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创新驱动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2020-07-18刘灿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刘灿

[摘 要] 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队伍能力和课程考核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实践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途径,以期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践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 刘 灿(1988—),女,重庆巴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231-02    [收稿日期] 2020-02-11

随着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我国物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1]。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核心输出源,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我国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关键[2]。然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与企业需求不契合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实践创新驱动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物流专业特点,提出合理可行的改革途径。

一、现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安排几乎占据了课程的全部课时。同时,理论课时主要以教师主讲的方式传授知识,这将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另一方面,绝对比重的理论课时设置忽略了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被激发的创造能力。

2.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对发展趋势的体现。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与物流发展趋势相匹配。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户对配送产品类别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对配送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冷链物流、生鲜电商配送最后一公里等新兴物流需求开始出现。然而,这些新兴细分市场缺乏专业人才,导致我国冷链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生鲜产品流通过程大量损耗。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在设置基本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准确洞悉物流发展新动向,将行业发展需求融入专业建设中去[3]。同时,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物流行业输送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

3.专业教师队伍能力较单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任职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这阻碍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高层次人才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高层次人才通常是精通某一领域的具体专业,相对缺乏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经验,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地。

4.课程考核制度不全面。现有的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与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匹配。一方面,虽然单一的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无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精准度和内化程度;另一方面,由于物流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技能要求,单一的试卷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考核制度进行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改革。

二、基于实践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途径

鉴于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基于实践创新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途径,以期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采取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针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采取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针对现有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特点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中心规划与管理为例,该课程为实践应用型课程,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课程特点,设计并采取项目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主旨,下派项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項目小组,自行确定项目计划和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严重缺乏实践课时的问题,专业院系应该寻求校企合作途径,建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基于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物流各作业流程和企业需求进行岗位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针对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对发展趋势体现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准确洞悉行业走向和最新动态,做好专业课程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对就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有效融合到人才培养目标及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中,同时,借助企业实际案例和数据共同编著专业教材,以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认知。另外,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将企业共享的相关数据用于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从而使课堂教学贴近实际情况。

3.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现有高校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提出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3]。“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现的关键,但同时也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软肋。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特征,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高校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以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企业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委派专业的实践培训导师到学校开展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师走进企业的合作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

4.健全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制度。针对现有课程考核制度无法有效考核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提出健全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制度。现有考核制度重点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诉求,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契合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的考核制度,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从理论知识掌握、理解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三、結语

物流业是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重点行业,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是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现有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企业对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提出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需要高校充分了解物流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资源配置,以期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翟羽,陈玉婷.物流专业“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家参谋,2018,603(23):216-302.

[2]李肖钢.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1):14-17.

[3]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296(4):62-65.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theoretical knowledge teaching model,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teachers' ability and curriculum assessment system.Then,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nterprises for talents,it puts forward reform approach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practical innovation;logistics management;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