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野外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7-18姚炳华
摘 要:地理野外考察能够为中学生学习地理提供真实的场境和难得的亲历体验机会,对激发学生地理学科学习兴趣、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形成人地协调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剖析了目前中学地理野外考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驱动深化探究、强化团队协作学习、因地制宜提高质效等加强地理野外考察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地理野外考察
为培养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前中学阶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地理野外考察作为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活动,逐渐引起基层学校的高度重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深度地开展好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这也是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开展中学生地理野外考察的意义
地理野外考察亦称“地理现场考察”“地理实地考察”,具体是指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所,让学生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地理观察、调查等活动,以获得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实践知识、技能和经验。地理野外考察能够把地理学习从课本世界拓展到现实世界,让学生不仅能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更有机会自己到现场亲眼看、亲自做。因此,开展好中学生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形成人地协调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发动机。地理野外考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形式生动活泼,学习方法积极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习热情,培养地理学科兴趣。
2.提升信息获取能力
学生在野外考察与课堂学习中的信息获取方式差别很大。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信息获取主要依赖于图文资料;而在野外考察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调查、测量等方法从真实的环境中获取信息,获取过程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困难[1]。因此,地理野外考察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是有益的。
3.形成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亲眼观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亲身分析评价人地关系问题、亲自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体悟地理道理,建立人地协调的价值观念,为日后生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
二、中学地理野外考察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包办替代,学生缺乏主动
指导教师过度担心学生缺乏野外考察的经验和能力,处处跟进,步步到位,凡事大包大揽,让学生感觉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按照教师的意愿去做,严重缺乏自主性。只有积极动手、亲身体验、深入参与才能把地理野外考察变成主动求知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地理野外考察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方法的应用等都必须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出发,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考察中都能找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
2.問题意识不强,探究缺乏深度
学生在考察活动中缺乏问题研究意识,把考察活动当成参观游览,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问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持续的兴趣。因此,地理野外考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考察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保持学生考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以问题驱动考察活动的不断深入[3]。
3. 团队合作不足,实践效果不显
学生在考察活动中独自活动的意愿大于团队协作的意愿。地理野外考察的环境复杂多样,问题难度较大,单打独斗往往不足以全面彻底地解决问题,很多时候需要在集体讨论中碰撞思维、激发灵感,在互助协作中抽丝剥茧、迫近答案。因此,地理野外考察中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4.联系实际不够,教学死板教条
指导教师过度地把野外考察活动当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活动开展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过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死板教条、缺乏生气。地理野外考察是地理实践力培养工作从课堂走向实践的表现,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的需要,又要考虑课堂教学在生产生活中拓展和延伸的需要[4]。因此,地理野外考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和资源着手,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把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能够参与、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三、中学生地理野外考察教学质效提升对策
开展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和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在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野外环境,敏锐地发掘地理问题,获取、提炼有用信息,结合理论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笔者以暑期开展的“安徽—江西地理野外考察”为例,谈谈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一般策略。
1.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因此,考察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考察中教师想到了、看到了、做到了不等于学生想到了、看到了、做到了。所以,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带到考察现场,讲给学生听、做给学生看,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考察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亲力亲为、主动参与,让学生从考察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转变成主动体验者。
在江西南昌考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南昌是中国著名的火炉城市,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南昌市和周边地区城市多年的气象资料,想让学生通过比较气温数据的差异感受南昌夏季的炎热。但是,这个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好,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资料知道南昌比周边地区夏季要更热,但并不理解为什么人们要把这座城市比作“火炉”?“火炉”里又是怎样一种难以忍受的热?这让笔者意识到,要想感受“火炉城”的热,必须要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行。于是,笔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并设计了一份“火炉城市体验表”(表1),鼓励学生利用三天考察时间,用心感受“火炉城”,详细记录自己对“火炉城”的感受,并寻找身边的证据。活动结束后,学生深刻体会了“火炉城”的威力,也用自己真切的语言描述了对“火炉城”的感受。
2.问题驱动,促进考察探究深化
地理野外考察要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很容易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失去考察活动的真正意义。地理野外考察要想深入,就要让学生对考察真正感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考察活动中去。真实、有价值的地理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地理野外考察兴趣。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发掘有价值的地理问题,努力从考察环境背景中获取有用信息,运用信息解决真实地理问题,让问题驱动考察活动自然深化。
在安徽敬亭山野外考察时,听说敬亭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大家都想去看一看“什么是真正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有哪些?”但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发现虽然敬亭山地处亚热带,但是却有许多马尾松、黑松等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相对于针叶树种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而且这个“国家森林公园”有的地方植被茂盛,有的地方植被却很稀疏,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林间空窗地带。“为什么亚热带阔叶林里混杂了那么多针叶树种”“为什么国家森林公园出现了许多林间空窗地带”这两个问题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迫切地希望能够在考察中找到答案。因此,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运用了现场取证、咨询工作人员、查找网络资料等多种方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弄懂了其中的缘由。原来,解放初期敬亭山森林十分茂盛,由于大跃进时代大炼钢铁等建设需要,原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到了大肆采伐,后来进行了人工补种,主要补种的是能够快速成材的松杉类树种。这就是现在看到松杉类树种比较多,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并无明显优势的原因。至于茂密的森林之间出现林间空窗的原因是人工补种的松树林在1999年和2007年大规模爆发了松材线虫病害,病死了许多,为了避免进一步感染,人为地对病死林木进行了大规模采伐,采伐之后留下了这些林间空窗地带。问题弄明白之后,学生都觉得病死这么多林木太可惜了。于是,又产生一个新问题:“松材线虫病害的大规模爆发能不能提前预报并防治?”通过进一步深入考察,大家发现松材线虫病跟气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1999年和2007年是敬亭山大规模爆发松材线虫病害的年份,这两年的气候资料显示气温极高,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繁殖,从而导致了病虫害的爆发。这几个在考察活动中发掘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学生感到本次野外考察很有深度也很有价值。临走时,学生主动将考察成果分享给了园林管理处,请园林管理处的同志注意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受到了管理人员的肯定和表扬。
3.合理组织,促进团队协作探究
地理野外考察的场所是真实的,也是复杂的,个体往往无法考虑到问题的全面,也无法独立完成全部任务。地理野外考察既要鼓励学生深度观察、独立思考,也要鼓励学生在独立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共同完成考察任务。
在南昌滕王阁考察时,学生从导游讲的故事中得知滕王阁原来是滕王李元婴被贬到洪州之后为避免洪州的湿热气候所扰而修建的一处纳凉寻欢之所。大家兴致勃勃地登临了滕王阁之后,确实明显感觉到楼上要凉快许多。这种凉快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偌大的南昌城之中,为何滕王阁偏偏选建在这一块宝地?学生七嘴八舌地討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滕王阁高大壮观,相对高度大导致了垂直方向上产生了气温差异;也有的学生提出滕王阁上风比较大,这里凉快很可能是风导致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其分成两组,要求各自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寻找自己观点的证据。第一组从资料中查到滕王阁的高度为57.5米,计算后得出这个高度导致的气温差异在0.3℃左右。第二组分别在滕王阁的不同楼层测量了风力,发现滕王阁上层明显风力较大。最后,大家一起坐下来分享考察成果并共同加以论证。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0.3℃的温差让人产生明显凉爽感觉的可能性不大,滕王阁上凉爽的原因很可能是风引起的。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大家进一步深入考察,发现滕王阁位于赣江边,开阔的江面和陆地之间由于物理性质的差异容易导致近地面气压的差异,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近地面空气的水平运动,白天容易形成“水陆风”,晚上容易形成“陆水风”,致使滕王阁不管白天黑夜总是凉风习习,再加上滕王阁比较高大,上层楼面受地面物体的遮挡较少,风力更大,更加凉爽。考察中遇到的难题就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逐渐明朗,在学生的团队协作中逐步得以解决。
4.因地制宜,提高考察实践的质效
地理野外考察要想达到应有效果,就必须接地气,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因此,地理野外考察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充分利用好学校、师生所处的地理环境,尊重地理规律,不可主观臆测,力求用事实和证据说话,提高地理野外考察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本次考察活动中,许多学生感觉宣城、南昌等地的米饭跟家乡常州的米饭口感差别很大。相对而言,在宣城和南昌吃的米饭松散易碎,黏性较小,饭香不浓。有些学生推测这是不同地区做饭手法有差异,也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做饭用的大米有差异。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们因地制宜,开展了一次就地考察。第一步,立刻动身,参观了饭店后厨,询问了厨师的做饭方法,查看了做饭用的大米。第二步,利用大巴车在高速服务区停留休息的时间,调查了服务区超市中现场售卖的大米。第三步,利用手机查询、收集了当地水稻的种植资料。经过调查,学生发现做饭的手法几乎一样,但是大米确实不同,这种米比家乡常见的大米略显细长。在服务区超市中大家从包装袋上的信息了解到这种大米叫籼米。网上查询显示当地是我国籼稻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籼稻产量大。考察中吃的米饭是用籼米做出来的,家乡吃的米饭是用粳米做出来的,这两种米口感差别很大,籼米质地脆,粳米质地黏,籼米的口感确实不如粳米。这个考察行程中的小插曲,变成一次很接地气的考察,令学生津津乐道,久久不能忘记。
诚然,地理野外考察目前在中学阶段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足,但是它作为一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方法,值得一线教师去探索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改进。▲
参考文献:
[1] 赵菲菲.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野外考察实践与探索:以“半壁山——青龙湖森林公园自然考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6):71-73.
[2] 徐国民.地理实践力培养亟须关注的四个重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4):29-31.
[3] 姚炳华.问题意识:让研学旅行回归正途[J].地理教育,2019(04):11-13.
[4] 张彦顺.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面面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