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究
2020-07-20潘嘉德
潘嘉德
摘 要: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历史往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素材及生态元素,历史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深入挖掘这些素材,并将其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历史教学为案例,分析了德育在该学科中的渗透,进而在促进历史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爱国;生态
引言:
历史作为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及世界发展历史,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的文明。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在保证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接受到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当中
历史作为初中教育体系重要的学科,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占据重要的位置。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且适时的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例如人教版初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内容时,历史教师要做好知识方面的衔接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各个国家卷入到了硝烟当中,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为了反击外来侵略,中国在二战期间牺牲了3500多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基于此,历史教师要讲解此部分内容时,要将中国人民所作出的贡献渗透到具体教学当中,让学生看到中国人民战胜法西斯的决心,以及在战争中为了捍卫国家利益,赢得民族独立而牺牲的英雄,将他们的光荣事迹讲解给学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挖掘历史教材,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环保教育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性的成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不断崛起,人类的消费水平随着得到了提高。基于当前这种这种舒适安逸的环境,主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的压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各种武器的应用,对生态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增加了环境的压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世界各个国家已经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而罗斯福作为美国第一位推行自然资源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总统。罗斯福总统为了恢复自然生态,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护森林、以及修复被破坏的工程,在这些具体的措施当中,国家鼓励各个州优先治理环境,并且可以建立自己的自然保护委员会,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基于此,历史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将环保教育与之相结合,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强化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为人类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利用多媒体将爱国主义事例展现给学生
爱国主义绝对不是抽象化概念,时刻在现实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教具,对于爱国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现代教学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运用,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视频、影视作品、幻灯片、动画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形式,为学生带来直观上的体验。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时,历史教师可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上的观看,能够更好的了解殖民地人们的生活、以及战争所带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使得学生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囊括了诸多爱国主义素材,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基于此,历史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并且能够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与历史教学进行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爱国教育与生态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环保精神。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则需要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学方面的设计,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 林建礼.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2] 刘宝龙.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龙江科學,2018,v.9;No.1180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