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干预方式的探究

2020-07-21朱红卫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6期
关键词:使用率疗程抗菌

朱红卫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 铜陵 244000)

近几年,院内感染增多、细菌耐药性增强等情况日益严峻,而导致抗菌药物滥用以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用药最为明显。临床上,年龄、手术分类、切口部位、有无合并症等因素都会导致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抗菌药物应用是否规范合理,直接关系着手术切口感染的严重程度[1]。为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本研究以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对象,通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方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76例,均无药物过敏史及严重并发症。其中138例为干预前所选病例,另外138例为干预后所选病例。干预前所选病例:男性72例,女性66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2.8±6.5)岁;手术类型:闭合性骨折手术14例,腹股沟疝修补术22例,乳腺手术46例,甲状腺手术56例。干预后所选病例:男性70例,女性68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3.2±6.0)岁;手术类型:闭合性骨折手术16例,腹股沟疝修补术21例,乳腺手术49例,甲状腺手术52例。经统计学检验,二者基础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方法:调查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从用药时机、联合用药、使用疗程、药物分类4个方面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和《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3]从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分级使用、联合用药、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等多个方面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1.3 干预方式:采取教育性、行政性、限制性措施进行综合干预。首先,完善管理相关制度及细则,针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其次,发挥管理团队作用,多学科信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最后,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签署责任状,明确科室及个人的责任,并根据工作情况予以针对性奖惩。

1.4 统计学方法:软件SPSS 23.0处理相关数据,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和t进行检验,P<0.05为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对比: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1%(76/138);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1%(54/138);二者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

2.2 合理用药情况的对比: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分级使用、用药疗程方面,干预后合理用药情况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对比[n(%)]

表2 干预前后合理用药情况的对比[n(%)]

3 讨论

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是避免细菌入侵伤口引发感染的重要手段,但用药不当会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使临床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大。为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情况,特别是避免“超级细菌”感染,预防控制手术相关部位感染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而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4]。为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应对临床用药进行了专项整治。首先需要完善管理组织,细化工作制度,明确防控目标;其次通过培训转变医务人员的用药意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依从性;再次推进专家会诊制度,对重点部门、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进行监控;最后通过多学科管理,提升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本次研究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从之前的55.1%降低至39.1%,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用药时机在干预后的合理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术前0.5~2 h给药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的细菌并不会增加切口的感染率;联合用药在干预后大幅度下降,说明加强临床药师的培训工作,使其全面掌握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方面的知识,能够进一步规范医师联合用药的适应证;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 h的构成比为44.7%,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 h的构成比降低至22.2%,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疗程过长不会降低感染的发生概率,预防用药的最佳时机为24 h内,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 h。另外,本研究重点探索了以临床药师为主导的干预方式[5],通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和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药物选择、用药指征、分级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合理规范,从而有效提升了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及应用水平。此次研究发现,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分级使用、用药疗程方面,实施干预措施后的合理用药情况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充分说明医院制定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通过对可能引起感染的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控制,配合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目标性监测,可以起到提升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的作用;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下降,预防用药最佳时间得以明确,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更加规范;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亦可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有助于改善抗菌药物越级使用的不合理现象[6-7]。因此,医院应重视综合干预方式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取得临床合理用药的突出成效[8-10]。

综上所述,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规范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及管理,从而有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使用率疗程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治子宫脱垂
传染性软疣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吓死我了
吓死我了
凝聚智慧,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