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蟋蟀盆

2020-07-20袁中华

关键词:器型蟋蟀

袁中华

图1、复盖罗丝盆

图2、六角对盆

抽丝八角盆

夏荷斗盆

蟋蟀作为一种昆虫受到人类的关注,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书上关于蟋蟀的记载,分为两大类,一是把它作为自然界的节气使者,常在诗赋类书中提及;二是把蟋蟀作为娱乐对象,并有关于其饲养、竞斗的著述。

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始行斗蟋蟀,约在唐朝。宋未顾逢在《负暄杂录》中说:“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天宝年间(公元742-745)为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最后14 年。斗蟋蟀之风始于田间地里,最早是农民庆祝丰收,逮了蟋蟀在地里挖坑斗输赢以作娱乐。最初的蟋蟀盆材质多以竹、木、石、铜器为主,直到宋朝才以陆慕澄泥所制的蟋蟀盆为养虫者首选。

南宋的贾似道,以相国之尊蓄养蟋蟀而闻名。《类书纂要》记有“贾似道于半闲堂斗蟋蟀”之句。“半闲堂”在杭州葛岭,是宋度宗赐予的宅第,贾似道整天在那里与群妾斗蟋蟀,以至元朝军队入侵都不知道。据说他曾著有《促织经》一书,是第一部关于蟋蟀养斗知识方面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不同生态环境中不同形态特点的蟋蟀,阐述了蟋蟀生活习性、形体特征与能斗的关系,喂养调理的要点,如何合理运用雌虫来增强其斗性,以及选盆用器的要领等等。

到了明朝,蟋蟀斗风更盛。上自帝王,下至庶民,聚斗不息。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至于民间,蓄养赌斗之风更烈。在京城,袁宏道的《促织志》开篇便道:“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余每至郊野,见健夫小儿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者……瓦盆泥罐,遍布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在江南,《万历野获编》中说: “吴越浪子有酷好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明代陆粲在《庚巳编》里,还记载了吴人张廷芳以银棺盛葬蟋蟀的一则轶闻。

玩蟋蟀的乐趣,一是捕捉,二是喂养。在南方,斗蟋蟀从白露左右开始,到霜降之后决赛,虫界称“秋分定色”,而“乐战九秋,铁甲将军战玉霜”就是指一等蟋蟀深秋相斗之意。江南一带斗虫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晚晴时期,苏杭地区斗虫兴盛,每年秋季都由织造府牵头,贴告示,定点在棚场里举行蟋蟀大赛,苏杭周围地区斗客搭车乘船,风尘仆仆赶来苏州会斗。

古话说,古玩一秋,盆玩一世,蟋蟀于寒冬入土之后,留于玩虫者之手的,却是名盆瓦罐。史上记载蟋蟀盆制作已有千年历史,自从有了斗蟋蟀,各种各样饲养蟋蟀的器具就开始出现了。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全国很多地方做过蟋蟀盆,江浙安徽一带最为集中。历史上也有南盆北盆之分,北方以天津为主,南方以吴地陆慕镇南窑、御窑最为有名。现在南北盆之分基本以徐州为分水岭,近些年苏州陆慕和山东德州最负盛名。南北盆最大的差异还是在器型和制作工艺上。北方天气干燥寒冷,由于气候原因,北盆型大、壁厚,适宜蟋蟀在低温下生存。南方蟋蟀则适应薄壁盆,小巧精致,携带方便,有些玩家也会在蟋蟀早期使用南盆,后期用北盆饲养。南盆在制盆上注重泥质处理,选泥、炼泥格外讲究,从制坯到成形,每一道工序都是全手工,盆体与盆底完全卯榫结构,盆型注重线条、棱角、器型的变化,盆的手感、色泽和整体感觉上,南盆突出一个“巧”字,注重每个细节。北盆制作是一体成型,直接把一块泥坯在转盘上用电动工具掏空成空心盆体,优点是整体简洁、盆体坚固、器型粗犷、壁厚、大气、保温好,但制作工艺稍欠。

苏州之所以成为全国重要的蟋蟀盆制作基地,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苏州历来为江南重镇,经济发达,富商巨贾、文人雅士汇聚于此;二是苏州地处水乡,泥质温润干净,粘性好,细腻程度高,吸水性强。陆慕蟋蟀盆因此在全国独树一帜,2010 年,苏州蟋蟀盆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录。苏州蟋蟀盆制作在南宋时已有相当规模。到明清时,其制作工艺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宋元明清至今,苏州蟋蟀盆制作名家辈出,几百年来,不断有精品问世。元朝有李秀芳、李东明、吴仲皋等名家,但时间久远,存世作品很少。明朝宣德的叶家、大秀小秀都为名震一时的能工巧匠,近代有名家王云樵、袁恒盛、杨义兴、许元顺。只是经过战乱和浩劫,留存于世的精品少之又少。解放前至文革这一段时间蟋蟀盆的制作一度中断,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逐渐恢复,九十年代初期,许多传统技艺得到恢复,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蟋蟀盆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陆慕澄泥盆,人称“苏盆”,其土质细洁,杂质稀少,碱性不大。烧出的蟋蟀盆光洁细腻,敲之有金玉之声,透气性能良好,吸水性极佳。盆内外壁身滑润,不易伤蟋蟀的须爪。与瓷盆、木石等器相比,泥盆更适合蟋蟀的生存,且苏盆轻巧雅致,古朴素丽,很受玩家喜爱。看似简单的一个蟋蟀盆,其制作过程却不简单。具体可分制作与烧制两部分。

【制作】

选泥:以御窑村的泥土为上品。取泥时,须将上面的土层清除。

浸泥:将泥土浸在水缸里,使泥块逐渐化开。

搅拌:用竹竿或木棒将水缸里的泥块上下盘旋翻滚,以使泥土匀细。

筛滤:用尼龙网或铁丝网过滤,摒弃杂质,使泥土更纯。

晾干:将筛滤过的细泥放在蛇皮袋和麻袋一类的物品上晾干。

踏熟:将晾干到一定程度的泥土,再以脚踏熟,使之紧密而有韧性。

制坯:将踏熟的泥土切割成条状或者方形,分别放到盆壁、盆盖和盆底的模坯里,压出粗坯,然后取出晾干。

加光:待桶壁稍硬,放到转盘上加工,使其内外光洁。

托底:将预先制成的盆底托在桶壁底部,以泥浆涂胶,使它粘牢。

配盖:将已制好的盆盖加工修饰,使它与桶壁合榫。

刮纹:在盆盖、桶壁和盆底刮出所需要的凹凸线纹、花纹和各种图形,然后刻上各种字体和印章。

做光:这是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细细地把盆坯做光,手艺好坏在此一举。做毕晾干,还土本色,再放在太阳下晒2-3 天。

清水养盆

弧线腰鼓盆

【烘烧】

将晒干的蟋蟀盆放到炉里烘干脱水后装入窑内,封好桶盖。始以文火烧45 分钟,继之以急火烧2 个半小时。窑户一般在傍晚5 点开始点火烧盆,第二天早上9 时出炉。烧盆的铁桶也很有讲究,桶体铁板厚度8-10 毫米最佳,每窑所装盆数视烧桶大小定,一般装60 只左右。烧窑是磨练人意志的过程,冷了热,热了冷,需要经过一次次经验的总结,最后才能掌握规律。

通过对不同时代盆器的研究可以看到,历代蟋蟀盆名家的作品之所以能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主要是因为他们重视对泥质、盆型、做工、火功的讲究。

苏盆的烧制用泥讲究,只取河底生泥,置于露天,经天寒地冻,再经搅拌过滤、阴干,到来年开春用来做坯。制坯全由手工操作,将泥坯放置于转盘上,然后全靠手上功夫,做底光坯、切割、粘底、打光成盆,然后择晴天晒干放入窑内焙烧数小时,掌握火候成砖盆后,再量材配雕刻图案。

蟋蟀盆制作讲究水分掌控,盆由盖和盆体结合,盆体由底和盆圈相粘而成,如不能控制水分,则益盖、盆体就不相吻合,这是做盆的大忌。而且水分处理不好,还会引起盆圈和盆底相粘的印痕。明清的一些艺人却相当聪慧,他们在做底粘连的时候采用连体粘法,也就是卯榫结构,可以很好地避免印痕,而且蟋蟀盆的光洁度和手感有很大部分也取于对水分的把握。

蟋蟀盆是泥经水火而制成的器皿,一件尺寸造型相同的作品,在每个艺人手里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从盆谱上看,古时的作品线条简单、耐看,韵味悠长,古意盎然,件件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流传至今的精品。再看现在很多新盆,做工精细,造型新颖,现代元素突出,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气息。但是两者又有很多共同点,都很注重泥质处理,以及手感、器型的变化。蟋蟀盆的器型和做工是同胞兄弟,好的盆型是手上功夫的体现的,如果把盆型喻为躯体,那工便灵魂,是精湛的技艺让作品有了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盆型众多,古盆就有数十种之多,传统有直桶、腰鼓、天落盖、提盆、斗盆、八角盆、方盆、马蹄盆、竹节盆等以象形、奇异为主,感观粗犷、朴实清素。近代的盆型采用了很多现代元素,有发展出很多新颖的品种,虽然总体上没有脱离传统,但很多器型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在细节上更重视修饰,线条棱角添加了很多变化。古代有很多传世样式,现代亦有不少新颖佳作,但少有艺人能做出老盆的原味。因为盆型是特定环境和文化所形成的,同样的一个品种,每个艺人能做出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这就是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个人素养所产生的差距。

许多盆型是在生活中、精神修养中,以自然万物变化为主向,演变而进的。因为任何一件作品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事物的变化(不管是山还是水、树木、飞禽,以至于春夏秋冬节气变化)启示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物体都是有生命的,蟋蟀盆也是如此。

一件好的作品是艺人的精湛制作工艺的体现,有很多很好的器型,由于功夫不到,就体现不出盆型的深度和意境。艺人只有依靠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盆体的平面是最难处理的,艺人如果没有一定得功力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平面到位,才能实现线、棱、角的醒目效果,线角与平面链接点要处理干净细致,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视觉感。各个环节的处理都到位了,才能显示出极佳的整体盆型效果。艺人如果想在作品上有别于同行,就必须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蟋蟀盆的颜色不同于瓷器,更不同于其它艺术品,是经过一定时间的柴火温度,在特定环境中窑变所产生的,特有的砖土尤显珍贵,它内外一致不容易褪色。

窑火颜色不像盆型线条,有现物参考,完全是凭艺人经验,在烧窑时正确把握烧制的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最终演变而成。只有在窑火恰到好处时才能发挥到极致,从而使蟋蟀盆从泥到砖产生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所能体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而是需要制作者以心带手,由内及外,只有内心意识上有了准确的风格定位,制作时才有章可循。比如传统直口养盆,就要线条简洁干净,实用为主,不能拖泥带水。如果是收藏赏玩,就要突出器型,着重局部和整体的感觉,讲究造型新颖、线条流畅精细。

一般人看作品,最直接的是看外形颜色。但不管外形如何千变万化,始终离不开一个要旨,就是不能脱离内在的传统文化之根本。作品中有传统文化的主心骨,蟋蟀盆才会有生机,否则只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任何一门传统工艺都需要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道路,这是不变的主旋律。蟋蟀盆的传承,一方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也需要寻找创新元素作为动力,这样的作品才能灵动鲜活,具有传世的价值。

直口竹节盆

春江湖影盆

猜你喜欢

器型蟋蟀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蟋蟀的小屋
浅析山西博物院藏兽形觥器型与纹饰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