状。结合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分阶段的个体心理护理,如初期入院时耐心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用积极的语言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并且使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的理解。在中期更多是帮助患者回顾疾病表现,分析精神症状的非现实性,调动起患者的治疗积极性,能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来,进一步促进抑郁症状缓解,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8-9]。在后期引导患者了解到自己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的消极评价,对疾病的不合理信念、态度等,并且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主动分析原因,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掌握多种克服负性情绪的方法,能主动调节情绪,逐步消除心理问题,从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同时在后期针对患者即将出院要回归社会生活,本院对患者开展社会交往训练,促进患者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使患者能顺利从患者过渡到社会人,能顺利融入社会。另外本院对患者开展社会支持干预,主动为患者寻求来自家庭、社会志愿者的支持,进一步帮助患者消除抑郁症状[10]。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2个月后的SDS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01;且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伴有抑郁症状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利于患者抑郁症状缓解,提高服药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