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实事求是谋发展
2020-07-18吴海鹏
吴海鹏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做了适当调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从中,我们读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形势和全年经济发展在判断和考量上的多重深意。
国内生产总值(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设定年度增长目标,有利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各地各部门量化各自目标任务。众所周知,今年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鉴于情况特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体现复杂环境下的底线思维。底线即最下限,守之则安稳,越之则危险。“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不设GDP增速具体目标,各级地方政府便不必再纠结于经济指标的数字增长,服下这颗“定心丸”,就可以把主要精力和要素、资源集中投入于完成“六保”任务,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稳住基本盘。这既是党执政兴国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艰难形势下对“重点论”“两点论”这种方法论的准确运用。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体现统筹兼顾的战略意识。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尽管全年时间已过半,但在这一年里,我们仍然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仍然要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污染防治,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仍然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有效应对冲击,实现产业、市场和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可以说,我们的目标任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体系,无论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来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不设GDP增速具体目标,不代表没有目标,它所体现的恰恰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高度的统筹兼顾之谋,需要的是各地各部门协同、协作、协调施策的組织实施之能。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体现尊重规律的务实作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增大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难度,这是我们应该直面的现实;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但全球疫情前景尚不明朗,世界经济形势和走势都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也应为此做好心理准备。疫情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国内经济虽然呈现加速复苏趋势,但真正全面恢复至正常水平,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常态化防控与加速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统筹兼顾。另外,还需要产业链、供应链和上下游尤其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循环的畅通,但显然目前国外市场循环的打通尚不具备条件。欲速则不达,我们要的是稳中求进。因此,不设GDP增速具体目标,既体现了我们从实际出发,直面现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尊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疫情防控规律的科学态度。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也是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蛋糕做大,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已逐渐从刚性的指令性指标,转为弹性的指导性指标,一些地方已先行不再设立经济增速目标。
经济增长由重速度转为重质量、重效益,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表现。而在今年的特殊情况下,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还有助于抑制大水漫灌、财政赤字货币化、盲目上项目的冲动,为明年的经济发展腾出政策空间。
实际上,即使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不把刺激经济的招数用足用老,也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2019年,尽管面对国内外风险明显上升的挑战,我国GDP仍增长6.1%,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在诸多不利因素冲击、经济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仍保持3万亿美元规模,总体稳定。这意味着,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应对经济下行风险。
当然,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不意味着不要发展。4月17日和5月1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其实已经为经济增长设立了空间和底线。具体而言,“六稳”涵盖了经济增长的弹性区间,“六保”画出了经济增长的必守底线。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然后再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还应该看到,虽然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但从“六稳”“六保”的导向来看,经济发展的目标并没有偏移,只是被分解得更加具体化了,同时也更加注重与社会效益结合,更加注重民众的切身感受。例如,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全面实现脱贫的目标没有变,而是被摆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等目标就属此类。
此外,通过改革求发展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为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设立了硬指标;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等措施,则指向了制度创新和优化央地关系等。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同样,要在今年内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既是大战也是大考,要完成这样的“历史答卷”,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但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我们拥有雄厚经济基础和巨大市场潜力,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定意志和能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就一定能战胜挑战,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奋斗故事,迎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