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的思考
2020-07-18葛思彤
葛思彤
摘 要:中国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线条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作为中国画重要的造型手段与情感媒介,其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抽象符号层面,基于此,文章围绕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展开系统探究。
关键词:中国画;线;审美特征
线条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艺术的基本语言,也是创作者表达主观思想、意蕴的重要媒介。它充满生命力和激情,具有韵律美、书法性、技巧性、情趣性等审美特征,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意识和艺术感悟。
一、韵律美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与西方的音乐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音乐通过音高、响度等变化与协调来表现乐曲的艺术特征,中国画的线条是通过笔法上的变化,如行、收、提、停、按、点等表现形式,凸显画面的干、湿、浓、淡、疏、密之感,强调高、低、强、弱、急、缓等变化效果,体现出中国画的韵律。
另外,线条通过长短变化及不同排列组合形式的合理应用,在表现单一事物效果的基础上,加强画作中各景观事物间的连接性,凸显作品的韵律美与作者的艺术修养。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强调“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其线条迥劲绵长、自由飘逸,通过细致的笔法对人物的轮廓及服饰进行描述,既凸显了柔韧之感;又通过疏密有致线条的交错,营造了平和律动的效果,使造型结构打破团块的桎梏,从而流露出一种虚灵的雅致。
二、书法性
中国画的一个重要传统是书画同源。魏晋时期中国画用线开始讲究书法意味,例如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线条美的核心——“骨法用笔”,强调书画一体的重要性。隋唐五代是线的成熟期,线条向精微变化发展,出现吴道子的“莼菜条描”,走线抑扬顿挫,刚劲潇洒。而历经两宋元明清,线条早已与笔墨融合,用最纯粹的形态体现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的精髓。
北宋时期的李公麟,善写小楷。他在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与吴道子的“莼菜条描”等的影响下,融合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白描”技法。《维摩诘像》为李公麟的一幅白描人物作品,在画面中,不论是人物的动作表情还是服饰的动态质感,都通过简练优雅的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笔行云流水却又收放自如。
此外,中国画线条较为注重精准及程序化表现手法的应用,将较为混乱的物象进行规律化处理,营造画面的沉着之感。如干湿浓淡对比表现手法的应用,就是利用线条的柔和与尖锐变化及不同的排列组合来凸显画面的整体效果,体现创作者独特的审美。
三、技巧性
中国画在笔墨技巧上讲求虚与实、巧与拙、繁与简、疏与密的和谐统一,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断线,利用运笔的留白与线条的顿挫变化营造构图及章法的层次性,展现空间次序;二是墨色,在中国画中,线因墨的参与而丰富多样,二者相互包含,紧密联系。例如梁楷泼墨法的运用,融合动态变化的墨块,使线的造型超越真实与写意,线向体积转变,强化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另外,笔墨讲究巧拙互用。例如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作的《墨梅图》,画面中瘦梅盘曲而上,斜枝掩映穿插,以细笔圈梅萼点蕊,姿态多变,拙朴的树身衬托出极为灵动清新的花朵,使得整体画面有繁有简,极具内涵,呈现出显隐相交的动感。
四、情趣性
中国画中的线条是将心性、品味及修养融为一体的较为复杂的表现形式。创作者为情感所驱,行笔走墨,点画线条,或深厚朴拙,或轻盈舒缓,每一根线条,其轻重缓急之间都体现出画家特定的情感。它承载着画家的笔墨情趣,外化了内心的主观色彩,是生命的提炼,是人性的顿悟。
而线条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虽然达到新的高度,但仍在不断发展。众多近代画家也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加以革新。例如李可染创造的深邃刚劲的“金错刀式”线条、吴冠中凝练的与点分离的长线条、黄胄塑造的具有力度美的宽线等,这些线条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同时开创了中国画的时代性,使中国画具有情趣性,既凸显了人心之美,也流露出万象之美。
五、结语
中国画中笔墨意味的表达是通过线条进行的,其呈现的韵律、情趣等承载着画家对万物的提炼、对凡俗的净悟。中国画中的线条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蕴含独立的美感和精神实质。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画的艺术长河才会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參考文献:
[1]毕继民.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物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黄佳敏.试论李公麟绘画艺术的文人化审美取向[J].美术大观,2010(8).
[4]洪惠镇.试论中国画笔墨传统及其现代化[J].新美术,1998(2).
[5]丁梦周.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