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旅游资源与河道水系再研究
2020-07-20李园
李园
苏州古城有着2500 年的悠久历史,苏州古典园林自20 世纪90 年代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也成了中外游客追捧的热点旅游目标地。随着旅游经济急速升温,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而苏州古城旅游资源承载力日趋饱和且“繁荣有余、而古色不足”,导致古城内部分风貌难以承托起游客对东方水城的憧憬。苏州古城除了苏州园林,还留有内容丰富的各类历史遗迹,整体上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但很多资源因为缺少有效的串联,没有发挥应有的旅游效益。近年来,随着古城区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在兼顾古城保护的同时,如何梳理整合古城内众多经典资源、丰富苏州的旅游资源、给游客带来更高的旅游体验,成了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苏州古城旅游发展的现存的问题
当前古城旅游以点式为主,主要集中在园林,但园林的游客承载力先天性不强,旅游观光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苏州园林多占地面积不大,旅游旺季时,稍不控制就会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这不仅破坏了游客的兴致,还会造成安全上的隐患。虽然部分苏州园林为了限制客流,采取了网上预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园林的负担,但却牺牲了被分流的游客无处安放的访古热情。
苏州古城现有为数不多的带状观光带,主要为观前街、山塘街与平江路,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旅游原真性被破坏,体验较为单一。无论是游客争相打卡的平江路还是山塘街,都充斥着大量的全国雷同的各色饮食店,毫无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店。这些店铺虽然在装修风格上追求与古街一致的风貌,但业态与苏州古城的气质并不相符。过度的商业化导致了古城旅游形象的呆板,江南地域文化感知的缺失,降低了古城旅游的魅力。
虽然苏州古城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全域旅游的潜力,各景区碎片化分布,各自为战,没能形成集群效应。作为古城历史与人文重要展示的古典园林、宗教塔寺、名人古宅、风貌街区和江南特色民居,如果仅按照“点式”的旅游规划设计,就无法形成古城全域旅游的经济效益与文化引领效应。
作为世界知名的东方水城,历史悠久的古城水系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苏州古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水网城市,水上的交通不仅运行高效而且独具特色,古城旅游应充分挖掘河网的交通与旅游潜力,虽然几个特色河段也有一些水上旅游项目,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明显不足。
二、苏州古城旅游资源现状
根据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古城区的保护范围包括“一城、二线,三片”的范围,面积为22.63 平方公里。其中,“一城”指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指山塘线和上塘线,“三片”指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寺片。苏州古城内蕴含着丰富的名胜古迹、古典园林和名人故居,依据2019 年12 月苏州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公布的文保单位名录,我们统计出苏州古城区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含古典园林以及大运河苏州段)13 个,国家级文保单位24 个,省级文保单位32 个,市级文保单位114 个,并大致绘制出姑苏古城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图1)。
除此以外,在“一城、二线、三片”的古城保护范围内,还有二百多处的控制保护建筑。可见,苏州古城旅游资源数量极其巨大,种类丰富。除了美轮美奂的园林以外,苏州古城的古城墙、水陆城门、城楼、官署府衙、寺庙古塔、孔庙学府、城内河道与古桥,桥梁牌坊和大片古宅民居建筑群落,以及苏州大学古城校区,护城河风光区,都是饱含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游憩价值的旅游资源。
三、苏州古城河道水系现状
苏州古城自春秋开始,便因水制宜地创造了以水系为脉络的城市规划。对照宋《平江图》“三横四直”的水陆相邻的“双棋盘”水城格局,当前苏州古城区的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等还基本存在,河道与陆路呈现毗邻关系。从平面关系上看,呈现出一河两街、一河一街或一河无街的河街平行景观相态。依据实地调研,今天古城的水路棋盘尚存有“三横三直一环”的形态,以护城河为“外环”,其中“三横”是桃花坞河—东西北街河、干将河、道前—十全河;“三直”是学士河、临顿河、平江河。原本顺着王天井巷、东美巷、西美巷流淌的那一直河系已然消失[1]。
图1、姑苏古城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自绘)
图2、姑苏古城具有旅游价值的河道分布图(自绘)
苏州古城保护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图3、盘门水陆城门
图4、阊门水陆城门
虽然古城内以水为骨的基底还在,但是,现有河道水系的景观风貌和通航条件各不相同,能够为古城水路旅游服务的河道水系需要结合经济成本做更多的梳理筛选。根据《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苏州重点划分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五个历史文化街区和阊桃片、拙园片、平江片、怡观片、天赐片等九个历史文化片区,以及平江路(白塔东路—东北街)、吴趋坊—汤家巷、定慧寺巷等三十七个历史地段。结合实地调研,我们总结出目前姑苏古城具有旅游价值的河道分布图(图2),选取其中与前文总结的古城旅游资源贴合最紧密的、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城河道,主要有: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坞河、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官太尉河、盛家带河、临顿河、平门河、山塘河以及环古城河。
四、苏州古城旅游资源与河道水系融合发展对策构想
(一)树立全域旅游理念,革新规划发展思路,扩大古城旅游对游客的承载力。
2016 年初,苏州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这也意味着整个姑苏古城的历史街区、古典园林、古城墙等历史遗存和古城风貌进行统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大时代来临。苏州既不缺乏苏州园林这类经典旅游资源,又留有内容丰富的各类历史遗迹,但很多资源因为缺少有效的串联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旅游效益。随着全域旅游目标的推进,应当以水路旅游组织为手段,有效地梳理整合古城经典资源,提升经典资源的价值,缓解传统园林“点状旅游”接待量受限的问题,丰富旅游资源,给游客带来更高的旅游体验。
(二)做好景区业态规划与业态梳理工作,加强苏州古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注重原真性生活场景和体验活动等旅游产品的规划与开发,突出核心景区文化原真性环境氛围。
首先,要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生态。文化旅游不仅仅局限于昆曲评弹的演艺,古城中的古树老井、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甚至吴侬软语的原生态苏式生活,都是游客想真切感受的吴地文化所在。深挖文化资源,就要营造更多的原汁原味的水城生活场景,让游客以坐船代步,枕河而居,真切地感受吴文化的细腻、雅致、和灵动。
其次,要发展与古城气质相符的业态。苏州古城作为吴文化的窗口,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城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吴文化的灵魂,可以考虑设置更多的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博物馆与体验馆,让游客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感受吴文化的魅力。
(三)重点发展水路旅游,营造东方水城特色景观氛围
1.整治水污染, 恢复水城生机
洁净的河道水系是保护与发展苏州水城特色的基础。苏州古城河道水域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部分河道被填埋或成为暗沟,河道淤塞造成大量水系水流不畅、支离破碎。因此,应疏浚现有河道,连接断头浜,形成可循环的活水水系,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水网格局,形成适合水路旅游的绿色水网干线。
此外,要改变现有河道水系的污染情况,改变传统的排水方式,推动雨污分流,积极争取生态红线保护,尽可能地减少对古城河道的污染。同时,河道驳岸的形式可以更多采用“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减少混凝土砌筑的生硬感,充分发挥绿化植被海绵效应,使生态和景观有机融合,在实现资源效益的同时发挥美观效应。
2.恢复、整修或重建水景观
恢复水城风貌,首先要恢复古城历史上的水景观。苏州古城历史上曾经有众多秀丽的水景观,有些至今尚存,有些只有部分残存,还有些只是在地方史志或诗词散记中有所记载。这其中,尚存的最具水城风貌的就是始建于春秋的八对水陆并列城门,它们因水而宜,互不对称。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水城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存最完好也是全国仅有的水门与陆门并存的只剩下盘门(图3),阊门也是在仅存的水城门的基础上后来重建的(图4)。这些凝聚了历史沧桑的水城门,作为苏州水城旅游的门户形象,应当依据存留的现状条件,分别给予恢复、整修或重建。建议恢复阊门、胥门、娄门、平门、相门等水陆城门的水路使用功能,可以在原有的城门基础上按照历史照片修复重建或新建。作为古城内外、水陆转换的枢纽,修复后的水城门能够给游客带来穿越古城水门的时空变幻的游览体验。
同时,需要重点恢复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巷景观。老苏州人临水而居,水巷作为古时苏州的公共生活空间,不仅是洗衣做饭、对话交流的公共场所,也是购物的场所,河道里船只往来,提供四时新鲜的农副产品。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恢复古城水巷,将河、街、房、桥、亭等的比例关系控制在亲切宜人的尺度,用诗情画意的艺术手法去构造水巷空间,创造柳荫轻舟、河映绿桥、塔影夕照、人秀桥轻的诗意空间[2]。选择重点恢复的水巷,明确以园林为核心,增加核心景点外围水巷空间的修复与扩建,拓展园林外可游览区的面积,使更多的古城旅游资源结合诗情画意的水巷空间融入古城整体之中。通过从古典园林的核心景区,拓展到园林古城,来容纳更多的游客,释放核心景区的容量压力。
3.以内河水上游为形式,对古城各片区做组织串联规划,规划整体旅游体系
当前苏州古城水上旅游主要依托环城河,平江河、山塘河等作为补充,然而古城内丰富纵横的河道水系,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旅游开发利用。如果将古城内历史文化街区、重要景点以水系沟通,坐船代步,可以最大程度的拓展整个古城的旅游面积,并大幅度提升苏州作为水乡古城的独特风貌。目前,河道水系保存相对较好,可以串联园林等经典旅游资源的水上游主要有三个区域:
(1)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水系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苏州古城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地段,区域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古典园林、名人古宅、牌坊古井和古树名木等,平江河是其中最主要的河道,历史上从属于第四直河,主要呈现出“一河一街”的水巷景观(图5)。目前,平江河部分河段中有游船项目,但是,水路旅游空间还有很大的拓展可能,可以将耦园现有的局部水上游船整合进来,并充分利用东园的水域资源,形成区域内的水上环线。除此之外,考虑向北段延伸到第一横河的东西北街河,即延展到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将散落其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狮子林以及若干博物馆等通过水路廊道串联起来,这将极大地改善苏州古城核心景区的水城风貌,进而提升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和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政治、历史、文化核心的旅游价值。
(2)十全河——官太尉河——盛家带河水系
十全河位于苏州历史上的第三横河,临近的官太尉河和盛家带河水脉保存良好。目前,区域内没有水上旅游项目,但具备了水上旅游的开发条件。
该区域内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望星桥和盛家带的传统水巷景观,其“一河二街”的江南民居风貌令人惊艳(图6);还有双塔、定慧寺、织造署旧址、网师园等重要文保单位;有文教气息浓厚的苏州大学以及苏州饭店、东吴饭店和南园宾馆等著名饭店。可以适度修缮并开挖部分河道,串联相关景点,在区域内形成水巷旅游线路,将水路大胆引入园林或宾馆,使之成为接近原生态的水乡生活体验区。
(3)山塘河——桃花坞河水系
山塘河位于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内,景区内吴风浓郁,因水成街,街河相邻,现区域内有游船项目,但是游程较短,令游客难以尽兴。经实地调研,临近的阊门下塘河和桃花坞下塘河一带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水乡风貌,虽然河道较窄,但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两房夹一河的水巷景观(图7)。这里也是阊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范围,阊门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水陆城门、古典园林、宗教建筑、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聚集,西中市民国商业建筑风貌、桃花坞大街传统商市的市井景观都保存较好。可以整合此处的水系旅游资源,形成临水商贸文化体验和市井民居、水巷生活的水上游路线,再现苏州水城的繁华。
4.协调水上和陆地交通衔接
古城内水上旅游环线得以实现还要有相关的陆地交通的有效衔接。首先,古城内要科学选取水陆交通衔接点,在水上游线与古城主干道路交汇处的滨水区,设立游船码头,增设亲水的旅游服务设施,方便游客水陆换乘。同时,有条件的宾馆可以直接建立水陆相通的大堂和门厅。其次,要科学设计交通衔接点,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分析,结合游客方便到达的旅游热点目的地,将护城河建设成为古城内外水陆交通的换乘枢纽,在平门、阊门、胥门、娄门、相门等处设立古城内外旅游集散地,设置公交车站、旅游车与自行车的停车场和游客集散广场,满足各种交通之间的互相衔接。护城河与古城内水上旅游交通连接,也可作为古城内外水系的承接点,向外辐射更大范围的水上旅游线路。
图5、平江路“一河一街”式水巷景观
图6、望星桥堍“一河两街”式水巷景观
图7、桃花坞下塘河“一河无街”式水巷景观
五、结语
苏州古城2500 年的历史,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景观,是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但众多精致小巧,点式分布的景点,好似满盘散落的珍珠,如用水系作为旅游脉络,把珍珠“串起来”,从传统的园林游,向水城全域游转变,这不仅能使游客从简单的人文景点游览提升到对苏式生活的沉浸式体验,还能活化古城的历史遗迹,使苏州古城成为独具魅力的国际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