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分析
2020-07-22张雪梅
张雪梅 金 婷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福建 厦门 361004)
冠心病为心内科常见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对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严重损害机体心功能,引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临床对本病常采用介入治疗,可一定程度缓解病情,但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术后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预后[1]。因此对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集束化护理用于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旨在评价其对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102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观察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49~78岁,平均(63.52±2.89)岁,原发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平均(63.48±2.82)岁,原发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两组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均接受择期介入治疗,并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存在认知、神志、言语等方面障碍者;临床资料丢失者;有手术禁忌证者;配合性较差者。
1.3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其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做好用药指导、饮食干预等基础护理,加强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具体内容见下:
1.3.1 科室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其综合实力,通过大量查找文献,结合临床治疗方案,总结既往工作经验,制定合理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嘱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科室护士长和护理组长进行监督与检查。
1.3.2 术前护理:入院后对患者实际病情、心理状态、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与营养支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心理疏通,缓解不良情绪。制订介入患者术前的交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血压、心率、身份识别、神志、活动义齿、过敏史、特殊学报告结果、传染病情况),术前准备(禁食水、留置针、皮肤准备、更衣、首饰、导管、遥测心电监护、动脉搏动情况、术前用药),输注液体(生理盐水、已输入液体量),交接人员;术前指导患者床上排尿的方法,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1.3.3 术中护理:对患者体征及心理变化密切观察,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安慰患者,给予人文关怀,缓解其紧张感。对对比剂剂量严格控制,拔管前后注意稳定患者情绪,注意动作轻柔,对患者心率、血压等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
1.3.4 术后护理:患者出导管室与科室交接,制定交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穿刺血管部位(动脉位置、保留鞘管情况),造影结果(血管情况),术后转归,交接人员。介入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病情,观察穿刺点有无血肿、出血现象,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嘱其大量饮水,保证每天排尿量超过1000 mL。若出现异常情况,嘱患者及家属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便于采取紧急解决措施。
1.3.5 其他:如有有约束患者约束期间加强人文关怀,多与患者沟通,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每2 h对患者评估1次,并对约束进行完整记录,其实施约束的原因、具体时间、部位、约束部位血循环及皮肤情况等,做到班班交接。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2]对两组进行测评,总分100分,包括躯体功能、自觉症状、心理功能、日常生活四项,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统计两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情况,包括护士态度、护理技能等。以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0.94(n=669)表示集束化护理信效度较好。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分析:从表1可知,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并发症率为5.88%,与对照组19.61%相比,相对更低(P<0.05)。
表1 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心脏事件情况[n(%)]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析:从表2可知,观察组躯体功能、自觉症状、心理功能、日常生活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高(P<0.05)。
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s)
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s)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从表3可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8%,与对照组80.39%相比,相对更高(P<0.05)。
表3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差异[n(%)]
3 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多为冠动脉粥样硬化引发,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3]。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严重损伤患者心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随着临床对冠心病诊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介入治疗逐渐用于冠心病治疗中,并取得较好效果。但介入治疗具有一定创伤,可引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不良事件,影响预后。因此对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患者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长,常规护理已难以满足患者增长的需求,临床需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护理方式[4]。集束化护理为IHI提出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通过集合一系列循证治疗、护理措施,解决临床疑难杂症,目的为协助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加优化的护理服务,尽可能改善护理结局,提升患者满意度[5-6]。集束化护理的形成为将循证护理理念引入床边护理的实践指南,可为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某种疾病创造最佳治疗及护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将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较好效果。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护理人员定期强化培训,增强其专业知识及综合实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护理措施[7]。术前对患者实际病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与营养支持,增强其免疫力,提升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手术安全性。对患者心理状态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其情绪变化,根据其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心理疏通,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苦闷,耐心解答疑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其心理负担。嘱家属多关心、支持患者,给予人文关怀,做好个性化护理,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8]。做好术前禁食、留置针、皮肤准备等术前准备工作,指导患者床上排尿的方法,做好手术准备工作,促使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密切关注其病情、体征变化,控制对比剂剂量,稳定患者拔管前后情绪,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9]。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水肿现象,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床上运动,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需>1000 mL,并做好护理记录,保证护理质量[10]。嘱家属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通知护理人员或及时,便于采取合理措施救治。对患者约束期间多与患者沟通,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每2 h评估1次,做好评估记录,对约束具体原因、时间、部位等详细记录,并做好交接工作[11]。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后,其术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升。提示集束化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积极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