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群体科学形象建构
——基于对《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文本的语义网络分析
2020-07-22张婉徐素田
□张婉 徐素田
本文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科学家群体形象”进行整体研究,对我国古代科学家介绍性文本予以模块化分析和可视化处理,通过分析其家庭出身背景、学科背景以及所具备的精神特质等状况,以期通过对代表性文本的模块化分析,得出古代科学家群体取得科学成就所需的宏观背景特质共性,为研究现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一个科学参考坐标的同时,进一步建构出更为有效的科学传播实践策略。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一书是我国近年来出版的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介绍古代科学家群体的代表性文本。我国古代可考其生卒的科技人物共1522 名,《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以下简称《古代》)总结了19世纪以前共249位杰出科学家,其中包括来华的传教士14人,所以属于中国籍的科学家实际上是236人(其中有一篇为2位科学家的合传)其中男性235名,女性1名,涉及天文、数学、医学、地理、化学、物理、农学等10个科学领域(见表1)。
表1:《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概况
数据预处理与语义网络分析
本文提取236篇科学传记中对科学家们的总结评价及生平介绍文本,借助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这些文本内容进行中文分词处理,分词处理后所得的文本结果,经过Notepad++软件进一步处理,输出的不含单字符和词性后缀的字符段。通过运用WORDi j语义网络分析软件对这些字符段进行统计和关联运算,计算各词以及词组的频次分布情况,从而构建语义网络。最后,再通过Gephi的模块化与可视化处理,获得《古代》科学家群体特征的语义网络及其侧重模块,从而总结分析得出《古代科学家传记》古代科学家群体形象特质的具象范式。
二、文本结果分析
通过WORDi j语义网络分析软件对这些字符段进行统计和关联运算所得出的结果可知,《古代》截取分析的文本共由128255个词语组成,合并统计后形成词语22911个,词组27267个。以词组的频次多少排序后可得,对排名前10词组示例(见表2)的词语、词组予以提取,以进行Gephi软件的模块化和可视化分析。
表2:《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语义网络统计数据(局部)
《古代》文本的语义网络共形成了6个模块,这6个节点模块成为进一步筛选分类融合可视化图谱的基础,而在其可视化分析中,《古代》文本的语义网络图谱按照颜色可以划分为出身背景(紫色)、学科分布与融合(蓝色、黄色);精神特质(绿色、黄色、蓝色)。其中,研究、科学、实践、家庭、出身、经验、学习、创新、思想等节点居于网络可视化图谱的中心位置,相互融合交叉,共同构成古代科学家群体的形象范式(见图1)。
图1:《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语义网络可视化图谱
三、形象特质分析
根据《古代》的基本概括数据以及Gephi软件的模块化、可视化分析结果,对古代科学家形象建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释。
1.家庭背景分析
家庭背景与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古代》的分析,古代科学家的出身、职业背景分类大致如下表(表3),本文把古代科学家的家庭出身背景做了如下划分:宗教人员(主要是佛教、道教)、商、工、医生、民、士、官宦及其他。
表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文本科学家职业、家庭背景语义网络统计数据概览
出身为宗教的主要是指信奉佛教和道教,从小在相关寺院中长大的人。商指的是家庭生活富裕的商人、巨贾大户等;士指的是读书人家庭,可能比较富有,也可能是家道中落已经归于贫穷行列。比较突出的是,出身于官宦家庭的科学家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26%;出身于商(富裕家庭)和读书人(士)家庭的科学家所占的比例也较高,占比13%;其他是指《古代》中“生卒年不详或不可考”,即身份背景不明的科学家,这部分科学家占的比例较高,达到了近三分之一。
我国古代的学者与工匠大多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大多数学者出身贵族或统治阶层,而工匠则主要来自劳动者。受儒学影响,出身上流阶层的学者科学家和工匠科学家之间会形成一种天然屏障,使得不同出身、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之间联系交流较少,自家学派多靠师徒传承发展。我们从图2的背景语义网络可视化图谱中看到,家风、出身、教育等节点居于图谱的凸显位置,出身背景与成长环境在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中,在中国古代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的人数是最多的,在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与技术发明家之中,出身于官宦家庭或职业为官员的有如此之多,也是古代中国科学发展所特有的现象。官员从事科学研究,初衷大部分是为了政事的需要,但大都是从小受到家学或父母影响,受到良好教育,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如“张衡出身名门望族。其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张衡》“裴秀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裴茂、父裴潜,都官至尚书令。”(《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裴秀》)“祖冲之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从青年时起,祖冲之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专攻数术,搜炼古今’。”(《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祖冲之》)
图2:《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语义网络图谱(家庭背景)
2.学科背景分析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在近现代科学未传入以前,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按照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划分,本文将主要学科作如下划分(表4),比较突出的学科主要分为8个,分别是:医学、天文、地理、技术、数学、化学、农学、物理。其中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学、兽医学等;地理学包括地学、地图学、地质学等;技术包括造纸术、印刷术、制造术等;化学包括生物学、动植物学等。
表4:《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语义网络统计数据概览
图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语义网络图谱(学科背景)
由图3可以看到,医学方面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词频尤为突出,且学科独立性较强,而天文、数学、技术以及地理学科学家做出贡献也很大,学科交融性大。
3.精神特质分析
根据对《古代》中科学家介绍性文本模块化和可视化分析,对古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总结为如下范式。
(1)躬身实践、治学严谨
根据Gephi的分析结果,可视化图谱4(1)、(2)分别代表古代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实践研究,师古而不拘泥古法,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两个模块,反映出古代科学家“博采众长不掠美,勤求古训而不拘泥”的精神品格。
(1)
如“祖冲之主张决不‘虚推古人’,……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每每‘亲量圭尺,躬查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祖冲之》)
(2)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勤奋好学,刻苦专研是每一个大科学家所具备的素养以及成功的内在因素。他们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置身于时代潮流中,重视科学理论研究。如“虞喜‘博闻强识,专坚研微,有弗及之勤’。”(《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虞喜》)“陶弘景之所以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领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与他孜孜不倦的努力分不开的。他那种‘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治学精神……。”(《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陶弘景》)
(3)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富有创新精神
我国古代科学家往往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同一位科学家可以在很多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同时,他们在习得中国传统科学技艺的基础上,不拘泥古法,批判继承,富有创新精神。
(3)
图6:《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语义网络可视化图谱(博学创新特质)
如“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张衡》)“徐寿不仅以其化学成就昭然于世,而且在其他许多学科也有贡献。”(《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徐寿》)
(4)热爱祖国、经世济学
出身官宦世家的科学家们受儒学的影响,也愈来愈趋向于一种道德传统和伦理传统,并热爱祖国,希望能经国济世。如“受家庭的影响,少年时的韩彦直就具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韩彦直》)“丁守存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为官廉洁,性至孝,遇乡民宗族邻里有困难者,则解囊相助。”(《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丁守存》)
图6:《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语义网络可视化图谱(爱国特质)
五、结语
通过对所选样本文本的语义网络分析可以看出,我们从家庭背景、职业分布、精神特质等维度对古代科学家群体的形象进行了建构,即“他们大多出身官宦望族,自幼聪明好学,家学渊源深厚,他们对学习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对工作躬身实践、严谨认真,师古而不拘泥古法,具有创新精神。” 正如乔治·赫尔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提出的“概化他人”的概念,即“一个人基于社群预期和反应形成关于他(她)的自我的混合意向”(格里芬著,展江译:《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63-73页)。科学传播是在传统科普中引进和运用新的传媒工具,为公众呈现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科学家群体的形象特质,是用“传播”的态度、“传播”的观念来理解科学和对待科学,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物质环境之间的多元关系,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古代》文本的语义网络分析结果,观察与学习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古代伟大科学家群体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德。我们通过对这一时期古代科学家群体形象特质的科学传播分析,不仅为研究现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考坐标,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榜样形象范式。结合当前对现代科学家群体的榜样形象的科学传播信息,能更进一步的使公众对我国科学家群体形象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从而提升公众信心,增强公众参与科学的热情。
综上分析,建构出特定时期的我国古代科学家群体形象是非常必要的。《古代》在中国古代科学家形象的建构方面有较大影响和示范作用,著作中全面地介绍了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的出身背景、科研成就、道德品质等,细节描写也很丰富,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代伟大科学家们科学精神的衍生过程、形成较高社会声望的原因等细节问题,使读者脑海中建构出了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群体较为具体而深刻的形象。本文仅以《古代》文本内容为语义对象分析,所获得的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对象范围,丰富和完善样本文本内容,采用多维度定量与定性综合研究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