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
2020-07-18苏广新
[摘 要] 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恰当的本土化处理是日本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茶道就是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本土化的典型,它是由中国茶文化发展而来的,在时代变迁中融入了日本的民族特色进而形成了茶道艺术。从日本茶道内涵、发展脉络以及中日茶道的对比入手,分析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
[关键词] 外来文化;本土化;日本茶道
[作者简介] 苏广新(1999—),女,河北邯郸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师范方向。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080-02 [收稿日期] 2020-03-02
古代日本在政治、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中国,也未产生丰硕的文化成果。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在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后,日本民族所接纳的中西文化在冲突碰撞中逐渐融合并本土化,使得日本进入了强国行列。学习外来先进经验对于日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日本文化中的茶文化,论述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
一、日本茶道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茶道文化是日本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广泛,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茶道艺术与表演形式,形成茶道文化体系。茶道对于日本民族来说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不仅包含饮茶的方法、习惯,也包含了哲学、道德等精神层面的深层含义,于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日本民族的独特之处。日本茶文化有确切记载的开始是由赴唐留学僧侣将茶文化带到日本的,并且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日本遣唐使于公元804年来到中国,他们对茶文化非常感兴趣,公元805年遣唐使中的高僧最澄将茶叶籽带回日本,饮茶文化就此引进,而后荣西禅师写就《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收在《大藏经补编》第三十二册。
室町时代的日本受宋元茶文化的影响,吸收接受了“斗茶”的艺术形式,茶道逐渐发展起来。而后历代高僧继续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与种植方法,发展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抹茶和天目茶具。十五世纪中叶之后,村田珠光完成了民间茶与贵族茶、茶与禅的结合,为日本茶道文化注入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进而创建了早期茶道,有了“禅”的精神,而他也被尊为茶道“始祖”。村田珠光的茶道精神是亲近百姓、平易近人的。《茶汤者觉悟十体》中有记载:“上粗相,下律仪”,有“简淡”也有“守戒”。十六世纪,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承上启下,吸收村田珠光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将茶道文化进行再生与重塑。除此之外,武野绍鸥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弟子,其中就包括后期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千利休。作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在继承先辈村田珠光、恩师武野绍鸥的理念之上,进一步内化茶道风韵,将唐文化融入日本茶道之中,综合文化艺术形式,禅意更深。
二、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对比
1.茶具。茶具是茶道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实体部分,增添了茶文化中“仪式感”的美。中国茶具样式丰富,收藏价值高,但在文化特性上表现得不明显,替代性较强,缺少特殊的文化内涵。日本茶道文化则弥补了这一缺失。在日本茶具中,茶碗更加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具,碗底的水平半径较中式茶具偏大,这样一来,茶刷在茶碗内搅动更加方便易操作,茶的口感也得到了提升。
2.水。中国饮茶人注重水的品质对于茶品的影响,以泉水为佳。《煎茶水记》中将水的等级细致划分,以此为基础,水在中国茶文化中的作用是为了泡出口感更好的茶,是为最终的口感、味道服务的。而在日本茶道中,水却有着不同的作用,相比于中国茶文化中强调水对口感的价值,日本茶道更看重文化层面的意义。水用于“洗净身心”,通过洗手来达到身心的洁净,以获得更加真挚的情感体验。水是为精神体验服务的,“解渴”则是次要目的,获得文化的熏陶与心灵的洁净才是目的。
3.场地。在喝茶的场地上,中日都有专门的饮茶场所,称茶馆、茶楼等。中国的茶馆平民化趋势明显,是市井百姓打发时间、消遣娱乐的活动场所。日本的茶庭重视建筑的美感,在品茶之外关注环境雅致,园林感更强烈。茶文化因佛教而来,同时也给日本带去了园林文化,日本人也将学习到的中国文化有机结合。
4.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兼具道家的空灵自然,随着市镇经济的发展走入百姓大众的生活,休闲娱乐性质逐渐凸显,在现实生活中培育幸福与愉悦感。日本茶道哲学性、思想性更为突出,“禅”的思想更丰富且成为主要部分。茶道中蕴含着日本民族特殊的精神信仰,可以起到训练意志、展示气节的作用。茶道的综合价值得到了升华,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1.继承。日本地理位置偏远,国土面积狭小,在古代发展落后,政治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与之相反,唐宋时期的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多样,中国文化也因地理的相邻而流向日本。其实,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模仿借鉴很早就开始了,而唐朝时发展的茶文化只是其中的代表,同时流向日本的还有当时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实物文化、字体文化,等等,日本几乎吸收学习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时并非全盘引入,而是注重学习文化中的精粹之处,学习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茶道的比较部分可以看出,日本茶文化中形式部分与中国存在很大区别,根据其民众习惯进行了简单的改动,而茶文化的核心,即茶道的精神底蕴,被日本民族完整的保留,同时加以再升华,直至今日还十分注重茶道中的文化内涵,可谓“取其精华”。
2.内化。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以产生活力,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时注重创新形式与内涵,由表及里,进而内化成自身的文化特质。比如,日本人不喜食苦,为了除去茶叶的苦涩味道,饮茶前先上点心,之后才是敬茶、饮茶,这样也扩大了茶道的传播基础。局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日本等级制度森严,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茶道也不例外。日本传承了中国品茶时的礼节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强化礼仪规范,形成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品茶规则。日本茶道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更是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工艺艺术的集中体现,将日本精神在茶道文化中体现出来。但在内化过程中,也会存在顾此失彼、无法深入下层的问题。茶文化本是精神内涵的寄托,却因等级制度的僵化而趋于烦琐,实际价值弱。
四、結语
日本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内化、升华,但是日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照搬照抄,而是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成为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甚至是精神特质,融入民族信仰体系之中。日本茶道文化体系由表及里,其礼仪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价值,更注重“禅”的感悟体味。对于当代发展而言,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也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重要经验,正如韩愈所讲,“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燕青.中日茶文化精神及审美意识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16,(8).
[2]李薇.中日茶史溯源及抹茶产业发展前景剖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
[3]黄丽婷.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分析——以“茶俗与婚礼”为中心[J].大众文艺,2016,(16).
[4]柯慧俐.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8).
[5]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6]梁子.中国唐宋茶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Abstract:Absorp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and proper localization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ulture.The tea ceremony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Japan's absorp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and localization,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he Chinese tea culture,and integrated with the Japa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hange of the times.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tea ceremony and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tea ceremon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absorp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cultures in Japan.
Key words:foreign cultures;localization;Japanese tea cere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