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玉米机械化生产效率

2020-07-18谷振国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产率

谷振国

摘要:玉米生产机械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同时也是近些年来国家在“三农计划”推广过程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立足于研究现状,首先介绍了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現状,包括运行情况及整体发展思路等,其次对玉米生产机械化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矛盾进行了解析,并就存在的具体问题,试着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为玉米生产机械化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见解。

关键词:农机农艺相结合;玉米机械化;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不但是城乡居民的重要口粮,同时也是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原始材料,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近年来,全国积极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但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全民增收,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通过农机农艺相结合模式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途径,现就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现状简单介绍如下[1]。

1 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现状概述

1.1 机械化现状

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区域布局,北到黑龙江、南到南海,都可以看到玉米种植的身影。实际上,我国目前逐步形成了6个主要的种植区域,整体种植面积更是达到3752万公顷。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此时农业生产的模式也发生了新的转变,玉米生产机械化也向着新的方向发展。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的农作物耕种机械化收割水平达到了59%,其中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综合机械化为79%,收获机械化为51%。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根据玉米种植的区域来进行分析,黄淮海平原与北方春播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西北地区发展势头比较强劲,而山东等地区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则较高。二是机收水平不高。从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上来看,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主要包括耕作、播种及收割,分别为78%、54%及59%,所以机收水平不高的问题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1.2 行业运行情况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协助下实现了农机工业的快速增长。通过市场拉动与内部需求补充,我国的玉米生产机械化也呈现出如下特征:其一,机具数量增长迅速。由于机械化生产的核心是机械设备,所以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扶持农机设备的发展,提升了研发的补贴与生产补贴,我国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连年上升,机收面积不断扩增;其二,行业整体产品技术水平与性能快速发展。我国玉米机械的发展通过先进样机到生产环节获取自主产权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现阶段我国的技术生产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也不落下风,更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与遥感定位等系统实现了农业发展的精准化[2]。

1.3 主要生产企业与分布

主要生产企业也向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在该过程中,全国玉米生产机械制造企业总数有了大幅提升,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效应。其中,以山东为代表的机械产业群占据了全国70%的销量,河北等地则为新兴产业群体,郑州、洛阳、佳木斯等地形成了玉米机械的产业集群地带。

2 玉米生产机械化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过度的重要环节,但是就目前来看,其依然需要面对不少问题和阻力。

2.1 没有适应玉米生产的机械产品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个区域的地形、地貌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以云南省为例,该地区有超过80%的玉米都种植在山区,这些区域的特征为农户种植管理地块小且管理分散,所以无论是国内的设备还是国外的设备,都难以通过直接引入的方式来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现阶段,玉米的生产机械以收获为主,通过近些年来的技术推广与技术革新,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都已经适应大规模的市场。但是,从细分市场上来看,一些特殊的生产区域无法实现机械化才是真正限制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整体效率与水平的关键。

2.2 玉米品种不适应机械化作业

品种不适应作业的情况在玉米生产机械化生产中同样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要想推广玉米机械化实现净量播种,就应该尽可能选择发芽率高、种植适应性好的品种,这样才能够确保出苗率与生产效率。然而,目前国内依然有许多地区选择的玉米品种整体发芽率不足85%,同时在纯度方面也存在不小的缺陷,为了确保出苗率,只能选择半精量播种的模式进行播种,这样一来就需要在出苗时进行人工间苗,否则就会严重浪费种子。由于玉米的品种问题,导致无法适应机械化的情况普遍存在,不但导致播种环节受到限制,同时也会导致收获品质严重下降,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种植模式不规范

种植模式不规范同样是限制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针对一些区域农机农艺融合不足的地方,种植主要采用直播、平播及套种等方式,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种植行距不一致的问题,不但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加播种的损失率,不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与效益。采取玉米生产机械化,就必须要做好规范种植模式的培育工作,通过种植行距一致性来满足实际的生产要求。

2.4 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一些区域的作业环节存在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由于机械化水平不高、收获环节是弱项等情况,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2.5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玉米生产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整体效率。实际上,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区域在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中选择了20个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所选择的技术,一些区域则升级到80年代的技术,差距很大。另外,由于生产门槛低,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技术稳定性差、适应性不足等问题,甚至一些企业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出现恶意竞争的情况,将价格控制得较低,导致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下降,还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3 以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效率的途径

农机农艺相结合是提高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效率的关键,其实现途径如下。

3.1 加速农机农艺融合

强化农机农艺相结合模式,通过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做好内部融合,可以引导玉米生产实现农机农艺的巧妙结合。在地区内设立专门管理农机农艺的发展协调小组,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协调规划工作,通过实际调研、定期会议研讨等方式来进行整体统筹,了解玉米生产机械化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并处理好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为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制度化的保障。根据地方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继续优化农机农业的科技服务与整体布局,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扩大规模化生产的实际空间。针对农机农艺的融合现状,组织专家做好立项研究工作,并制定一系列的作业技术规程,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3]。

3.2 强化种子培育管理体系

结合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的历史背景,做好种子培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培育一批抗倒伏、接穗高度一致的产品,可以有效提升机械收获率,同时提升种子的纯净度与发芽率,并通过种子分级的方式来更好地适应种植需求。建设一批高起点、大规模的培育基地,能够有效体现玉米培育体系的技术适应性,并逐步建立完善周密的质量监管体系,为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与协助。

3.3 加大生产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

在推广种植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各地的区域情况与经济发展特色,做好玉米收获机械的适应性分析,从而因地制宜地完善种植技术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适应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的理论要求。在推广过程中,既要做好生产技术规范化管理,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同时也要处理好各地玉米作业工作关系,做好惠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随着近些年来政策实施工作的陆续开展,农民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也在提升,通过推广深松整地等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玉米地的整体蓄水能力,确保种植技术满足生产实际要求[4]。

3.4 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结合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生产条件复杂、农产品种类繁多等情况,做好技术发展支持,从而积极推进产学研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试验站,积极推广区域技术并做好研发跟进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研究所及农业大学的研究优势,做好市场拉动与技术带动各方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开发与改造和市场更新,逐渐形成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区域玉米生产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5]。

3.5 加速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

结合目前农民城镇转移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削弱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闲置土地的集结流转工作,通过土地的规模化管理来实现机械生产规模化。在土地流转集约化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耕地及劳动力主体的权限,切实处理好土地经营与耕作管理的相关事宜,通过土地有序及有规模地流转,也可以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便利的条件。

3.6 结合区域特色农业,促进全程机械化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农业的多样性上具有很强的特异性特征。通过结合區域特色农业来推广机械化逐渐成为我国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新选择。玉米收获机及其他设备的选择,都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结构,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及适应性的调整来满足机械化需求。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我国的整体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发现,在收获的机械同步化方面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针对这些薄弱环节,结合特色农业需求做好技术跟进,从而真正意义上落实全程机械化作业,提升机械化作业的效率与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逐渐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通过加快机械化生产,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效率的提升,不仅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活力,更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整体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小康社会的构建。在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改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历史阶段成果,强化种子培育与管理,同时积极发展种植技术,实现产学研相互结合支撑,并结合高原等特殊地区的实际种植条件,积极推广机械化,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振兴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建东.宁夏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发力点[J].农机科技推广,2019(8):26-29.

[2] 鲁葵.玉米规模化种植农艺与机械技术融合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212.

[3] 董艳国.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玉米机械化生产[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2):210.

[4] 王亚君.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2):174.

[5] 杨发展,李维华,李建东,等.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基础在标准化:以山东玉米机械化生产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9):100-103.

猜你喜欢

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写入“十三五”规划的新概念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
制造类企业生产率与出口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