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探究
2020-07-21张旸
张 旸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与心理行为科,辽宁 沈阳 110005)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高危儿(如早产儿、重症窒息等)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这些存活高危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1]。高危新生儿主要是因为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存活率虽有提升,但是脑功能异常情况还无法得到有效避免,经常性出现精神发育障碍、智力低下以及癫痫等诸多症状,导致儿童伤残率增高,对于新生儿的正常生长也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2-3]。高危儿接受发育监测和早期干预,对预防不良发育结局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早期干预,为临床干预方案提供借鉴,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研究对象为我院90例高危儿,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所收治,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在基线资料上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对比(n=45,)
表1 一般资料对比(n=45,)
纳入标准:①资料健全者。②无其他脏器系统病变者。③所有患者经CT检查或者MRI检查时均存在有颅脑异常等情况,均确诊为高危儿。排除标准:①出生即患有畸形等严重疾病者。②存在染色体异常及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者。③中途退出/转院者或不愿加入本次研究且不予合作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给予早期干预:观察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0~6岁发育筛查测试软件(DST)评估,来对患儿的大脑发育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在结合具体发育情况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以及作业疗法等干预措施的制定,运动疗法指的是患者的四肢运动训练,对于异常运动情况还需要进行及时的矫正处理,作业疗法则包含有对患儿进行诱导干预,具体内容为诱导患儿的手指分离、认知训练以及抓物联系等等。高危儿1岁以内每月至区妇幼所随访检查,由研究人员监测高危儿发育情况并开展视、听、语言、运动、感知觉刺激等方面的训练示范和指导,向家长发放自编的每月干预训练指导手册;1~2岁每3个月随访1次,体检、评估后按相应年龄段发放训练方案(分为12~18个月、18~24个月、24~30个月、30~36个月训练方案)并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游戏活动,告知养育要点。除了在儿童保健机构开展指导,还要求高危儿家长每天开展家庭促进训练,提高干预的可持续性。如:①视听觉干预:每天使用红色小球锻炼患儿视觉追物能力,每次5~10 min,每天5~10次;定时播放轻音乐,每次20~30 min,每天5~10次。②肢体运动干预:每天锻炼患儿的肢体运动,对高危儿的肢体进行晃动、按摩、伸展等肢体刺激,每次25~30 min,每天3次。康复训练时间为12个月,在训练完成之后还需要就患者的发育情况进行重新评估。③家庭语言干预:针对患儿发育情况合理评估其语言发育功能,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语言干预方案,让患儿家属按照干预方案对其进行干预。其中主要是让患儿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玩具。书籍和卡片等与患儿进行互动,促使患儿语言功能的提升。若患儿参与程度不高,指导患儿家长更好地完成对患儿的干预,具体措施为:让患儿家属先采用爱抚行为完成交流与干预,之后逐渐过渡到要求行为,帮助患儿进行视线的接触,从而患儿从主动操作事物逐渐过渡到交换游戏和交换语言符号等;其次,由于儿童尚未学会各种语言符号,因此可采用注视的方法对其进行指导,让患儿对事物有较好的印象,并且可以采用游戏模式让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如指导患儿进行积木游戏和捏橡皮泥等,并让患儿自行穿戴衣物等;另外,每月定期组织患儿及其家属开展机体活动,让患儿在语言治疗师的引导下完成与各种精细动作即可语言表达,并加强患儿与家属的互动。
1.2.2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对照组患者在结合患者发育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方案的制定,并在家长辅助作用下进行个体家庭指导康复训练,然后在家庭康复后的12个月再次进行DST评估工作。
1.3 观察指标:分别对比干预前、干预6、9、12个月后应用DST法来对患儿的MI值跟DQ值进行判断评估,其中正常为85~100分,可疑为71~84分,<70分表明异常。发放护理满意度评价表,有患儿家属评分,总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1~80分为满意,80以上为非常满意,统计并比较两组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以P值是否<0.05为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对比研究对象MI结果:在干预前的MI值上,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干预后的6、9、12月时,观察组MI值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2 对比研究对象DQ值结果:在干预前的DQ值上,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干预后的6、9、12月时,观察组DQ值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2 对比研究对象MI值结果(分,)
表2 对比研究对象MI值结果(分,)
表3 对比研究对象DQ值结果(分,)
表3 对比研究对象DQ值结果(分,)
2.3 对比研究对象护理满意度:在护理满意度上两组相比,观察组(97.78%)显著比对照组(82.22%)高(P<0.05),见表4。
表4 对比研究对象护理满意度[n=45,n(%)]
3 讨论
现代医疗技术使高危儿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存活高危儿给个体、家庭、社会都会带来不同层次的问题,发生各种影响生存质量和个体发展的并发症,如生长发育迟缓,语言、认知、运动、智能发育落后甚至脑瘫[4-5]。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尚不能有效降低发育高危因素(如早产)的发生,但通过规范的生长发育监测,开展合理有效的早期综合干预,符合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是减轻高危儿体格和智能发育迟缓、提高其生命质量的首要途径[6-7]。
早期干预是用于智能发展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的小儿的早教育,使这些儿童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发展水平[8-9]。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关键期是出生前及0~2岁时,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强、代偿性好。此时期内对高危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可促进高危儿智能发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林华仙[10]研究表明,高危儿由于缺氧等不利因素使大脑受到损害,如果在生后早期就开始给予丰富正性的环境刺激,给予高危儿触觉、视觉、听觉和动作等多方面的刺激以及个体化早教指导和康复训练,使高危儿受损的大脑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减少伤残,促进生长发育,就能使窒息儿受损的大脑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干预前的MI值、DQ值上,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干预后的6、9、12月时,观察组MI值、DQ值均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分析原因:尽早进行干预,有利于促进大脑的功能代偿,降低智残儿童的发生。由于窒息等有害因索的影响,神经细胞的生理学死亡增加,但脑的某些区域甚至在出生后还能再生新的神经母细胞,晚期神经元移行在大脑皮层持续到生后5个月,在小脑皮层持续到12个月。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后可通过脑功能重组,次要通路启用,突触发芽、神经细胞再生、突触性长时程增强或压抑效应等方面机制进行受损结构的功能性适应。早期干预促进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的职责,还受到家庭成员早期干预态度、依从性的影响,因此早期促进干预的健康宣教需要扩展至家庭每个成员,并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本次研究对观察组对象开展了早期干预态度的调查,但鉴于研究时间等的限制,接受调查的样本量相对较少,深入分析干预态度及对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尚显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期为更好地开展高危儿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后,可改善近期发育结局,并能够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此方法值得临床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