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价值分析
2020-07-20岳彩芳何穆涵陈颖
岳彩芳 何穆涵 陈颖?
【摘要】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头颅磁共振结果,将其分为PM组(梗死组32例)YM组(非梗死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FIB水平测定,观察FIB水平与ABCD2评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M组患者的FIB水平、ABCD2评分均显著高于YM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统计学分析,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3,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可有效反映患者脑梗死地风险程度,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支持。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浆纤维蛋白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以及多发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升高,并且存活者中有高达70%的患者身体残疾,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现阶段,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CT、磁共振等影像学进行客观分析,这类检查是监测血栓形成的间接指标,而非直接检测指标,且具有费时、费用高的缺点。有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液学检查来辅助诊断或提示血栓形成,在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1]。基于此,本文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检测血浆FIB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10月,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头颅磁共振结果,将其分为PM组(梗死组32例)YM组(非梗死组20例),PM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58±4.07)岁;YM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68±4.10)岁。均符合均获得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排除近期罹患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病1周内再次入院治疗者,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24 h内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3.6 ml(2支试管各1.8ml),置于枸橼酸钠1:9抗凝管中,3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CA7000(希森美康医用电子公司)血凝仪进行检测,通过凝固法每天更新血凝试剂,优化室内质控,确保质控结果在可控范圍之内。
1.3 观察指标
基于提出的ABCD2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FIB水平、ABCD2评分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组间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eon检验。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FIB水平、ABCD2评分差异(见表1)
2.2 FIB水平与ABCD2评分相关性
经统计学分析,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3,P<0.05)。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目的:缩小梗死范围、尽快恢复血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患者的血流流变均存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与血液黏度的升高而升高,纤溶活性降低易促进血栓形成[2]。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反应中最为关键的凝血因子之一,通过肝脏合成且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有研究表明,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的是脑血管疾病中形成地风险因素,有助于促进局部形成血栓[3]。本研究表明,PM组患者的FIB水平、ABCD2评分均显著高于YM组;经统计学分析,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3,P<0.05)可见,对FIB水平高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防治。
综上所述,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可有效反映患者脑梗死的风险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少明.高压氧联合静脉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1):32.
[2] 宋 贺,张金峰,唐 蕊,等.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1(3):298-301.
[3] 马国奋,余 剑,杨少明,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2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