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2020-07-18袁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袁红

[摘 要]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不是关注于心理的创伤和治愈,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如何感知幸福、生产幸福和收获幸福。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感的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塑造对于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通过开设幸福课程,开展幸福活动,营造幸福氛围,可以有效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时代感。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 袁 红(1984—),女,湖北黄冈人,教育学硕士,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058-03    [收稿日期] 2020-02-27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和实践,是一门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一些不足。心理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是由一些杰出的心理学家在1998年创立的,其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他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全力推动积极心理学运动,把日常生活中“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结论可靠、方法严谨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比幸福学更广泛,它研究人的所有积极心态,比如积极情绪、优秀品格、道德美德、幸福组织、创新卓越等人类美好的心理活动。它教人如何愉快生活,如何做一个善良、有道理、有理性的人。积极感受不仅给个人带来益处,更多的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它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积极,知晓幸福的含义,领悟幸福的感受,提升公众的幸福力。

自2009年起,积极心理学也逐渐引入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2010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开启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新篇章。近年来,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和研究也在高校及社会推广开来。研究和应用积极心理学,对于扩大心理学领域的适用范围和研究范式,改善学校教育模式和管理思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95后”“00后”陆续走入大学校园。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缺少挫折教育和意志磨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巨大挑战。当前的高校大多采取两级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是广普的测查和教育,对全体学生进行量表的心理普查,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个体,利用心理协会等社团开展心理团辅、电影展播、心理剧表演等一系列的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另一种是个案的跟踪与辅导,开设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对普查中筛选出的个体及有意愿咨询的个体进行跟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就医指导等专业性帮扶。一般由心理健康中心承担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仍然是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甚至是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学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积极心理学的重点不是关注于心理的创伤和脆弱,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如何感知幸福、生产幸福、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个体积极的认识自身的状态,客观分析自身暂时的不足,对已有的生活学习状态保持肯定的态度,获得主观的幸福感。这些是学生具备积极的思想品质、能力素养的根本,也使得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的挫折时,能够欣然接受,乐观对待,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学生个体能够积极正确面对和处理自身的得失,有利于形成學生与学生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良好的互促局面,很大程度减少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对于高校的育人主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在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中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由心理中心等机构“灭火式”的进行危机事件的干预和处理,更多的是高校全员育人的参与和付出。在高校管理的各个岗位上,在专业学科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在各个岗位和角色中帮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利用高校丰富的育人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机构、高校教师、管理服务人员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培养健康健全的优秀人才为目标,打开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全”人的新局面。

三、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覆盖面和受益面不够宽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然而,在传统的心理学体系支撑下,高校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心理状态的不佳,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向和目标仍局限于帮助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良好心理调试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情绪体验的维护等。从覆盖面来说,传统的心理普测工作可以做到新生全覆盖,但由于主观的因素,被测评学生可能有意隐藏不良情绪,影响学校后续工作的判断和开展,而且受测个体也是动态变化的,难以保证没有任何疏漏。从受益面来看,能够主动意识到自身心理不适,主动寻求咨询或相关资源的同学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体验和提升,但主观对心理咨询有偏见有排斥的学生并不能获得较好的支持系统。

(二)教育方式较为单调乏力

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高校大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暴露出以下不足:有专业背景和资质证书的心理师师资不足,由兼职老师来承担课程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效果;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仅仅以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生动有效的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等主题,没有系统的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引起新青年的共鸣和关注;在课程教学形式上,还是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缺乏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缺乏体验的参与和主动的意愿,往往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

(三)協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于学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一部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心理健康中心的孤军奋战,全校力量和资源的协同不够。从学校层面来讲,心理育人承担着烦琐复杂且责任重大的工作,但缺乏足够的政策、人员和经费的支持。从职能部门来讲,心理健康中心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作为职能部门之一,与教务处、团委、网络中心、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缺乏资源的共享和必要的互动,缺少协同的心理育人的平台和机制。学校各职能部门没能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学生层面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可选可不选的课程,心理咨询属于可去可不去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少真正触及所有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感。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一)开设“幸福”课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造成了困惑,带来了考验。另一方面,大学生要面临学校生活中的各类变化和困境,例如新入学时的角色转变,与舍友、同学、老师的相处,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情感问题、职业规划与就业压力等各类学习生活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心理危机的干预,更需要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聚焦大多数的学生群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维模式,开展全过程、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和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实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普及积极心理学课程。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题,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引,改变大学新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偏见和局限,让他们意识到,不是心理有问题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才需要心理课程。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使其积极乐观的开启大学生活和学习。

利用第一课堂育人阵地,开设幸福公开课。幸福公开课从哈佛大学开始,现在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第一课堂中引入幸福心理学、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探索心理学的奥秘、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的适用范围,鼓励学生剖析自我的优劣势,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习提升幸福力的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模式,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认识,增强对幸福感的练习和积累,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

丰富和改革教育模式,扩展幸福公开课内容。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校还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慕课、微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幸福公开课的教学资源库,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及时得到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训练及体验。

(二)开展“幸福”活动,扩展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除了传统的第一课堂,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主阵地的第二课堂,也承担着幸福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团体辅导、学习工作坊、沙龙、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幸福体验,培养大学生群体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

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邀请知名专家、心理老师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学习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通过团体辅导,引导学生本人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最美校园、最美笑脸、感动人物、身边的美好、每日一赞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通过举办心情征文大赛、心理漫画展、心理微电影、心理剧等受学生喜爱、参与度高、体验感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积极的幸福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同时鼓励大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和积聚正能量,在集体层面,构建一个关系良好、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生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感和幸福力。

(三)营造“幸福”氛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营造良好的幸福教育的氛围,渲染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气息。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帮助解决心理问题,更是帮助师生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学习,寻找更好的自己,实现自己更好的人生。利用校园新媒体、橱窗、广播等途径广泛宣传幸福故事、幸福感受和幸福方式,普及积极心理学的常识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心理品质,在耳濡目染中发现积极心理的魅力和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观驱动力。可以为学生配备幸福导师,聘请幸福感强、专业性强的老师,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接受学生关于提升幸福感,转变自身悲观思维方式的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用积极心理学来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同时,积极心理育人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更需要上下齐心,全面协作。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总体构建,部门层面各司其职、协调协作,教师层面多向渗透、专业导入,学生层面主动调适、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多维度、立体的、全面的、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下充分感受积极心理学带来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碧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9,(05):201-203.

[2]高婷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心理月刊,2019(13):57-58.

[3]周娟.关于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5):145-146.

Abstract:The focu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ot on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healing,but on how to perceive,produce and harvest happiness.The experience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the shaping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in positive psychology play a very usefu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y offering happiness courses,carrying out happiness activities and creating a happy atmosphere,w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ense of the tim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