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2020-07-22王友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8期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心率

王友丽

(辽宁省北票市中医院,辽宁 北票 122100)

心源性休克为临床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心脏泵血功能衰竭的极期表现,指的是患者的心脏排血功能发生衰竭,无法维持最低限度心排血量,导致血压降低,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肺等)及组织出现缺氧、缺血以及代谢障碍的现象[1]。该病的诱发因素包括心肌病、严重心肌炎、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严重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中最为常见的病因便是急性心肌梗死[2-3]。其中,心源性休克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严重感染、代谢紊乱、全身微循环障碍等严重病理变化,有着较高的病死率[5]。为积极抢救患者的生命,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临床应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采取科学有效的抢救措施,并积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6]。本文以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4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为例,就其抢救及护理效果展开探讨。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4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时间段入院。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有30例、18例;年龄35~67岁,平均(46.25±6.37)岁;原发病包括:AMI 26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急性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3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肺心病4例,急性左心衰3例,慢性心力衰竭衰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大汗淋漓、四肢湿冷、躁动不安以及精神异常等休克症状,经临床检查,均符合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诱发因素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迅速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而言,由于其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使得心博出量及供血减少,引发组织缺氧缺血现象。此时,为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将其重要脏器(包括脑、肝脏、肾脏等)缺氧症状及时解除,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首要任务便是及时给氧。护理人员配合医师抢救患者时,对患者进行鼻导管或面罩式给氧。采取鼻导管给氧方式时,将导管插入12~15 cm的深度即可,将氧流速调节至2~4 L/min,待解除休克以后,则可将流速减慢至1~2 L/min并维持。为保证导管处于通畅状态,每隔24 h还需更换一次导管。在给氧期间,患者如果出现急性肺水肿的情况,应立即帮助其采取端坐的体位,两腿自然下垂,将静脉回流减少,并加用50%的酒精进行吸氧,以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当患者咯大量粉色泡沫样痰时,护理人员应采用吸引器及时将痰液吸引干净,患者取侧卧位或把头偏一侧,维持呼吸道的畅通,避免出现窒息现象[7]。

1.2.2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心源性休克发生后,患者由于心收缩力减弱,心博出量减少,从而会出现末梢循环障碍及微循环灌注不足的情况。因此,在抢救此类患者时,当务之急便是补充血容量,再加上需向患者应用药物,因而需立即建立起静脉通道。在穿刺时,注意选择比较大的肢体静脉,避开桡动脉部位,以备急性心肌梗死施行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将三通连接,或是建立起两条通道,确保能够同时向患者输注两组液体(一组升压药,另一组常规补液或其他治疗药物)。在输注升压药时,应对静脉穿刺部位进行观察,严禁出现药液外渗的情况,以免引起局部组织皮下坏死;而一旦出现药液外渗,则需将穿刺部位立即更换,并做出针对性的处理。另外,还需以患者实际血压变化情况为依据,及时调节升压药的泵入速度及浓度。考虑到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病48 h内患者有较高得发生室早、室速、室颤得危险,因而在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当严密监视患者的心电变化、血压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条件允许时还可测定其PCWP(肺毛细血管楔压),并以此为依据,对输液的速度及量进行调节。通过重视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输液速度,可有效避免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等症状的出现。

1.2.3 生命体征观察:①血压观察。血压变化是心源性休克患者非常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在休克早期阶段,患者的血压不会降低,反而会发生轻度上升;当休克严重时,采用袖带法可能测量不到血压;有高血压史的患者休克以后,其血压水平尽管会明显降低,但收缩压水平依旧可能达到80 mm Hg以上[8]。因此,护理人员在早期测量患者的血压时,应注意间隔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待其病情及血压处于稳定状态后,再将测量的间隔时间适当延长,并且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向医师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②尿量观察。休克时,患者的肾小动脉会发生痉挛,在减少肾血流量的同时,增加肾素的生成,肾血管在肾素的作用下收缩更加明显,使得肾小球的滤过率大大降低,延长了肾实质细胞的受损时间,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或坏死,最终引起少尿或无尿症状的出现。因此,为向心源性休克的病情变化判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就应严格观察单位时间内患者的尿量。护理人员可借助留置导尿管的方式对患者每小时的尿量进行监测,如果发现其每小时的尿量不足20至30ml,或连续6 h无尿,表明其肾小球的滤过量不足,若未发生肾实质变,则表明其血容量不足;如果发现患者每小时的尿量超出30ml,则表明其侧循环功能及肾血灌注状态均良好,这也是证明患者的休克得到缓解的一项可靠指标;如果患者的血压得到回升,但其尿量依旧非常少,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③心率及节律观察。心源性休克发生后,患者的心率通常为100~120次/min,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对心率突然变化的适应性比较差,因而其器官及组织灌注不足的症状会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加强对患者心率及节律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心源性患者展开持续心电监测时,需对其心率及节律的改变予以高度重视,一旦有异常波形,需准确记录下来,并上报高医师,并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的情况。此外,随时做好电除颤的准备,以赢得抢救时机。④瞳孔及意识观察。患者在休克早期会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应向其应用镇静剂,同时做好管道护理,必要时可采用约束带,避免坠床,并为患者创伤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在休克期,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加重、昏迷的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维持其呼吸道畅通,对患者瞳孔大小,以及对光的反射进行观察,并通过压迫眶上神经来判断昏迷的程度,准确记录各项数据,并向医师报告。

1.2.4 一般护理: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采取休克卧位,做好保暖及口腔、尿道护理工作,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在急性期,谢绝各种探视。同时,做好压疮预防工作,维持大便的畅通,叮嘱患者多吃粗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如发生便秘,还可适当应用缓泻剂或穴位按摩。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或疼痛症状时,合理应用镇痛剂或镇静剂,但必须警惕这些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缺氧和二氧化碳张力增高以及心动过缓等。并将其各种出入量详细、准确记录下来。

1.2.5 心理护理:患病期间,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担忧等负面心理,严重时还会抵触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及和蔼的态度及亲切的语言,来鼓励并安慰患者,理解他们因不适而表现的烦躁,将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耐心解释给患者听,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免家属的不良心理状态给患者的治疗及病情恢复造成负面影响。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前后的PaO2(动脉血氧分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Hp(心率)等指标水平进行观察与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本实验中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于采集到的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表示,当P<0.05时,证明结果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中,43例抢救成功,病情得到好转并出院,5例抢救无效死亡。此外,患者护理后的PaO2(动脉血氧分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及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水平显著高于护理前,而Hp(心率)相比于护理前明显降低,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75例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75例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

3 结论

作为各种严重心脏病终末期或最危险的一种表现方式,心源性休克发病迅速,并且有着较高的病死率。临床医护人员应展开严密观察,做好早发现,早诊治[9]。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大对高危人群的观察力度,做好心脏病等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其疾病预防知识,指导其严格按医嘱坚持用药,定期来院复诊,确保其正确了解自身疾病。而一旦确诊为心源性休克,就需立即给予患者抗休克抢救治疗,迅速给氧,立即建立起静脉通道,将酸碱失衡及心律失常及时纠正,赢得抢救时机。而为提高心源性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还应积极做好其给氧护理、生命体征监测、一般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护理工作,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充分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10]。

综上所述,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通过展开科学有效的抢救及急诊综合护理,可积极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将患者缺氧及缺血状态有效改善,大大降低死亡风险,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源性休克心率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心率多少才健康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