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诗美”塑“人美”
2020-07-18褚娜何善亮
褚娜 何善亮
[摘 要] 小学语文古诗词体现着汉语言文化独有的精炼之美,同时也蕴含着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等丰富的美学要素。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缺乏审美教育意识、审美教育能力和审美教育氛围,致使审美育人付诸阙如。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美,更需要帮助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进而促成学生的“美德双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美学要素;美育缺失;美育策略
[课题基金] 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学)“中小学STEM教育基本理论与本土实践问题研究”(BHA180126)
[作者简介] 褚 娜(1995—),甘肃金昌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何善亮(通信作者)(1963—),安徽明光人,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133-03 [收稿日期] 2020-02-27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古诗词体现着汉语言文化独有的精炼之美,更是启迪青少年审美意识、欣赏中华国学经典的重要桥梁。而现实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审美教育上仍有缺失,因此,如何加强古诗词审美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审美习惯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蕴含的美学要素
在小学教育阶段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启迪与创造,利用好古诗词这一重要审美工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形式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形式美指其“外在美”。《唐诗三百首》把诗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其中除了词和曲以外,大多数句子的长短是整齐的,吟诵时会表现出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根据汉语声调特点,古诗词讲究平仄和對仗的巧妙,平声字和仄声字在一些位置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一字一音一调的汉字,为我国诗词提供了极佳的音乐外壳,赋予它以一种顿挫的美感。平,指平声(含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与入声。上古无上去。”[2]
以《登鹳雀楼》①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整首诗采用首句不入韵仄起式的格律,其中“白日”与“黄河”、“山”与“海”等前后对仗,“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朗朗上口之余使得整首诗歌更富有生机。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因作者情感不同,表现的内容也有异。唐宋时期,皎然首次论述了诗“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3],皎然的诗“境”说更是将小学语文古诗词所要表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进行了理论概括,使得意境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意境美由“画面感”来体现,通过有感情的吟诵,使古诗词的画面动静结合,更显韵味。
以《敕勒歌》②为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整首诗词在宏伟辽阔、心旷神怡的大背景下又不失百姓安居乐业、怡然生活的小幸福。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副意境悠远的画面,读者通过想象在脑海中留有回味久远的印象,这也是古诗词意境之美的吸引所在。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思想美
古诗词大都取景于生活,透过意境或是传递情感,或是托物言志。古诗词的思想美相较于形式美则是一种“内在美”。作为历经时间考验的文化珍宝,古诗词还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怀的延续,其思想美离不开诗词所处时代主流思想的影响。如宋朝理学中的美育思想强调心性人格的自我修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将漫漫人生中的坎坷困苦比作“飞鸿踏雪泥”转瞬即逝,乐观豁达之情无不尽致。
古诗词的形式美因其独特的文字表达方式和音律美感给人以直观的审美感知,意境美凭借作者和读者的个人想象丰富了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思想美因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拓展了读者的审美视野,三者之间由外及内、层层渗透,各个审美要素共同支撑着同一作品,也慢慢推动读者走向“物我统一”的境界。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缺失
受应试教育影响,古诗词教学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或是强化题型方法的练习,而古诗词本身美在何处、如何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古诗词之美等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缺乏审美教育意识
由于教师对古诗词的美学要素关注较少,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望而却步。学生未真正感受到古诗词当中蕴藏的美感,其学习动机在于考试分数的提高,而非用心体验和感悟其中的景美、人美、情美。教师缺乏美育意识往往会导致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缺乏情感烘托。在教学中多数教师以“解释生字—注重背诵—讲解大意—讲授思想感情”的固定模式为主,教学方法上少有创新,也很少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细细的品味,学生难以深刻领悟诗歌中的思想情感,更难体验古诗词的美感所在。教师美育意识的缺失不仅阻碍了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体悟,也忽略了对学生审美动机的激发。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缺乏审美教育能力
要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教师欠缺赏析古诗词的悟性,缺乏相应的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教学条件,进而会出现语文教师“有心无力”的现象,师生双方难以真正步入古诗词的意境去感受更深层次的思想哲理。在现实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中,普通话不标准、机械背诵默写等问题依旧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古诗词的工具性特征,却忽视了古诗词中的美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对自身的美育渗透不到位,对美育知识的学习和审美要素的挖掘不够深入。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缺乏审美教育氛围
教学条件的限制不仅会制约语文教师审美教学的实施,也会影响学生的审美熏陶与体验,如师生关系趋于淡漠化。受传统师生观以及当前“分数为尊”和网络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负担过重,师生间缺少相互交往的动机,这对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中营造和谐的美育氛围难免有所影响。又如在日常班级文化中,美育关照有所欠缺。班级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但美育方面仍有空白。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错位归于多方面的原因,还存在语文古诗词课程的审美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缺少迁移、传统观念下审美教育本身的学科固化、审美教育自身不易评价等问题。而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我们更应坚持古诗词本身特有的美学要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美育美,以美育人”。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侧重于在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使学生产生理解美的心向,更需要帮助学生成为创造美的主体。
(一)审美心向:源于学生的审美兴趣
通过感官刺激和感官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由肢体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最早的美的创作和审美创造与欣赏中,亦即在原始的生产劳动和原始的歌舞礼仪中,本是以肢体活动为主的形式创造。”[4]肢体活动的参与(如歌舞等形式)更能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美的探索。第二,以视觉信息刺激学生的视觉想象。古诗词的视觉想象指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如学生创作的简笔画、教师提供古诗词相关的视频或动画等。第三,通过音效渲染刺激学生听觉想象。古詩词课堂应重视由朗读向吟诵方式的转变,配合音乐帮助学生达到“情通古人”的境界。最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吸引力和持久力,学生可以通过水彩画、短篇散文等形式加深对古诗词的美感体验。
(二)尊重差异:鼓励学生的审美创造
审美教育的过程需要引导,但其本质更趋向于主动探索;审美教育的结果当为怡情养性,而非“拔苗助长”;教学方式应当由“讲授”转换为“唤醒”,教学内容应当由“诗词内”转向“诗词外”。古诗词作为一种时代的象征更多地展现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如何与当代文化或文体串联,不失为对古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如古诗词和写作课程的有效整合,前者以诗词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丰富课堂,展现诗词的整体美;后者可从诗词意象、文体入手,教师以唤醒、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创新诗歌形式,或为散文小说,或为剧本新编,学生可突破时代局限表达中国传统古诗词在心中不同棱角的美感,真正意义上延续诗词歌赋的生命。
(三) 渐进迁移:培育学生的审美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培育其审美习惯的黄金时期。首先,培育学生欣赏美的习惯。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之美,也应将这种审美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如欣赏数学中的几何美等等。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次,培育学生理解美的习惯。教师应培养学生沉静思考的良好习惯,而非将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赏析技巧一以贯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美在何处,进一步做到理解生活之美。最后,培育学生创造美的习惯。利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意境美和思想美,以多样化教学方式,如诗歌的吟诵舞乐、美观的板书绘画等,鼓励学生头脑风暴对古诗词的美学要素进行想象创造。
(四)由美进德:促进学生美德双馨
道德教育具有约束性,学校通常以案例分析或说教形式进行德育,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略显生硬,也使德育成效不尽如人意。审美教育偏向自由性和艺术性,通过艺术的表达来促进情感态度的升华,偏隐性的陶冶式的教学方式使美育常被忽略或“难以下手”。“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建立在良好道德情感基础上才是比较内在和稳固的。”[5]当下德育的教学方式单一乏味,我们不妨以美育为突破口去探索德育的创新所在,变被动接受为自觉主动。德育和美育需要并驾齐驱,教学手段也要“刚柔并济”。二者都应渗透在教学和生活中,利用道德和审美的共通之处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情感切入,在培育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传递道德观念;在讲述道德案例的同时,从行为举止的注意迈向学生的审美素养的进步。
注释
①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3第8课,第45页。
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2017年新版课文6《古诗二首》,第86页。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
[2]周笃文.平仄,诗词形式美之奇妙魔方(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9-13(007).
[3]钟世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1.
[4]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353.
[5]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5.
Abstract: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embodies the unique refined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and also contains abundant aesthetic elements,such as form beauty,poetic imagery beauty and ideological beauty.Affected by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lacks the consciousness,ability and atmosphere of aesthetic education,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aesthetic education.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it is importa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aesthetic motives which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 profoundly.It is also necessary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the creators of beauty and develop good aesthetic habits,so as to turn them into persons with both virtues and aesthetic abilities.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aesthetic education;aesthetic elements;lack of aesthetic education;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