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手》
2020-07-18祁钰童
祁钰童
电影《推手》以中国老人朱老与美国儿媳玛莎之间的矛盾为焦点,深刻地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朱老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而玛莎代表的则是美国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们两人因文化冲突就如同推手一般,相互闪避又相互制衡。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两种代表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沟通往来就越发重要。但想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密切的交流,精通其国的语言是完全不够的,更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都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深深烙印在人的行为举止中。因此,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电影《推手》就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讲究长幼尊卑。《礼记·乐记》中记载道“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朱老自然不能理解儿子儿媳与孙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就像电影中那句“你们在美国对孩子挺客气的,不把孩子当孩子。”朱晓生解释道“这就叫民主,民主就是没大没小。”美国是一个提倡民主的国家,即《独立宣言》的中心思想“人生而平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长大的瑪莎也一样不会懂朱老的行为举止。而朱晓生从小在中国长大又在美国工作生活,他同时吸纳了两种文化。他因为孝顺把父亲接来美国生活,但也理解妻子玛莎对父亲的偏见。他像是调和剂一般,夹在父亲和妻子间进退两难。电影中通过很多对比镜头来刻画朱老和玛莎在生活中的格格不入。比如俩人一同在餐桌吃饭,朱老用筷子大口吃肉,而玛莎拿叉子细嚼慢咽的吃蔬菜沙拉;还有两人在厨房烹饪的镜头,朱老大火炒菜,玛莎把食物放进烤箱;最经典的是晚上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朱老和玛莎一句中文一句英文的与朱晓生交流,两人都互不相让,朱晓生左右为难。李安导演通过这些镜头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但这部电影实际上是通过一些事件间接地对中美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这种深层次的差异进行了着重刻画。
二、中美文化的碰撞
(一)家庭观念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 中国人讲究孝道,这来源于中国家庭的亲情关系,而这种关系几乎容纳了中国人的“百善”。但这些“善”都是由孝而生出来的,因此中国人的道德感都起源于孝。从小在这种文化氛围长大的朱晓生是孝顺的,他把父亲接到美国来想让父亲过好日子,包括他对妻子解释道“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应该关照父母,就像父母关照你一样。”对中国孩子来说,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从中国传统的孝道来讲,你也可以说他是不孝的。朱晓生在美生活多年,他已经接受了美国文化并且深受影响。因此,当他的生活因父亲的到来而变得一团糟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要把父亲送去养老院。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如果你把父母送去养老院,那你将被永远贴上不孝子的标签。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中国人来说是很惋惜的一件事情,所以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孝顺的孩子会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生活,父母也会很欣慰他们老有所养。父母也会给予子女一些生活中的帮助,比如帮他们带孩子、做饭等。因为年轻人大多都忙于工作,中国的小孩普遍是由老一辈带大。
但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孝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中国家庭中的“孝”观念来源于子女内心责任和义务,而美国家庭中的“孝”观念则以自由和尊敬为基础。美国老人几乎不会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会选择自己住或者主动提出去养老院。他们不希望子女过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这和他们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独立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子女只需要定期的去看望父母,陪伴他们一会儿,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真切的关心即可。《推手》中玛莎就很少提到过父母,也从来没有看望过他们,只有在买房子的时候才提出可以向她的母亲贷款。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经济条件的中国父母会主动给子女准备房子,即便是没有那么富裕,也会给子女提供一些买房资金,没有借或者贷款这一说。但在美国人的观念中,父母没有义务给子女准备婚房,子女应该独立生活。朱晓生因长期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所以他提出将父亲送去养老院也不足为奇,但朱老作为一个中国传统老人是肯定不能接受的,只能失望地离家出走。
(二)隐私观念
美国人十分注重隐私,他们在家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推手》中玛莎就因为朱老的到来而失去私人空间,这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创作甚至是生活。“结婚七年来,晓生像没父亲似的,一个月前老头突然出现,从此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这就与中国人所崇尚的天伦之乐、四世同堂背道而驰。美国家庭大部分都是三口之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推崇个人主义。因此中国人与美国人沟通交流时,就要刻意回避一些侵犯他们隐私的问题,比如年龄、婚姻、工资这种话题都不要提起。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话题都不算私密问题,但对美国人来说,这已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他们不但不会回答你,还会觉得你没有礼貌,这是不尊重他们的表现。
《推手》中还有一个情节也反映出了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孙子吉米洗完澡裹着浴巾跑出来,朱老抱起孙子开玩笑地说“咱们传宗接代就靠这个小宝贝。”但玛莎完全接受不了朱老的行为,马上把孩子抱上楼去。在中国,这是现象并不奇怪,家长也不会觉得这是一种侵犯儿童隐私的行为。中国家长并不会刻意的保护儿童的隐私,比如很多中国小孩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家长为了方便会给他们穿开裆裤,即使在公共场合,其他人也不会觉得小孩穿开裆裤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这种现象在美国是违法的。2014年就有一条新闻:美国女子看见华裔妇女带着一个穿开裆裤的小孩,随即报警,这被视为是父母的不检点行为。可见美国对儿童的隐私也是十分注重的。但随着美国文化的引入,这种现象在中国也逐渐减少,中国人也越发地重视保护儿童的隐私,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三)教育观念
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传授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电影中朱老在教孙子吉米娃娃调时,吉米根据自己的思维将爷爷教的“狗咬人”说成了“人咬狗”,朱老马上就纠正了这个错误,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是“狗咬人”。玛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完全不同,当吉米向玛莎展示自己创作的“异形”时,玛莎则非常开心的表扬了吉米。美国的教育就是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与其直白地传授孩子知识,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各有其特点,都是在其国家文化熏陶下而得出的产物,并无好坏之分。
父权制社会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据了很长的时期,当代传统家庭教育也因此深受影响。父母就如同統治者一般,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与孩子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因此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顺从父母、依赖父母。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朱老无法理解美国民主的教育方法,因此提出“不把孩子当孩子”这样的疑问。他对家长与孩子谈条件这样的行为更是提出了非议。在他的观念中,孩子是不能与父母谈条件的,孩子就是要听父母的话。美国的家庭教育主张民主和平等。父母和孩子是平级的,比起中国的权威式教育,美国的亲子关系更像是朋友。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独立,但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喜欢替他们包办一些事情。因此当父母老了,中美子女对父母尽孝的方式大不一样也是由他们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影响的。
三、中美文化的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适度的文化移情是必要的。文化移情是双方相互适应与沟通的重要手段,要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中,主动平等地去了解并且欣赏对方的文化。在《推手》中,玛莎和朱老就做到了文化移情。朱老开始理解儿子的苦衷,主动提出让儿子去中国城租间公寓,时常看望他就好。虽然朱老有些无奈,但是他也在尝试去接受这种文化。玛莎也一样,玛莎为了自己的丈夫也开始主动了解中国的文化,她着手创作新作品,是关于中国移民携家眷修筑铁路的故事。她也打消了对朱老的偏见,在新家为朱老布置房间,她更是主动地向丈夫学习推手,了解其中的奥义,这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电影最后介绍推手是朱老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关键是闪避人们,保持平衡。朱老和玛莎最初就是一种相互闪避的状态,谁都不愿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要做到文化移情首先就是要拒绝闪避。在了解和欣赏对方文化的同时,要做到坚守自己的文化,要做到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文化。适度的文化移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李安导演通过《推手》向观众阐明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和学会跨文化交际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绝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而是做到平等地交流。在跨文化交际前,双方都要主动地去了解对方的文化,做到适当的文化移情,这样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问题。(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