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关系及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0-07-18丁林吴春梅杨仲卿闫云飞陈艳容
丁林 吴春梅 杨仲卿 闫云飞 陈艳容
[摘 要] 合作导师是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关键,是知识传递者、能力培养者,是博士后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和科学创新的咨询师。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年轻的复合型人才,但博士后制度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博士后的培养要从用人转变为育人,让博士后在项目或科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
[关键词] 合作导师;博士后;科研项目;人才培養
[作者简介] 丁 林(1985—),男,四川广汉人,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
吴春梅 (1987—),女,四川绵阳人,博士,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热物理。
[中图分类号] G64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160-02 [收稿日期] 2020-06-01
一、引言
我国于1985年建立博士后制度,到2020年已走过35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博士后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博士后工作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1],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年轻复合型人才[2]。然而,目前博士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招收质量滞后于招收规模的增加、科研产出不多、合作导师参与度不够等[3,4]。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博士后研究项目与重大科技项目结合不够紧密、博士后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等[5]。合作导师是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的核心,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合作导师,合作导师的指导有助于博士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6]。本文作者结合亲身工作经历,实践了博士后向导师的转变过程,基于获得的认识和思考,分析博士后与导师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关系
国家、学校和流动站在博士后培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方针政策上引导博士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学校和流动站根据国家各项政策开展具体的博士后工作,是博士后制度的具体实践者。但是,对博士后的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博士后合作导师。人们通常认为导师与博士后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合作关系,这种认识过于片面,远远不能涵盖博士后与导师关系的全部内涵。
首先,合作导师是博士后学术研究的领路人。与研究生不同,博士后面临更多困难和更大挑战。当博士后在研究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合作导师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指导性建议,提升博士后科研能力,指引学术前进方向。
其次,合作导师是博士后科学创新的咨询师。虽然博士后都具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而且也累积了大量研究经验,但是合作导师具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乐于进行分享,因此导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再次,合作导师是博士后的“师傅”,博士后是向他们学习如何从学生向职业学术生涯顺利过渡的“学徒”。博士后各方面都会受到导师的影响,在导师指导下,博士后的科学研究、创新实践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合作导师对于博士后是一名能力培养者。
最后,合作导师与博士后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一般来说,博士后大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博士,没有太多生活阅历,而且在生活和学术上有很多困难与困惑。合作导师具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为博士后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对博士后的生活和学术给予更多的启发和激励。
总的来说,合作导师是博士后学术道路的引路者,是博士后科学创新的咨询师。同时,合作导师是博士后的良师益友,二者是学术上志趣相投的朋友。
三、博士后与合作导师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博士后研究工作过程中,博士后可以发挥自己的研究特长,对合作导师的课题做出重要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博士后得到了锻炼,合作导师也得到了提高。博士后与合作导师是一体的,二者合作是有益的。博士后与合作导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虽然博士后培养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但是博士后与导师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博士后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之中,指导博士后找到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于新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及其科研团队应帮助博士后尽快适应新的科研氛围。然而,能否快速融入新的科研环境对于大多数博士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不只包括博士后与合作导师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博士后与整个科研团队的磨合,合作导师也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从而可能导致博士后研究课题进展缓慢。
博士后从事的研究课题是基于合作导师的科研项目,对合作导师的依赖程度较大。博士后自主性往往不足,大多数博士后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外,并没有自主的科研项目。博士后在站期间能够申请的项目主要包括博士后科研基金和地方博士后资助。近年来,高校的部分博士后也有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但随着博士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获得科研项目的博士后仍占少数。当然,依靠合作导师出资从事合作导师拥有的科研项目是目前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主要模式。
另一个问题是博士后的培养与使用。培养和使用是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基本原则,然而,合作导师在培养和使用博士后时,常常重使用轻培养。使用而不培养只能称之为“用人”,而将培养和使用相结合,才可以称之为“育人”。博士后的培养是合作导师为国家“育人”的过程,比如合作导师吸纳博士后参与科研项目,不仅要指导博士后独立从事研究,更应该通过项目的团队优势,借助项目或科学研究工作去培养博士后,让博士后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培养博士后在今后的工作中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
四、结论
中国博士后制度已经走过了35年历程,博士后制度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完善。博士后制度在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关键。合作导师与博士后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合作导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是博士后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和科学创新的咨询师。博士后的培养要从“用人”转变为“育人”,让博士后在项目或科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民.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现状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1(3):20-24.
[2]陈谷纲,王云鵬,刘丹华.试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56-58.
[3]徐静.高校博士后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6):30-32.
[4]姚云.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6(5):36-40.
[5]王敏,杨红英,张奇伟.试论合作导师在博士后培养与使用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4):22-26.
[6]许林玉.博士后导师制:点亮博士后前程的秘方[J].世界科学,2015,(2):35-38.
Abstract:Cooperative tutors are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doctoral training,and they are knowledge transmitters,ability trainers,leaders in post-doctoral academic research and consultants in scientific innovation.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ostdoctoral system in China,a large number of young compound talents have been trained for the country,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postdoctoral system.The training of post-doctors should be changed from employing to educating people,so that post-doctors can get real training in projects or scientific practice,achieving the goal of training innovative research talents.
Key words:cooperative tutors;post-doctor;research project;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