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头们的第二曲线

2020-07-20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贝佐斯美团亚马逊

编者按

5月下旬,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0财年业绩,云计算业务颇受瞩目,收入达400亿元,同比增长62%。对比5年前,首次披露的收入规模12.71亿元,这一数字是当初的31倍,成为新的明星业务,摩根士丹利给予阿里云的估值,已上调至770亿美元。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正式出现在2006年,很快为科技圈所知晓。同年,亚马逊推出的简单存储服务,开启商业化,许多厂商驻足观望。

阿里巴巴在2009年就进入了该赛道,创始人马云听从了阿里集团CTO王坚的建议,集合全集团的技术力量,自主研发一套云计算的大规模操作系统,取名“飞天”,以将成千上万的PC服务器连接到一起,实现超强计算性能,这成为阿里云的起点。

那个时代,阿里的力量远不如现在,市场需求是否存在?“飞天”可否做出来?新业务能否长出来?没有人知道,王坚在阿里内部,也有“骗子”的名声,马云依然决定下注不确定的未来。

结果,这成就了公司第三大明星业务。

阿里巴巴的厉害之处,远不只是电商,从蚂蚁金服到阿里云,持续在三个主赛道,它都抢到了关键的先手。因为机缘,一个公司可能在瞬间爆发,但是,绝对不太可能连续走运三次。

可以说,新业务的发展,是观察其自身成长性的重要参考,也是度量一家公司战略判断、企业文化、团队能力的绝佳标尺。如果一个公司总是能找到增长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那么,它一定存在某种特别的基因和长处,暗藏着“基业长青”的密码。

“不务正业”

持续追求增长,是一家公司一诞生就注定的宿命,多数公司很难在停滞状态下保持一个稳态,只要不增长,就意味着衰弱和危机。

对高估值的巨头而言尤其如此,只要失去想象力和成长性,公司价值就会出现雪崩,拓展新事业,是增长的核心引擎,也是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公司也要不断运动。

以亚马逊为例,其成为市值最贵的公司之一,一个重要因素在其“折腾”的能力,它从网上书店起家,成功实现了全品类,从自营又拓展为零售平台,后又有电商延展到云服务,同时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营电商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此外,还发展了Kindle电子阅读器、Echo智能音箱等创新业务。

在快速变动的商业环境中,“不务正业”,很多时候是一个褒义词。这是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对冲风险的措施。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认为,新业务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从自己能力出发,基于现有的核心竞争力,思考未来还有哪些提升空间;二是从客户未来的需求出发,基于如何最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倒推回来,思考自己需要建设哪些新的核心能力。

就多数公司而言,新业务默认的发展模式,就是第一种路径,轻车熟路,成功概率更高。比如,美团配送、顺丰外卖,均基于原有能力和场景的优势,来做业务延展,其扩张路径也相对清晰。

相对来说,字节跳动TikTok、京东智能云、华为云以及腾讯金融,偏重于需求导向的第二种路径,这些新业务,固然与其优势业务或产品有一定承袭关系,业务性质其实完全不同,难度要大得多。

比如,TikTok仅在产品形态上与抖音有相似性,毕竟是全球化运营,要构建本地化团队,推进大量本土化工作,系统复杂性不可同日而语;腾讯金融借力微信,看似顺理成章,其实,有流量或者社交工具,不见得就能做好金融,若无微信红包的创新,打开从社交到交易的通路,这个探索会曲折得多。

恒大制造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第二种路径的极端,“有房有车”固然是中产的标配,可地产、汽车终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除了资本、土地和知名度,恒大几乎要从零开始,打造本不具备的关键能力。

单从这点,我们确实要佩服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的勇气,在一个竞争激烈、投资浩大的重资产领域,一发现商机,敢于果断出击。

无论何种路径,就一家卓越的企业而言,永远在创业,不是一句空话。既然是创业,就未必会成功,外界也要宽容失败。

“没有边界”

很长时间里,亚马逊是亏损的,贝佐斯不得不在当期损益和长期价值间进行取舍,更要命的是,新旧两大业务可能是左右互搏的。

以Kindle为例,2004年,贝佐斯决定选择开发这款电子阅读器时,就会触及其网上图书零售业务,贝佐斯在决策时,这样明确地告诉项目负责人,“你的工作,就是要干掉自己的业务……就是要让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纯粹从业务的角度,贝佐斯的观点有点矛盾甚至是极端的,但是,如果切换成一个他的视角,逻辑是自洽的。亚马逊开展业务,遵循的是4个原则:痴迷客户,为客户创造,长线思维,投资未来。因此,其方法论是永远聚焦核心(客户)、永远拓展边界(业务),这和美团创始人王兴的“美团没有边界”,异曲同工。

我们发现,顶尖企业家的思考,均有这种向未来、为客户的思维。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特质,在公司高歌猛进时,多数领导老没有遠见和勇气,不敢偏离已有的成功路径,投入充分的资源去培植一种短期内没有收益的业务。

但是,少数人确实会这么做。

平安集团的掌舵人马明哲就是如此。他曾对照全球市值排名靠前的巨头,发现清一色为科技公司,他敏感意识到,对金融公司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对手,未来迟早会抢占客户,于是,无门户之见,也毫无惧色,他带领平安一头栽进科技浪潮中。据说,为贴近公司内互联网业务的高管,在饭局上,他一度特意放下西装革履,穿着无袖T恤前来参加。

他还有句名言:“站在岸上的人永远学不会游泳。”

从2013年起,这家综合金融公司就转型“金融+科技”,大力投入金融科技,陆续孵化出陆金所、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互联网独角兽,如今,旗下5家科技公司的整体估值,约为700亿美元。

长线思维和客户意识,会影响到很多决定。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日进斗金的新兴金融业务上,为什么腾讯始终保持克制,抵挡住规模的诱惑,坚持走精品路线?

领导者是否具备这种定力,抵御住短期压力,对于新业务成长非常重要。

一个典型案例是百度,美团市值千亿美元,证明当年百度集团CEO李彦宏进军团购、外卖这些生活服务的新业务,战略上具有前瞻性,可惜未能坚持下来,这个机会窗口错失,AI的红利尚未抓到,致使百度在巨头之争中掉了队。

其实,新业务拓展情况,往往最能反映公司团队的真实状态。

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长期占优,且市场环境稳定时,由于人才、技术、品牌等沉淀的实力,后进者未必能挑战它,这并不代表领导者和团队是杰出的,反而可能因过度安逸,而是无能衰朽的。

在很多老巨头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迹象,它们保持着令人生畏的体量,但拓展新的业务版图时,却屡战屡败。它们失去了战斗力,也没有战略的预见性。

正如管理学者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阐述他的“第二曲线”理论时所说:“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猜你喜欢

贝佐斯美团亚马逊
85亿美元,亚马逊收购米高梅划算否?
建行龙卡每周六可享多重优惠
美团外卖哥
美团未来的盈利空间在哪?
自己为失误埋单
为自己的失误埋单
美团宣布放弃电商业务
为自己的失误买单
为自己的失误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