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干部=心不在焉?
2020-07-18王建
王建
白天在村,晚上回城,村干部长期不在村里,难免与村民产生距离感、疏离感
下乡调研,常听群众反映,现在有些村干部“平时居住在城镇,忙时回村干工作”,“白天工作在村里,晚上住宿在城里”,大家管这叫“两栖”村干部。这样的村干部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对乡村治理来说有哪些风险?让我们先看看“两栖”干部的生活常态吧。
“两栖”干部何以越来越多
在基层采访时,一位村会计曾向记者吐槽,前任村党支部书记是个典型的“两栖”干部,前几年在县城买了房,村里大事小事常常推给他:“我又不是‘一把手,大事怎么做得了主嘛!”无奈之下,他只能念“拖字诀”,等着书记的小轿车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身为村干部,心思都在集镇自家餐馆生意上,村里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村民赶二三十里路到集镇找村支书办事,发现他竟在麻将馆……2018年6月,湖北省一县纪委监委通报该县两名村干部因工作精力不集中、作风不实问题受到处分。
当然,“两栖”村干部也未必都是这样的“逍遥派”。不少“两栖”村干部,因其本身是村里能人,或者经营的事业做得大了,或者选择了外出务工经商,生活天地就此安在城里,但人走茶未凉,村里人还惦记着他们的本事,所以还能顺利当选村干部。
黑龙江省某村一位聂书记就是这样的“两栖”村干部。他原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每年种植1000多亩水稻,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已在县城安家。去年4月原村党支部书记辞职,他被推上村里“一把手”的位子。不过,村里人也感慨,要不是最近防控疫情任务紧,他们还不大能见着聂书记回村呢。
“两栖”村干部何以越来越多?黑龙江省某县县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认为,大体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现今形势下,村里先富起来的能人选择进城,工作圈、生活圈向城镇转移,本身无可厚非。这样的能人往往为村里倚重,是可以理解的常情,何况如今城乡交通通信日益便捷,有心兼顾镇上村中事务,至少从技术条件来说不是难事。
另一方面,村干部待遇低也是造成干部选择“两栖”的原因。北方某省一位村妇女主任说,指着上级发的那点钱,连人情往来都不够。平时这位村妇女主任在离家不远的城市打工,临时有事再请假回村。
“两栖”留下一串问号
在乡村治理要务密集的当下,“两栖”能否保证村干部仍可凝神致力于乡村事务,在不少人看来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位縣干部说,如果村干部经常不在村里,上级政令在基层的畅通传达可能就受到影响,基层民意也少了重要的反馈渠道。长此以往,党和政府在农村的触角可能失灵,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黑龙江省一位纪检干部则指出,“两栖”不能不影响到村干部对基层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感情,容易令其同群众产生距离感、疏远感,更有可能激发干群矛盾。一位村民说,“两栖”村干部如果经常不在村里,老百姓就会觉得他心思也不在村里,处理村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大家很难对其保持信任。
有些“两栖”村干部在村务繁忙,百姓都要找干部办事的时候也选择“隐身”,至多遥控指挥;遇到突发事件更来不及第一时间回应处理,甚至酿成事端。这两方面都会让村民负面情绪集聚,令乡村人心涣散。
也有村民担心,现在乡村振兴有许多新任务需要干部主抓,加上农村党员队伍普遍老龄化、甚至“空心村”也已不少见,作为“主心骨”的村干部还见不到人,乡村振兴如何落实?
此外,村干部“两栖”现象易造成“微腐败”。一些村民担心,“两栖”村干部驾车往返城乡,支出不菲,易滋生“车轮上的腐败”。“村干部就那点工资,一年油钱可能都不够,会不会从惠农资金、专项资金里捞点好处?”一位村民说。
如何管好“两栖”干部
如何管好“两栖”干部,令其仍能发挥所长,心系于民?
黑龙江省桦川县苏苏村等一些行政村出台村干部日常工作考勤及值班制度,在村部、村民聚集地张挂包含轮值人员姓名、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电话的值班公示牌,方便群众联系及社会监督。轮值人员值班日必须在村居住。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建议,将村干部“两栖”情况与年度考核、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挂钩,奖优惩劣,对因“两栖”致使工作延误,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严格问责。许多专家对此表达类似意见,强调从根本上治理村干部“两栖”问题,还是要靠制度,发挥制度的力量来调动干部“回乡上岗”的积极性,对履职积极者,应当有所激励。
专家提醒,村干部也有享受家庭温暖、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在治理“两栖”村干部时,政策制定应更具人性,有刚性也讲感情,不可简单重复“一刀切”。
带着孩子驻村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