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高中德育的实施对策
2020-07-20章皋
章皋
摘 要:网络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在改变学校教育模式和手段。在网络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传统的基于说教的德育模式显得苍白无力。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教师立足时代发展特点,积极探索网络背景下高中德育实施策略,借助网络驱动学生健康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本人将结合本校的德育教育实践,从建构德育环境、调整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模式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在网络背景下实施高中德育教育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中德育;实施策略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强大的网络信息冲击着传统的高中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模式。作为德育主任,我们承担着育人重视,需要立足时代发展特点,发挥网络的优势,建构适宜的德育环境,调整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使学生们在网络背景下,实现道德品行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优化网络时代德育环境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以说教为主的传统德育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也难以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在组织高中德育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此环境的熏陶下,科学用网,浏览健康信息,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熏陶。
为了实这一点,我们在实施德育教育活动的时候,首先实现家校合作,组织交流会、培训会等,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网络认知,并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双向作用。同时,教给家长正确用网方法,在与学生进行日常互动的过程中,以自身良好的用网行为为学生做出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用网环境。
其次,我们会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比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我们会张贴一些健康用网宣传贴,使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安全用网的熏陶,树立正确的用网意识。此外,我们还对校园网加大管理力度,弥补公共网漏洞,监督学生们用网,一旦发现有不文明用网行为,如浏览不良网站,随意地攻击他人等,则立即制止,并与班主任一起对该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帮助他改正不良用网行为,学会文明用网。
二、调整网络时代德育内容
在网络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把握网络特点,调整网络德育内容。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利用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来调整传统德育内容,使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受到健康信息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发挥了校园网的作用,在校园网站或班级微信群中,定期向学生推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并提供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在发散个性化思维的过程中,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同时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和学习储备提出解决方案。并自主地借助解决方案引导自身行为,努力实践健康行为。
比如,在网络上我们最近总会看到校园暴力新闻,不少学生私下里反映自己可能遭受了校园暴力,但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此问题。对此,我们组织了网上专题讨论活动。具体地,我们在校园网站上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些校园暴力新闻,使学生们在阅读中,初步认知校园暴力。接着,则具体讲述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类型,使学生们正确认知校园暴力。然后,我们介绍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给学生“支招”。通过如此用网,学生们可以认识校园暴力,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开设了“举报信箱”,鼓励学生们匿名反应自己的情况,是否遇到了校园暴力,遭受了何种校园暴力。据此,指导班主任开设主题班会,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指导,帮助他们塑造健康心理,远离校园暴力。
三、创新网络时代德育模式
网络时代具有開放性和交互性。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德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在组织德育教育活动时,需要立足网络时代发展的特点,优化德育教育模式,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熏陶。
比如,针对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在校园网站组织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们在发帖子,介绍自己的用网情况,以及不良用网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危害。因为学生们讲述的内容是自己切身经历的,很能引发他人的共鸣。我们则会在浏览学生发布的帖子的时候,将严重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据此,在校园网上,进行健康用网教育活动,为学生们展现不健康用网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危害,并结合具体问题,介绍解决方法。同时,还组织了健康用网宣讲活动,驱动学生联系自身经验,自主地宣传健康用网,将健康用网意识落实到实践中,真正地学会健康用网,实现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网络背景下,德育主任需要带领全体教师,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构建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调整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模式,借助网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践行良好道德行为,实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晓梅.网络文化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8(15):123-124.
[2] 周花香.新媒体对高中德育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课程教育研究,2017(0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