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观察效果分析
2020-07-21王友丽
王友丽
(辽宁省北票市中医院,辽宁 北票 122100)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常见性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影响。冠心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冠心病发病率逐渐提升。冠心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造成心肌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改变,也被称之为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患者多表现憋闷与闷胀,且还伴随呼吸短促、头晕、多汗等,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影响[2]。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必要在其接受治疗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纠正不良临床表现。本文观察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收冠心病老年患者100例。根据双盲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50~88岁,平均年龄为(70.2±3.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为(5.8±1.3)年。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51~88岁,平均年龄为(69.8±3.1)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为(5.9±1.4)年。检验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两组患者治疗措施相同,对照组辅助展开常规护理服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遵循医嘱做好各类基础性护理服务。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优质心理护理。冠心病病情发作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患者忍受生理病痛折磨时很容易引发不良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3]。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期间,需与其积极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情绪状态,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疏解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给予患者关心,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构成的影响,促使患者能够维持较好的心情。针对精神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更加积极主动的与其交流,消除不良情绪构成的影响。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应用音乐疗法或按摩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预防病情加重,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4]。②优质专科护理。护理人员需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需立即做好防护措施。护理人员还需整体评估患者病情,注意观察心绞痛情况,确定疼痛持续时间、具体部位,如出现异常,需备好抢救器材与药品或做好急诊血管重建的准备,警惕病情进一步演变。③优质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冠心病老年患者采取药物治疗时也需注意饮食搭配。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向其说明合理搭配膳食的重要性,并科学指导患者搭配饮食[5]。结合患者的饮食喜好,可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对于血热证患者,护理人员可鼓励其进食富含钙、铁食物,对于湿热证患者,提醒患者可多食用芹菜、冰糖以及西瓜汁等清凉食物;护理人员应注意提醒虚热证患者日常饮食保持清淡,达到滋阴补阳的效果,如甲鱼、白木耳等,明确告知患者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叮嘱患者,日常饮食需保持低盐为主,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控制在4~6 g。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如柑橘、梨等具有化痰止咳的水果。④优质行为护理。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结合其病情制定科学的活动方案。指导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增强心功能,改善体质。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组织患者进行集体操练,增强患者间互动的同时,还有利于降低血压,维持心脏功能。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睡眠进行有效干预,控制患者睡眠时间,预防出现嗜睡的现象。鼓励患者少坐多动,适当运动,如散布等。指导患者深呼吸锻炼,提高心肺功能,促进病情好转。⑤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就需要就冠心病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并始终贯穿于患者住院治疗整个过程[6]。为消除患者心理负担,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以满足患者知情需要,讲解与之相关最重要的内容,并反复多次讲解,以帮助患者理解。着重讲解健康生活方式,鼓励患者戒烟酒,以平和心态面对自身疾病,并积极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到自身心态对疾病构成的影响,促使其能够维持良好的心态。⑥出院指导。针对已经符合出院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加强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有效指导,提醒患者日常饮食保持清淡,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指导患者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叮嘱患者戒烟酒[7]。定期随访,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依据患者康复情况制定复查方案,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汉密斯顿抑郁量表(HAMD)与焦虑量表(HAMA)评断患者负性情绪,分值越高,说明负性情绪越严重。观察护理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6 min步行实验与左室射血分数)与心绞痛发作频率。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规范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活动产生的各类数据使用软件包SPSS19.0检验。计量资料应用均数(),并利用t检验组间差异;(%)则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表明组间;如P<0.05,则说明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以及临床症状变化:护理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与心绞痛发作频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检验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以及临床症状变化()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以及临床症状变化()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负性情绪对比: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82.0%,观察组为96.0%,检验两组患者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护理前HAMD评分和HAM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前对照组HAMD评分(16.6±2.5)分、HAMA评分(16.4±2.6)分,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16.8±2.5)分、HAMA评分(16.7±2.3)分,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后对照组HAMD评分(9.3±1.2)分、HAMA评分(10.1±1.5)分,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6.1±1.1)分、HAMA评分(5.6±1.1)分,检验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评分(84.8±8.2)分、社会功能评分(80.4±7.4)分、规范饮食评分(73.2±9.3)分,对照组患者生理功能评分(74.7±6.9)分、社会功能评分(66.6±6.8)分、规范饮食评分(44.8±8.8)分,检验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是危害人体身体健康严重的心血管病症,存在多种危险因子,早期诊断主要根据脂质代谢紊乱。胆固醇水平偏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8]。长时间的脂质代谢紊乱,就会导致脂质积聚在动脉内膜上产生白色斑块。白色斑块聚集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很容易造成动脉血管血流运行不畅,难以维持正常的心肌细胞供血与供氧,引发不稳定心绞痛。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胸、胸闷与心律失常,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纠正患者不良临床表现,临床采用多种方法改善病情。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多辅助展开相应的护理措施[9]。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100例冠心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展开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以及负性情绪等各项指标均具有明显的区别。可见,相比较常规护理措施,优质护理在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优质护理干预是一种综合性、系统化、科学性的护理操作[10]。此种护理模式依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提供服务,其各项护理内容更贴近患者症状,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有助于纠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