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
2020-07-22王月馨
王月馨
(锦州市第二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下肢骨折是骨折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骨折类型,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手术后恢复不佳会出现多种并发症[1],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深静脉血栓,该并发症发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下肢静脉曲张、下肢疼痛及肿胀等,如未能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栓塞以及肺栓塞等严重情况[2],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的实施作用主要是促进患者术后疾病的康复[3]。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39.5±2.5)岁;股骨骨折患者60例,胫骨骨折患者40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100例患者为研究组,男70例,女30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9.4±2.6)岁;股骨骨折患者58例,胫骨骨折患者4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符合对比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无精神异常情况,且无家族精神病史;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无任何手术禁忌证且无药物过敏情况;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研究参与知情书。排除标准:患者为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患有静脉血栓史;患者或家属拒绝配合研究。
1.2 方法:所有患者根据其自身骨折情况实施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手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手术完成后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医嘱要求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解决患者术后康复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研究组患者手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病情监测护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以及术后康复情况的观察,了解患者手术完成后下肢是否存在肿胀、疼痛以及静脉曲张等不良情况,定时记录患者体温测量结果,如出现持续低热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定时指导患者对下肢部位进行超声检查,了解患者下肢中股静脉、髂外静脉、股深静脉以及浅静脉是否存在血栓情况;②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如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情况需要加强深静脉血栓预防,尽可能减少患者转移活动的次数,对患肢进行固定,确保静脉回流正常,可使用软枕将患者下肢垫高,减轻患者下肢静脉血管压力,缓解下肢血管受损情况,另可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穿戴弹力袜或者使用弹力绷带对静脉血栓以及下肢水肿情况进行缓解,促进静脉的回流;③下肢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患者术后无异常情况手术后2 d即可开展康复训练,初次训练部位主要为踝关节,可进行小腿关节伸屈内外翻,每次训练时间为3 min,初期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做好辅助,随着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鼓励患者主动进行,提升患者静脉回流效果。手术完成后3 d可指导患者进行双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3~5 min,每天运动3次,每组训练40次左右;如患者存在下肢肿胀情况需要使用湿毛巾对其进行热敷,并配合相应的按摩。随着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逐渐增加运动能力及运动量,指导患者行走功能恢复;④生活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加强对其生活护理,为患者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增加蛋白、维生素以及热量的摄入,禁止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可适当增加高纤维蔬菜及水果的食用,促进患者大便通畅。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视和依从性,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详细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组对比发生率;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4],评分项包含生理职能(RP)、活力(VT)、社会功能(SF)、生理功能(PF)、身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以及总体健康(GH),分组计算各项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详细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组计算各项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分组对比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此次实验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RP、PF、VT、MH、SF、BP、RE以及G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s,分)
2.3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床及住院时间: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1.06±0.42)d,对照组为(2.14±0.51)d,经计算t=16.346,P=0.000;研究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49±0.21)周,对照组为(2.56±0.39)周,经计算t=24.156,P=0.000;研究组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研究组100例患者对护理干预非常满意66例,基本满意33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99例,总满意率为99%,对照组100例患者对护理干预非常满意35例,基本满意56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91例,总满意率为91%,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计算χ2=6.737,P=0.009;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骨科疾病中较常见的情况,发病原因主要有高处坠落、交通意外、外力撞击等,随着社会环境以及交通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5]。手术治疗是下肢骨折治疗中的主要措施,能够达到骨折治疗效果,但是手术后较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6]。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手术后长时间不活动,影响患者下肢静脉中血液的正常活动,增加白细胞的聚集量,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形成血栓。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情况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等情况,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7]。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需要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升术后康复质量。综合护理干预是临床护理中一种全新的护理措施,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全面专业的护理能力及丰富的医学知识,与常规护理相比加强了对患者病情的检测,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同时指导患者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同时加强对患者正常生活的护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综合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的应用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患者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患者介绍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以及预防重要性,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加强关注。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下床活动,促进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液的活动,如患者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疼痛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全面检测患者病情发展,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对患者下肢各关节功能进行活动。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增加水果及蔬菜的摄入量,增加饮水量,避免患者手术后出现便秘情况[9]。另外,患者需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确保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深静脉血栓预防的重要性,提升自我防范意识[10]。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RP、PF、VT、MH、SF、BP、RE以及GH均高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各项组间差异均较为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全面掌握患者下肢恢复状况,及时做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缓解患者手术后各类不适感觉,减轻患者手术后疼痛感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手术后康复时间,提升康复效果。同时能够拉近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配合程度,对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可知,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且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