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2020-07-22梁美芳梁凤华赖敏燕
梁美芳 梁凤华 赖敏燕
(罗定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云浮 527200)
喂养不耐受一旦发生,会导致新生儿无法正常摄取营养物质,导致其无法正常发育,甚至会诱发其他疾病。故如何能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向[1]。经相关研究表明[2-3],有效的护理方案可利用消化系统特点进行干预,可促进其胃肠道成熟。现为探究将综合护理应用于该疾病患儿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70例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该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临床研究对象为70例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患儿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7例。胎龄范围为31周~42周,平均胎龄(37.68±1.02)周。初产妇25例,经产妇10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2例,顺产13例。平均出生体质量(3.35±0.24)kg;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6例。胎龄范围为32周~42周,平均胎龄(37.81±1.04)周。初产妇24例,经产妇1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23例,顺产12例。平均出生体质量(3.38±0.25)kg。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平均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产妇类型、胎龄以及性别)等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4]:①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治疗同意书,一般资料完整;②经诊断确诊为喂养不耐受;③产妇认知正常。排除标准[5]:①无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②无先天性心脏病。
1.2 方法:将饮食调整、保暖护理、病情监测等常规护理方案应用于对照组治疗中。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儿科、产科建立合作模式:建立儿科、产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强化两个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交流,产科可将产妇的相关情况提供给儿科,使儿科制定更有效的护理方案,儿科也应及时将患儿的情况反馈给产科,使两个科室之间分工清晰,紧密配合;②乳房护理:督促产妇每日自行对乳房进行按摩20 min,先由护理人员指导其正确的牵引以及按摩方式,确保产妇学会后,可让其自行操作。并叮嘱产妇要对乳头及时清洗,哺乳结束后应将乳汁及时排除;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将喂养不耐受出现的原因详细向产妇讲解,讲解时语气应轻松、温柔,支持并鼓励产妇,产妇出现疑惑时,应耐心给予解答,平复其不良情绪;④吮吸训练:为更好的促进新生儿胃肠道功能发育,可给予其非营养性吮吸训练,使经口喂养尽早的实现。即每日进行8次的无孔橡皮奶头吮吸练习,每次10 min,训练时间为胃管喂养前,直至其可自行吮吸时,结束训练,并将口腔进行仔细清洁;⑤喂养护理:早期的经口喂养,能够更好地使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完善。若受产妇的因素影响,导致无法母乳喂养,可通过肠内喂养配方奶的形式对新生儿进行喂养,初次喂养应少量多次,待新生儿耐受后,可逐渐将喂养量增加;⑥体位护理:为预防新生儿溢奶或吐奶,应叮嘱产妇在喂奶后将婴儿头部抬高,并保持右侧卧位体位;⑦抚触护理:调整室内温度为28 ℃恒温,以防对患儿进行抚触时使其受凉。每日2次对患儿进行抚触,抚触时间应在洗澡后或喂奶后1 h。抚触时,将双手搓热,中心点为患儿的肚脐,以顺时针方向,用掌心按摩患儿腹部,持续15 min。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胃潴留、腹胀、呕吐消失时间以及体质量增加时间。产妇出院前填写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抚触护理、喂养训练护理以及产妇情绪护理等多项内容,满分100分,未达到60分为不满意,(60~89)分为满意,90分以上为十分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内所涉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算,采用χ2检验进行样本率的比较,用“±s”表示正态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体质量增加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经护理后体质量增加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体质量增加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d]
表1 体质量增加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s,d]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护理满意度情况:经护理后,两组满意率差异显著,且为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情况[n(%)]
3 讨论
新生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以及含量均较少,故在喂养期间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较弱,胃肠道协调性较差、动力较弱,极易造成胃食管炎的发生,进而导致出现排便不畅、腹胀、呕吐、胃潴留等临床症状,临床将此类症状称之为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后,产妇极易出现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加之产后激素水平大幅度降低,会导致产妇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不利于乳汁分泌以及产后恢复[6]。故为了保障能够成功的进行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能够正常成长发育,需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刺激其恢复[7-8]。
本研究表明,经护理后体质量增加时间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率差异显著,且为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综合护理干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的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对新生儿以及产妇行综合护理,首先需要先建立产科以及儿科的紧密联系,使新生儿以及产妇的情况能够更好地被两个科室的医护人员了解,进而使护理更具有针对性[9-10]。通过对产妇进行心理干预以及乳房按摩护理,可使产妇焦虑的情绪进行缓解,以免出现因情绪波动导致泌乳量降低。乳房按摩可使乳房舒适度得以提高,刺激泌乳,而乳房胀痛感缓解,泌乳量增加,可使产妇的母乳喂养意愿得以提高。再通过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使新生儿产生较强的安全感,缓解其神经紧张感,激活其迷走神经活性,使其食欲得以提高。再给予其喂养护理以及体位护理,即在喂奶时,将其调整为脚低头高低斜坡位,呈15°~20°,并在喂养结束后半小时内让其保持右侧卧位,降低溢乳发生率,预防胃食管反流发生,进而预防反流物被吸入等不良事件发生。半小时后可将其调整为俯卧位体位,对其腹部进行按摩,缓解其腹胀感,促进其消化,使不耐受症状得以缓解。再通过吮吸训练,使新生儿吞咽功能以及吮吸功能的协调性得以提高,提高其对喂养的耐受性。且对口腔进行反复刺激,可使其迷走神经变得兴奋,进而促进胃动素、胃泌素以及胰岛素分泌,并降低生长抑素分泌。上述几种护理干预均可有效促进其胃肠蠕动,多种方式共同应用,起到相互促进效果,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11]。本研究与吕红艳等[12]在《国医药导刊》中发表的《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相关观点一致,具有一定的可依据性。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患者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促进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症状消失,促进其体质量增加,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