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纯河灵石县段河道治理工程地层岩性分析
2020-07-21何国一
何国一
(灵石县水利局河长制事务服务中心,山西 灵石 031300)
1 工程概况
1.1 流域简况
汾河一级支流段纯河的东西两源大麦郊河、下村川河在双池镇的官桑园村汇合,出交口县境进入灵石县,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下峪、吴家沟、段纯镇、云义、志家庄、堡子塘至三湾口汇入汾河。段纯河流域面积1 116 km2,其中在灵石县境内流域面积153 km2,河长20.33 km。[1]
1.2 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太岳山麓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工程区最高峰为石膏山,高程为1 879.6 m,一般为1 020~1 800 m,相对高差约700 m,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山势陡峭,河谷发育。灵石县主要河流为汾河及其一级支流静升河、交口河、段纯河、仁义河等。工程所在段纯河的东西两源,均发源、发育在交口县境内。两支流在双池汇合后进入灵石县,在三湾口汇入汾河,全长约71.3 km。
2 区域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太古界太岳山群的太古界柏杨河组(ATb)和太古界石膏山组(AT)s;元古界长城系(Zch);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奥陶系(O)、古生界石炭系(C)、古生界二迭系(P);新生界第三系(N),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及人工堆积(Qs)。
2.1 太古界、元古界地层岩性
太古界太岳山群:太古界金沟组ATj、,厚度大于200 m,条痕、条纹状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近顶部角闪质(角闪变粒岩)标志层。太古界柏杨河组(ATb),厚2 470 m,上部条带状混合岩化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夹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中部混合岩化变粒岩夹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浅粒岩、靠上为角闪质(角闪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标志层;下部混合岩化浅粒岩夹混合岩化变粒岩。太古界石膏山组(ATs),厚度大于1 650 m,上部眼球状条痕状角闪质混合岩夹浅粒岩;中部混合岩化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片麻岩、浅粒岩与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下部含石墨石英片岩,相变为浅粒岩或混合岩。
2.2 古生界地层岩性
古生界寒武系(∈):寒武系下统毛庄组∈1mz,厚0~1 m,含钙质白云质砂岩、砂质白云岩。寒武系中统徐庄组∈2x,厚54.6~68.7 m,中上部为白云质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下部由紫红色页岩夹石英岩状砂岩、长石砂岩组成。寒武系中统张夏组∈2z,厚61.9~99.3 m,中上部白云质鲕状灰岩;下部泥质条带灰岩、页岩。上统崮山组∈3g,厚19.3~39.7 m,中上部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下部页岩、竹叶状灰岩。上统长山组∈3c,厚2.5~6.8 m,竹叶状白云质灰岩、竹叶状白云岩。上统凤山组∈3f,厚55~87 m,上部灰白色厚层粗晶白云岩;下部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
古生界奥陶系(O):奥陶系下统冶里组O1y,厚75~94 m,浅灰色厚—巨厚层含燧石条带和结核白云岩,顶部为中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底部为厚层泥质白云岩。奥陶系下统亮甲山组O1l,厚29~44,浅灰色巨厚层中,含有燧石条带白云岩。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厚91~147 m,上部白云质灰岩、灰岩夹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等;中部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下部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厚154~250 m,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灰岩夹白云质泥灰岩、泥质白云岩;中部为白云质豹皮状灰岩、灰岩;下部为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厚95~155 m,上部为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为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夹灰岩。
古生界石炭系(C):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厚9~21 m,上部页岩、灰岩、薄煤层。下部灰色铝土岩、粘土岩;底部山西式铁矿。本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地层之上。石炭系太原组C3t,厚63.8~102.7 m,上部砂岩、页岩、灰岩及煤层互层;下部灰、灰白色石英砂岩、页岩、煤层及不稳定灰岩。石炭系山西组C3s,厚20.3~69.1 m,深灰、黑灰色砂质页岩、页岩及灰白色砂岩为主,含可采煤层2~3层及炭质页岩。
古生界二迭系(P);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厚100~140 m,上部以黄绿色硬砂岩为主,夹黄绿色砂质页岩、页岩;下部为灰黄、黄绿色中细粒硬砂岩与黄绿色砂质页岩互层,夹灰色页岩及煤线。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厚536 m,顶部为紫、灰紫色泥页岩与中细粒硬质砂岩互层;上部以灰紫色页岩为主,夹灰绿、黄绿色硬砂质石英砂岩及灰紫色砂质页岩、粉砂岩;中部以灰紫色页岩、黄绿色砂质页岩、粉砂岩为主,夹黄绿色硬砂质石英砂岩;下部以黄绿、灰绿色砂质页岩为主,夹硬砂岩、粉砂岩及紫色页岩。二迭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厚197.5 m,上部为紫红色、砖红色泥岩夹灰红色长石砂岩,下部为砖红色、紫红色夹灰黄色、灰白色硬砂质含砾长石石英砂岩。
2.3 新生界层岩性
新生界上第三系(N):中新统N1,厚120 m,顶部紫色砾岩、黄色粉砂互层;中上部黄色细砂夹砾岩;下部紫红色砾岩夹细砂层。上新统保德组N21,厚300 m,上部棕红色砂质粘土;中部灰白色砾岩;下部红黄色砂质粘土。上新统静乐组N22,厚20 m,深红色粘土、砂质粘土夹砾岩,含钙质结核。
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统(Q2),厚10~80 m,浅棕黄微带红色低液限粘土夹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多为洪积成因。上更新统(Q3),厚65~90 m,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卵石混合土,中细砂,以洪冲积、坡积成因为主,黄土梁、峁顶部多为风积成因。全新统(Q4),厚度大于35 m,卵石混合土、级配不良砾、级配不良砂及低液限粘土,主要为洪冲积成因。人工堆积(Q)s,多为建筑、生活垃圾。
3 地质构造及地震稳定性
段纯河灵石段地质地貌复杂,区域地质构造属太岳山南北向构造带西带,与晋中多字型构造体系西南端的复合区。其中,太岳山南北向构造带西带,主要发育在西许村以东,霍山西麓地区,东西宽约6 km。构造形迹以走向NNW的逆冲断裂为主,在大的断裂之间,常伴有轴走向与其平行的背斜、向斜;晋中多字型构造体系的构造行迹主要为走向NNE的褶皱,压性、压扭性断裂及褶皱低序次的二次张断裂,和与其呈直角相交的少数张扭性断裂组成。区域性断裂主要为霍山大断裂,该断裂主体部分南起洪洞广胜寺一带,向北沿霍山西侧至灵石县峪口、军寨一带,长约60 km。
4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的布置在满足设计和勘察阶段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两岸堤基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工作,合理安排勘察工作量。达到了以下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一是收集分析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资料,确定了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二是查明防护堤地基土的地层岩性、物质组成、提出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