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2020-07-18刘艳苹

新长征 2020年7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现代化法治

刘艳苹

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应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前提下,从法治运行的全过程加以完善,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善治”的价值目标。

一、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陆续显现,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考验。党中央在将现代国家发展逻辑规律及我国当前的国情充分分析和研判后,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决定中,将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部署,体现着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内容和作用两个维度的高度契合。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包括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两方面,而对于二者的概念界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外在表现体现在科学、合法、运行顺畅的法律法规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及法治保障体系;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集中体现在对规范及制度的执行能力及适用能力上。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保障私权利,限制公权力,协调处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关系,使公共利益获得最大化,继而达到“善治”的目的。法治是公民权利的有力保障。从法治的作用来看,法治的确定性在保障公民私权利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而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互相之间的信任主要依赖于公民对保障社会运行的法律、规范以及制度体制的信任。所以,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陆续制定出对公民权利保障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物权法》的出台,更体现了我国对公民权利保障的法律不断完善。法治能够对国家公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既要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履行公共职能、行使公共权力,又要防止国家组织滥用权力,要通过宪法法律限制国家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所以,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宪法法律和科学有效的制度体制才能实现对权力的制约。

二、法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在探索国家治理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法治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良法”在国家治理中的规范作用。“良法”是“善治”的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存在依据表现为法律规范体系,而法律规范体系又主要体现于法律体系。2011年,中国已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立法领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基础上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格局,坚持立改废并举,不断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率。加强重点领域和民生领域立法,加快我国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促进“善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将行政权力纳入法律的规制中。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首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其次,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再次,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入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架构编制管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体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效能。司法是人民群众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效能体现最关键的环节。完善的司法体制是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法治基础。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司法体制的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树立法治信仰,维护宪法、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宪法、法律权威在全社会的树立。所以,要加强对全民的宪法、法律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加强对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让法治深入人心,从而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用上做好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坚持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保障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就是党的领导。这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经过理论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在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宪法序言确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又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化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法治在国家治理当中的正确方向。”

责任编辑/田家山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现代化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我的女巫朋友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