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产教协同育人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7-18张永炬张莉徐锋范剑李军方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专业性培养目标产教

张永炬 张莉 徐锋 范剑 李军 方淳

[摘 要] 地方高校有丰富的地域产业资源,但在校企联合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性与职业性相融度不深、教育教学环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匹配、组织实施机制不通畅等问题。以机械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和组织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产教协同;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 张永炬(1964—),男,浙江台州人,硕士,台州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检测与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119-03    [收稿日期] 2019-11-20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开始注重与地方行业产业需求的结合,基本进入内涵提升发展阶段[1]。但仍有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只在“形”上做了应用型的转变,实际上真正实施产教融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够高、专业性与职业性相融度不够深、教育教学环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匹配、组织实施机制不够通畅等,导致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制造业发展需求最直接的机械专业为例,分析产教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一、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产教协同育人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

1.多元化需求问题。由于行业细分以及各类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过程、工艺、装配及运维等方式多样,使得各行业企业对机械工程师的专业能力、行业知识和岗位职业能力都有不同要求。如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流体机械产品装备制造业分别对从业者有相应的行业知识要求。多元化需求是困扰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一大难题。

2.先进性、前沿性问题。“新工科”和“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方式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智能制造已在各个制造领域快速推进,产品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制造装备与技术等都在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高校的培养方式、实验实训装备难以走在行业技术和装备的最前沿,或者说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内部资源难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性。

3.应用型、实用性问题。从制造企业对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视角看,第一,应该具有运用所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问题并具有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这是指专业能力;第二,应具有行业性、复合性、跨学科性和现时性的知识结构;第三,应具有更强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用性具有更鲜明的岗位特征和职业技能要求,可以说,不仅是对机械专业,社会几乎对所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要求除了“专业能力”要求外,还有较强烈的“延展能力”要求。因此,对于每一个具体专业,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专业性与职业性相融度不深

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2]。专业性教育分为侧重学科性的专业性教育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性教育。地方院校工科专业是面向工程应用或技术应用领域的专业性应用型教育,主要培养将工程、技术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工程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在适度宽厚的学科基础上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其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指向职业带中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领域,因此也有学者将地方工科院校专业教育定位为应用性、地方性、行业性、实践性“四位一体”的专业性教育[3]。

很明显,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专业性教育具有专业与职业双重性质,但專业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不同,专业性的价值体现在实现专业标准要求,其内涵包括培养对象的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实现的过程;职业性的价值则体现在对具体岗位的适应能力上,指职业岗位要求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行业规则、技术标准、设计准则、工艺规范等。一个专业的人最终总归要获得一份职业,要走上具体的岗位。就目前情况看,还有许多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做到专业性与职业性的高度融合。

(三)教育教学环节与目标达成度不匹配

培养方案“头重脚轻”已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在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宽口径”工科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社会需求的高要求无形中“拔高”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标杆”比较模糊,不像土建类等行业性很强的专业,可以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等标准要求为参照。

3.地方高校与其他地处中心城市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由于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逻辑起点上说,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水平应该是相同的,但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制约,对许多地方高校来说,往往培养目标几近“完美”而培养过程却与目标规格不相匹配,出现“眼高手低”,需要寻求合理的培养目标并找到合适的培养路径和方法[4]。

(四)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不通畅

地方高校所处区域往往民营企业居多,这些民营企业大多规模不大,对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热情和支持度表现不一,大多具有明显的“回报”意识,只有少数企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公益”意识。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开展产教协同育人的机制缺失,大型集团企业较少,可持续性较低,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困难较大。

二、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实施产教协同育人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行业产业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是地方性、应用性,实施产学合作也必须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尤其是与制造业支撑紧密的机械专业,要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在把握专业必备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需求,设定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使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区域产业适应性和延展性。在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设置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充分展示其应用性。

(二)构建“德才双修”“专特相长”的课程体系

“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新思维推动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在颠覆性地改变制造方式,包括运营及商业模式。传统制造背景下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必须改革。我们需要优化和重构包括思想品德行为素养、学科通识、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行业产业知识与职业岗位能力与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如某地方高校针对本地区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流体机械、1000亿元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产业优势,设置了“接地气”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流体机械模块课程,开设了CFD技术及应用等行业前沿知识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工业流程泵原理与设计、新型电动汽车构造与原理等特色课程,将人才培养融入地方产业。

(三)构建“三业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体系

将专业、行业、职业“三业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融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理论课程合理配置实践环节,同时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设置校企联合培养环节,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实践教学管理运行和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符合性、整体性和有序性三个基本原则[5]。构建全程实践、产业导向实践、职业体验实践等“时空多维实践”模式,将“三业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融入机械专业,可开展“3+0.5+0.5”“三明治”式校企协同实践模式。

(四)构筑“学生主体、能力主导”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的成效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三种特别适合机械专业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力主导”。一是理论课推行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将基于问题的教学(PBL)与探究式教学有机融合,形成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创新设计类课程,推行基于典型装置的项目教学,将OBE-CDIO工程教育培养理念融入行业企业教学资源,进行校内外互动教学;三是工程项目类课程和体验性实践环节推行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立足于工程现场或技术现场,在工程或技术现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回归和服务于现场技术。实践证明这三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成效。

(五)创建产教协同育人的特色工作机制

产教协同育人不是学生简单的下企业实习,而是全面的产教融合,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由学校为主的育人模式,必须创建特色工作机制。在组织机构方面,应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建专业核心团队,具体负责专业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创建产教协同育人专门工作组,负责产教协同育人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运行;创建协同育人校内导师团队,“一对一”与企业导师对接,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在管理机制方面,创建协同育人“标准作业流程”,从企业岗位开发、资质审核、学生配组、企校生对接、过程监管直到联合考核,制定全流程工作标准,实行标准化作业。在组织运行方面,创建“集中”与“离散”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保障企业联合培养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结束语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我们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合理可行的工作机制,产教协同育人即使在民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背景下,地方高校仍可以大有作为,形成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6-9+36.

[3]趙艳林,王文.“四位一体、全程互动”:地方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内涵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5):73-76.

[4]王丽霞,戴昕,刘焕君.“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80-184.

[5]刘艳娟.校企联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7):83-85.

Abstract:Local universities have rich regional industrial resources,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re is not enough training target specifica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is not deep enough;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tch inadequately the achievement of training goals;the organizational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s not smooth enough.This paper takes the mechanical major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rom five aspects:training objectives,curriculum system,practical links,teaching models and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ies;mechanical major;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专业性培养目标产教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