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0-07-22王彤
王 彤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冠心病是诸多老年疾病中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疾病周期较长,发病率相对较高,能够引发较多临床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常见疾病之一[1]。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趋势逐渐升高的病种,已经罹患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是发生冠心病的高危人群[2]。根据多项临床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作息能够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该疾病具有相当多的临床症状,集中发病与高龄人群,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的引导能够有效提高疗效,加快疾病恢复速度。本文结合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展开研究,资料与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数字盲选法随机分组,62例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62例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研究组)。对照组62例: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43~79岁,平均(56.9±3.6)岁,平均病程(1.55±0.6)年,病情:Ⅱ级以下34例,Ⅲ级28例;研究组62例: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40~78岁,平均(55.3±3.4)岁,平均病程(1.48±0.9)年,病情:Ⅱ级以下33例,Ⅲ级29例;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研究前患者知情且同意,研究方案获得医疗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研究成立。
排除标准:依从性差、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神经障碍、凝血障碍、重度精神疾病不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后确诊为“冠心病”依从性较好、未出现脑神经压迫性障碍、自我认知情况良好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对照组):结合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往重大疾病史,联合家属了解其心理情绪,使用情绪评估量表对情绪展开评估。遵医嘱展开辅助检查。结合检查结果询问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或者血脂过高以及血糖水平异常的疾病类型。曾经是否发生过休克以及冠心病引发的突发疾病等。根据疾病调查结果实施相应的病情管理和指标管理。
1.2.2 认知行为干预(研究组):①放松训练:治疗期间应及事故及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及时告知治疗进度以及治疗效果。结合每日的病情监测结果告知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给予性绝对的心理支持以及语言鼓励。护理人员需具备主动意识,通过主动沟通,主动交流、主动病情评估缓解患者的担忧情绪,并改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防备心理和抵触心理[3]。护理过程中可结合四肢按摩缓解患者长期卧床的疲惫感,拉近护患关系,提高其依从性和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意识[5]。②认知护理:展开健康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沟通询问患者疾病干预期间出现的症状,同时总结不良生活习惯,结合典型病例通过健康宣教进行讲述,以专业的讲解使患者对自身的行为和疾病认知提出疑问并主动询证和纠正[6]。根据患者的自我认知性状以及不良生活行为的自我纠正现状展开及时评估。在规定的护理阶段内展开“再次教育”管理[7]。管理过程中强调饮食习惯以及睡眠习惯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告知良好依从行为下的治疗结果,刺激患者对疾病恢复的愿望。③睡眠管理:管理前评估患者的初始睡眠情况,制定睡眠管理计划,分别针对每日的睡眠时间对睡前活动进行干预和限制[8]。计划中明确觉醒时间,并在规定睡眠前30 min展开睡眠干预,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提前铺好床被,告知熄灯时间,提前30 min卧床并停止一切活动,通过行为和心理的暗示辅助入眠。睡眠管理中可结合环境护理,及时关闭窗帘关闭床头灯,控制一切医疗器械发出的工作声音,降低噪音分贝,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1.3 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PSQI)睡眠质量评分,同时评价两组患者的健康状态和护理后的情绪改善效果。睡眠质量评价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量表”,从(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时间、觉醒时间、药物催眠时间等)几个维度展开反向评估,总分30分,评分越高说明质量越差。使用SF-36健康量表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从(生理、躯体、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等几个维度展开评估,每项5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好。利用SAS,SDS焦虑抑郁情绪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效果。0分:正常;≥6分:重度;1~3分:轻度;4~6分:重度。评分越高不良情绪越激烈。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过程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其中“n”代表例数,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表示计量:±s,用“t”检验。“P”代表差异,统计成立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分):两组护理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的睡眠评分较对照组好,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分,±s)
表1 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分,±s)
2.2 对比两组的S-F6生活质量(分):经SF-36健康量表评估后,研究组各项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的S-F6生活质量(分,±s)
表2 对比两组的S-F6生活质量(分,±s)
2.3 对比两组SAS,SDS情绪评分(分):两组均采取SAS,SDS焦虑抑郁情绪量表评价,研究组的情绪评分较对照组低,不良情绪改善效果较显著,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SAS,SDS情绪评分(分,±s)
表3 对比两组SAS,SDS情绪评分(分,±s)
3 讨论
冠心病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前心区疼痛,主要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化病理改变后导致血管腔狭窄或者完全阻塞的症状[9-12],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病死率,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影响心肌收缩和心房搏动。疾病治疗周期较长对患者的情绪以及身心能够造成较大的损害,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通过良好的行为干预以及认知干预能够引导患者加强对疾病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认知行为干预在临床护理中起到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主要能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接受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13]。在接受认知行为护理前多数患者对自身的行为以及错误的生活方式不具有正确的认知,这种现象能够导致患者的疾病治疗过程延长。护理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护理干预充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改善患者对护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并且充分提高依从性和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意识。为了证明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展开研究,研究结显示:经SF-36健康量表评估后,研究组各项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前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的睡眠评分较对照组好。与此同时两组均采取SAS,SDS焦虑抑郁情绪量表评价,研究组的情绪评分较对照组低,不良情绪改善效果较显著,P<0.05。这说明对冠心病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后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常规护理显著。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后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同时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整体健康状态和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