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贵州苗寨吊脚楼适老性分析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020-07-20李雪敏王江萍任亚鹏
李雪敏,王江萍,任亚鹏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示,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58亿,老龄化人口占比约11.5 %。
西江苗寨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内, 行政面积38.59 km2,目前共有1 330户,5 414人, 苗族人口占全村的99.5 %,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苗族村落[1]。截至2017年4月,该苗寨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接近20 %左右,景区内80岁以上老人83人,每月有政府对其发放老年补贴。
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西江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以东引片区为例,2017年就地就业户数达91 %,当地年轻人多数留在本地居住[2]。苗族老年人多数和子女同住,分家后,父母一般与最小的儿子居住;少部分跟随外出工作的子女一同居住,因此从家庭结构上来看,该苗寨独居老人数量相对较少,多以小家庭结构居住,人口一般为4~7人。当地除了部分新建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吊脚楼是其最主要的住居形式,寨中老年人多居住于传统吊脚楼当中。同时为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寨中至亲都力求聚族而居,既能方便活动,也易于照顾族中老人。
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论述吊脚楼的适老性,针对性地从吊脚楼的建筑本身进行分析,同时考虑苗寨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当地老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以此基础从老年人的视角试图探索苗族吊脚楼的适应性改造方法,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能够进一步满足其需求的住居环境。同时随着西江苗寨旅游业的发展,吊脚楼作为传统建筑已经被开发作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该苗寨近年来游客老年人比例在25 %左右,越来越多的外地老人成为该地旅游的消费者,并且选择居住于极富特色的吊脚楼建筑中,因此将吊脚楼作为养老旅居目的地之一进行探讨,也是有针对性的为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做出的呼应,从而达到吊脚楼的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2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适老性分析
2.1 外部空间环境现状
2.1.1 整体空间环境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当地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4~16 ℃,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适宜养老居住。其地形变化大,海拔800~1200 m,是典型的河流谷地,苗族居民因地制宜,在特殊的地形环境建造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既节约耕地资源,又免受水患影响。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星罗棋布,奇伟壮阔。由于老年人更倾向于贴近自然,而西江千户苗寨户外空间属于自然生态的大环境,同时苗寨吊脚楼依山势而建,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负离子含量高。于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而言,这样的环境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既为当地老人提供舒适的自然山水环境,也能吸引更多的老龄旅客来此养生养老。
2.1.2 聚落空间布局
由于地势陡峭、地形复杂,苗族吊脚楼建筑的建造依山就势,体现出顺应地形、融入自然的特征。苗寨房屋整体布局较为紧凑,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留白空间,从而用以通路、停歇等功能(图1)。
(a)建筑间隙形成道路空间 (b)建筑围成的广场空间
(1)道路。吊脚楼建筑整体布局紧密,屋檩相接、屋檐相靠,村寨一般当地道路的是由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隙形成,因此苗寨中吊脚楼建筑本身与道路的走向相关,苗寨街道常沿山坡等高线方向,建筑之间通常由台阶或较窄的道路相连接。台阶多选用当地材料铺装,如石板、石块以及鹅卵石等,道路一般较为狭窄,高差和方向变幻无常,机动车难以进入(图2)。同时道路变换丰富增添了古朴自然的韵味。
图2 西江苗寨道路(作者摄影)
(2)公共空间。西江苗寨的公共空间包含功能性设施与活动场所。大规模的吊脚楼群决定了整个村寨以木结构建筑为主, 火灾隐患较大,因此西江的各个小村寨都设有防火塘,用于解决当地消防问题。大大小小的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息和交流空间。山寨中的“芦笙场”即是建筑围合的小广场,除此之外,还有“鼓藏坪”、“碾米场”等娱乐互动的空间[3]。老年人在这些空间场所聊家常,给小孩讲故事等等(图3)。另外,这些空间在苗族节日里热闹非凡,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空间也被开发利用,成为表演的场地以及老龄旅客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图3 房屋间的空地
2.2 吊脚楼建筑营造现状
2.2.1 结构形式
苗族吊脚楼为传统半干栏式建筑,一般为独栋“一”字型布局[4],建筑大都靠山面水。其一部分挑出悬空,一部分齐平地面,基础做于斜坡上,上部分立柱短于下部分,悬于地面,既通风干燥,又防毒虫野兽(图4)。为了防潮,传统苗居吊脚楼选择对基础进行处理,夯实地面后,将垫石放置于柱子的位置,当基础条件不够时则以片石或卵石筑台[5]。现在西江吊脚楼底层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并形成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再立架构,原有的石砌基础被代替,这样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减少风湿病发作。另外,苗族吊脚一般有三层,楼层之间楼梯较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图4 西江苗寨吊脚楼剖面
2.2.2 平面布局
随着步入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降低,各项功能也开始弱化。因此老人相对而言反应迟缓,体力下降,行动不便,需要满足其身体活动条件的住所。传统苗居室内空间布局紧凑,便于老年人活动。传统苗寨吊脚楼多数为三层,底层一般是半边屋,用于放置杂物,饲养牲畜等(图5)。随着西江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人家底层不再饲养牲畜,而是进行功能置换,将其改造成房主自住或商铺等。二层是生活居住空间,主要功能空间有堂屋、厨房、卧房等,功能空间的布置围绕堂屋展开,卧房布置在两侧,火塘屋在侧面后(图6)。外侧设置美人靠,是从堂屋推进一米左右的半户外空间,是凭栏远眺的休息场所,既利于室内更好的采光,又利于空气流通,也让老年人能够感受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获得参与感, 满足其情感需求。顶层是用于储藏粮食杂物的阁层(图7),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为了提供足够多的住宿房间,将顶层四壁封好改造成阁楼[6]。这种紧凑的空间布局减少了老年人平时活动的困难,既方便也省力。从防火安全方面来看,现代多数吊脚楼将厨房则增设在房屋两侧或屋后,火塘间被改成有灶台的厨房或另作他用,火塘大多已不再使用,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火灾安全隐患[7]。
图5 西江苗寨某吊脚楼底层平面
图6 西江苗寨某吊脚楼居住层平面
图7 西江苗寨某吊脚楼阁层平面
2.2.3 材质造型
黔东南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利于木材生长。西江苗寨吊脚楼一般就地取材,梁柱、楼板等主要构件以当地生长的木材为原料。建筑常用木材以杉木为主,其具有生长周期短,防水性好,易于加工,耐腐蚀的特性。吊脚楼的中柱和柱头采用上好的枫木,枫木在当地具有很高的价值地位,象征着苗族人生命绵绵不息[8]。房屋四壁涂上桐油,既干净亮堂,又能起到一定防火防水的作用。虽然每个建筑单体布局自由灵活,但整个建筑群体由于在材料、色彩、形式上有着统一协调的风格,加上木材本身具有质朴自然的美感,使得建筑群体与山体相互融合,协调自然(图8)。吊脚楼木质的结构健康环保无毒害,具备健康养生功能。此外,也有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适宜老年人居住,也受到多数来此旅游养老的老龄旅客的喜爱。
图8 西江苗寨吊脚楼材质线条
2.3 存在问题
(1)村寨道路较为陡峭,过于狭窄,安全性低。目前西江苗寨户外交通道路高差、方向变化大,老年人行走吃力,没有无障碍设计,缺乏有针对老年人的考虑。
(2)村寨室外空间变化复杂,缺乏导示性,对老人空间的识别和定位造成一定的障碍。
(3)吊脚楼楼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缺乏安全性。老年人随着其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老化与病变,其上下楼梯能力下降,而吊脚楼楼梯踏步尺寸较大,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是下肢有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将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加之老年人心理上害怕跌倒受伤,楼梯就成了限制老年人外出活动频率的障碍。
(4)由于吊脚楼独特的材质与构造,楼板隔音效果较差,老年人生活其私密性存在一定问题。
(5)吊脚楼存在火灾隐患。由于传统苗居多为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加之房屋分布密集,易形成连片火灾。
3 吊脚楼适老性改造设想及建议
3.1 安全性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针对其在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应做好相应设施的改建和调整,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提出以下建议:(1)苗族吊脚楼楼梯较陡,老年人容易摔倒受伤,攀爬也吃力,可将楼梯踏步高度降低,加设扶手,增加其安全性,地面用材需防滑防潮。(2)对于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由于山地地形限制,建筑依山而建,道路崎岖,需考虑增加无障碍设计。(3)此外,由于传统吊脚楼的木结构属性,一旦发生火灾,具有易燃、蔓延迅速、建筑易整体倒塌的特点。可通过构建村寨消防体系,提高房屋耐火等级,改善用火用电条件,提高用火用电安全等来增加其防火性能。
3.2 舒适性
除了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也应考虑,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舒适性也应该得到满足。多数老年人相较于喧闹的环境,更喜欢选择清闲、宁静的环境居住,当老人退休之后,儿女忙于工作,更容易产生孤独感[9]。舒适性的改造包括以下几点:
(1)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老人对空间需求、使用功能以及同儿女同住其私密性的需求进行调整,功能布局也随之调整,例如,将其谷物间、家畜圈等空间载体进行功能置换,完整保留其空间形态的同时,增设厨卫等生活使用功能,保证生活空间的舒适性。
(2)对于吊脚楼外部空间环境,应考虑到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等活动需求,为其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以及活动空间。因此,建筑外部的活动空间以及绿地空间显得尤为重要[10]。
(3)外部空间例如安静舒适的休憩空间、街巷间的步行空间和群体活动的公共场所结合当地民俗特色进行打造,流线组织、小品设施、植物配置针对老年人进行设计,营造丰富、宜人、适用的活动空间,这些外部空间与吊脚楼内部空间搭配,给居住的老人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3.3 便捷性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行动不便,吊脚楼内部空间的使用设计需要考虑使用的便捷性,包括:
(1)老年人的卧室与其他主要生活使用空间尽量在吊脚楼同一层,并且距离相近,便于老年人行动与使用。
(2)在室内增加便捷性设施,例如房屋内的各种开关把手等确保易于识别与操作,便于老年人使用。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西江千户苗寨规模性的传统特色吊脚楼作为其极富代表性的名片,对于西江苗寨当地老人而言,极少有入住养老院的案例,多数为始终居住于自家吊脚楼中。加之目前西江老龄游客逐年攀升,西江苗寨吊脚楼是否适宜老年人居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综合来看,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对当地居住以及外来旅行的老年人而言,在满足适老性构成要素的同时,吊脚楼改造过程中也应保持苗族当地的传统特色,和当地的苗族文化相结合,不能一味的套用城市化的方法方式,需根据当地习俗来进行居住环境的更新,这样才能够保留固有环境的亲切感,提高老年人的居住舒适度。
在本课题后续的研究中,希望辅助当地以及相似环境的传统村落制定适老性改造的规范或条例,进一步深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传统建筑适老性改造以及特色养老模式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