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流浪地球》热”看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发展方向

2020-07-20樊舒琪陈颖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7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美学特征主题

樊舒琪 陈颖

摘  要:2019年春节档影片《流浪地球》的热映,使2019年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与此同时,以刘慈欣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幻作家及其重要作品亦凭借这一契机,逐步为主流文学界、批评界和普罗大众所关注,引起了一场针对中国科幻的讨论热潮,从而在中国形成了一场“《流浪地球》热”。本文旨在于通过这场“《流浪地球》热”,总结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特色,主要从美学特征、情节特点、和主题这三个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预测中国科幻小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美学特征;主题;发展方向

科幻小说自清末被引入中国,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承担着救亡启蒙的责任。直至上世纪80年代,又被视作属于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范式,长期处在受忽视的地位。直至近年来“《流浪地球》热”的兴起,以及刘慈欣、郝景芳等人先后获得“雨果奖”等一系列契机的出现,科幻小说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众的关注与热议。

科幻小说自被引入中国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本土化,表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色,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创作特色:

(一)美学特征:

中国科幻小说总体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康德式崇高。作者往往以整个人类社会作为叙事对象,将故事发生的背景置于人类社会的某个生死存亡关头,或是能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某个重要时期,通过叙述一个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唤起读者刺激、悲壮、新奇、紧张等阅读体验。而作者展现崇高这一美学特征主要是通过宏大叙事模式、悬念手法的运用、塑造英雄式主人公等方式。

1.“崇高”的基本内涵

崇高是西方近代的一种美学观念。崇高的表現领域主要是人类社会生活。那些体现着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要求的进步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正是社会崇高的本原。至善、英勇、豪迈等几乎可以视作社会崇高的同义语。

崇高感的特点,是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化为振奋。作为人类要求理解、征服的自然对象,作为显示主体征服精神的社会对象,都必然引起人们产生矛盾、斗争、冲突的感受,这便使人们在欣赏崇高时会始而产生恐惧,进而由恐惧转化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1]。

2.宏大叙事模式

由于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坛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因而当代许多重要作品常常流露出作者宏大叙事的冲动和愿望。在这种倾向影响下的当代科幻小说创作,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史诗性规模的长篇小说。以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为例,作品以“十年浩劫”开篇,在几百个世纪后的“星系黑域纪元”时期戛然而止。在这漫长的叙事时空里,作者以史诗的笔法,详细叙述了地球遭受三体人入侵威胁的来龙去脉,作品的叙事空间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跳跃变化。刘慈欣的《中国太阳》描写了水娃这个普通人物从乡村来到城市,最终为中国太阳工程飞出太阳系献出生命的故事。其中,以水娃为代表的农民工,见证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之路,与此同时,它们自身的眼界不断开阔,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再比如王晋康的《水星播种》、韩松的《地铁》等作品,或将历史与未来交织纵横,或完全着眼于未来世界,表达作者的某种现实关怀。

3.悬疑手法的运用

作家们常常在作品开篇制造悬念,营造某种紧张离奇的氛围,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最初设置的谜团得以逐步解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侦探小说颇为类似。而与侦探小说不同之处,除了作者的科技知识背景,还有故事开头的谜团的起因往往与某些科学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人性造成影响的反思,使科幻小说体现出侦探小说普遍没有的崇高特点。比如何夕的作品《六道轮回》,主人公在故事开头所见到的离奇景象,以及“枫叶刀市”这个不存在的地名,皆起因于多年前,为解决地球人口过多问题,政府利用物质的“非法跃迁”打造了六重空间。《三体》中一开始出现的所谓科学界的危机,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最终证明只是一个科技水平远高于地球的“三体”星球利用科技手段使用的障眼法。除此以外,还有《球状闪电》中“我”回家所见到的异象,《地铁》中主人所见到的怪象等等。

4.英雄式主人公的塑造

许多科幻小说中往往会出现一个英雄主人公的形象。无论这个英雄是站在人类对立面、带有一些反人类色彩的人物,还是与人类站在一线,肩负着某种历史使命的人物,他们往往都具有某些异于常人的能力与天赋,或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变作品中历史进程的作用。以《三体》中对的叶文洁为例,她具备深厚的科学素养,残酷的经历又使她的性格中多了一些多数人不具备的残酷的坚韧。如果没有她向“三体”星座暴露地球的位置,就不会有整个《三体》故事。同样,她向罗辑暗示了“宇宙黑森林”法则,促成了“威慑纪元”的到来。《三体》中同样的英雄式主人公还有建立威慑、守护地球的罗辑、不择手段前进最终失败的维德、以爱之名使人类文明走向毁灭的程心。还有《六道轮回》中,惩恶扬善的主人公、《流浪地球》中为了拯救人类慷慨赴死的“地球派”等等。

(二)主题: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常通过科幻来表达某种对科技影响下的人类的现实关怀、终极关怀。《六道轮回》对两个可以自由穿梭层叠空间的人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一个通过异能成为被顶礼膜拜的上帝,一个身负异能却只向往普通人的平静幸福生活。表现科技使人拥有异能后,人性的恶得到生存的土壤而不断茁壮,直至毁灭他人和自己。而反面人物最终的失败,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善能够最终克服由技放大的恶的乐观信念。《流浪地球》中,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变使得“出轨”等正常状态下违背伦理的行为变得看似无足轻重,也体现了科技使人类生存状况改变后,人的伦理观也随之改变。再比如《三体》中叶文洁通过“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高于地球错误地断定“三体”人的精神文明状况也优于地球,体现了作者对当今世界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却未能比翼齐飞的忧思。还有其中成段的有关终极哲学的人物心理描写等等,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科技给人类未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的思考。

二、发展方向

(一)总体发展趋势

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科幻迷数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越发达,科幻迷越多,由科幻引发的创新也会越多[3]。当前中国的科技水平正持续发展着,因此未来中国科幻小说不断发达的现实土壤可以说是相当肥沃的。随着“《流浪地球》热”的掀起,中国科幻小说引起主流学者和批评家、影视行业等的关注,因此也可以預测未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地位将会有所提高。至此,我们可以判断,未来中国科幻小说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可喜的。

(二)未来创作特征

1.自觉的本土化

《三体》以“十年浩劫”为故事发生的起因;《北京折叠》将故事的叙事空间限定在首都北京;王晋康的《蚁生》将“十年浩劫”作为故事发生背景······这一系列带有浓重“中国风”的作品,无疑会对未来的科幻小说产生重大影响。未来的科幻小说大概率也会继承这一“本土化”的传统,不仅是将故事的叙事空间限定在中国境内,吸收更多中国独特的的叙事意象,更是在作品中越来越多地体现中国人的独特伦理观、文化心理等。这一“本土化”趋势目前在一些作品中已初见端倪。如宝树、张冉等人取材于中国历史、神话的中国历史科幻小说,一眼就能看出浓浓的“中国风”。

2.科幻现实主义

未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极有可能朝着科幻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展现科技影响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这一点可以在郝景芳、陈楸帆等人的作品中看到萌芽。《北京折叠》以老刀的经理为线索,展现中国贫富悬殊、社会阶层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展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生存状况的焦虑[4]。陈楸帆的未来科幻小说 《荒潮》,对下陇村垃圾人的生活景观作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刻画,完美实践了“科幻,是人类最大的现实主义”这一论断[2]。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拥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学语境相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科幻小说表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的特色,除本文所归纳的以外,中国科幻小说还有更多特色等待着更多人去总结。未来中国科幻小说也一定会呈现出更为绚丽的创作景观。

参考文献

[1]  美学基本原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刘叔成,2017

[2]  任冬梅.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及前景[J].当代文坛,2018(03):140-145.

[3]  本刊编辑部,沈蓉.《流浪地球》热映引发科普热潮[J].中国科技论坛,2019(03):2.

[4]  高飞. 科幻文学中的生存焦虑与人性反思——以《北京折叠》为例[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18-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从‘《流浪地球》热看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发展”(项目编号:X2019002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美学特征主题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