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服务贸易呈企稳复苏态势
2020-07-20
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出企稳复苏的发展趋势。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4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15144.3亿元,同比下降13.2%。其中,出口6055.3亿元,降幅收窄至2.2%;进口9088.9亿元,下降19.2%。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措施初顯成效,4月当月我国服务出口1612.9亿元,同比增长3.5%,扭转了疫情发生以来单月出口连续下降的局面。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57.4亿元,增长54.9%;个人文化娱乐服务出口9.8亿元,增长28.9%;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382.2亿元,增长28.5%;运输出口312.3亿元,增长23.3%;保险服务出口30.2亿元,增长20.3%。
对此,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年初至今,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呈现下滑态势。其中,服务进口保持在下降区间,而服务出口逐渐趋稳并在4月当月实现由负转正,来之不易。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疫情在我国已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国家在防疫常态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复工复产,不断抓实“六稳六保”工作,促使服务出口企业的生产、运营逐渐恢复;另一方面,我国在服务外包、知识产权等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随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逐渐趋稳,国际市场需求逐渐恢复,我国服务出口实现回升反弹成为必然。
“4月份服务出口数据的‘转正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出口复苏的具体体现。但全球疫情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加之部分国家单边主义政策影响,因此,全球服务贸易短期内能否全面复苏仍待观察。”郑伟如是说。
相比服务出口,4月我国服务进口9088.9亿元,下降19.2%,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郑伟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服务市场仍未全面恢复。商业存在方面,在疫情和部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回流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国际投资出现大幅下滑,导致我国因商业存在模式产生的服务进口受到较大影响;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方面,国际社会为防止疫情蔓延,出台限制人员流动、减少通航等临时性管制措施,导致我国因境外消费而产生的服务进口大幅缩减。同时,我国在自然人流动项下所产生的服务进口也必然出现下降。”
除了服务出口“由负转正”,4月我国服务贸易数据还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4月,我国服务进口2003.2亿元,下降32.5%;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72.3%至390.3亿元,减少1019.2亿元。1-4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40%至3033.6亿元,减少2023.7亿元。二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继续提高。4月当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704.3亿元,增长3.8%,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7.1%,提升10.8个百分点。1-4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6373.7亿元,增长6.7%,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2.1%,提升7.9个百分点。
谈及今年后几个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走势,郑伟表示,第一,从整体看,我国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进口,或将稳中有降,但服务出口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将持续提升,服贸逆差有望进一步收窄。第二,出口结构更趋优化。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国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研发、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实力与活力,在全球市场中已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相信未来一段时间,这些领域的服务出口将继续大幅提升。第三,贸易伙伴更趋多元。欧美发达国家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疲弱,我国服务贸易重点市场预计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第四,服务市场更加开放。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在旅游、金融、物流等多个服务领域出台扩大开放新举措,相信未来将有更多高质量服务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第五,跨境服务贸易或成新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将成为我国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后又一重要制度型开放举措,未来。我国以跨境交付、境外消费以及自然人流动模式实现的服务贸易增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