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国
2020-07-18程小宁
程小宁
1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这里是河洛大地,漫无边际的平原上聚集着绵密的村庄。一个叫作二里头的村子,普通非常。每日里,人们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里,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无外乎文化广场,跟随音乐扭动的阿姨们。除此之外,这里几乎没有任何躁动。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子,却秘藏着3800多年前的辉煌,屹立着一个强大王国的都邑。正如专业人士所说的,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是中国王朝气象的发端,这里有最早的“中国”。
2大运河博物馆。
一铲下去
揭开惊世王都千古面纱
从洛阳龙门站下车,乘车向东一个多小时至二里头村。眼前农舍俨然,村头迎面“天下第一都”的牌坊,向我们讲述着这里近3800多年前的繁华。3800多年前,一座恢宏壮观的城市在此诞生。战火、狼烟、地动、山摇,沧海桑田的变迁曾让它沉睡、安眠。那么,这一沉睡千载、在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夏都,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这还要从那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向他手指方向掘下去的一铲说起。
时间回到1959年5月16日。
这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和随行的数位年轻人,风尘仆仆地来到翟镇二里头村,他们时而在村南路旁的断崖间观察,时而在村子附近捡拾着什么。面对这些陌生的面孔和略显怪异的行为,村民们议论纷纷。更有好奇者走近一看,发现他们正在捡拾且视若珍宝的物什,竟然是村民平时耕作中时常可见的“瓦碴”,心中不免诧异: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3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老生儿(老先生),恁(您)是不是丢了啥东西,在这踅摸(寻找)啥嘞?”老者笑着回答:“是啊,丢了一个大东西,丢了一座几千年前的大城。”
这位老者就是著名史学家、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随行的年轻人包括周振华、方酉生等人。徐旭生此番就是为探索夏文化,寻找“夏墟”而来。《史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1928年安阳殷墟的试掘,证实了“商”的存在。司马迁所说的夏商周三代里的“夏”到底在哪里,学界争论不休。徐旭生此行是中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华夏文化为目的的田野考古。
他们先到登封、禹县(今禹州)一带调查一月有余,颇有所得。随后受偃师当地文物部门的一位高姓干部邀请,来到偃师,因为史籍指出这里曾是商代的第一个王都——西亳。
过了洛河南岸,徐旭生发现村南断崖间有不小的灰坑。在距村约半里处,又发现了很多陶片,将陶片慢慢拼接起来,就成为罐、鼎、豆等器物。当天,徐旭生在二里头村停留了一下午。晚上,他在日记里并没有急于对二里头的情况做出判断,但记下了两个关键点:出土的陶片中殷(商)代早期极多;村民反映可以挖到陶片的范围南北三里许,东西更宽。他已然意识到此处非同寻常。在日记的结尾,徐旭生难掩兴奋,记述了回程时遇到大雨,土地全变成了泥地,要“脱鞋赤脚踏泥前行”,而心境“遂觉无限辽远”!
4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5二程文化园。
1明堂。
2綠松石龙形器局部。
考察结束后,徐旭生写出了著名的《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强调了二里头等遗址的重要性。该调查结果很快引起学术界极大注意,当年秋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和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试掘了二里头遗址,其后,发掘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独立承担。
3玉石器。
当时,学界的关注重点多放在文献与考古材料整合基础上的历史复原研究,关于文化探索和夏商王朝分界问题,其参与人数之多、历时之长、讨论之热烈、影响之深远,都远超其他研究领域。自此,二里头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庄的名字,因徐旭生的考察而载入中国考古学史。
风雨接力
发现“中国之最”
偃师城区南洛河西边不远处的二里头村村南,一座略显老旧的庭院就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村工作队驻地。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60 年,直接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在村民眼中,60年间,变的是考古队进进出出的人,不变的是他们朝七晚五的作息;而在考古队员眼中,二里头发掘变的是一点点扩大的发掘范围,更新换代的考古设备,新建的博物馆、遗址公园,不变的是考古人手中的洛阳铲、排刷,以及坚定的信念。
田野考古条件艰苦,周期长,任务重,特别对于一个大型都城遗址来说,难度就更大,周期就更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往二里头工作队的队长共有三任,三代考古人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北京和洛阳,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4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5隋唐洛阳城应天门。
二里头遗址考古是60年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缩影。根据工作目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的变化,可大致将二里头遗址60年来的田野考古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59-1979 年),赵芝荃任队长的工作队,对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的文化分期、内涵和性质进行了全面了解,先后完成一号宫殿基址、二号宫殿基址、宫殿区以外的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和一般居住遺址等的发掘,对二里头遗址的整体布局有了概括性的了解,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第二阶段(1980-1998年)在郑光的带领下,细化了二里头文化分期,重点发掘了以铸铜作坊为代表的遗址,以实物证据证明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文明阶段;第三阶段(1999-2019年)在许宏的带领下,二里头遗址新一轮的田野考古将发掘研究重点放在探索二里头遗址的聚落形态上,确认了遗址的现存范围、遗址边缘区的现状及其成因,明确了各期遗存的分布范围、二里头都邑中心区和一般居住活动区的功能分区。
更重要的是,这后20年,二里头工作队次第发现了“中国之最”——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都邑聚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车辙、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最早的多进院落或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大型官营作坊……
“触摸”中华大地早期文明
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诞生过许多璀璨的文化,比如晋南的陶寺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那是一个万邦林立、满天星斗的“古国时代”。直到二里头王都的出现,散落于各地的众多邦国逐渐向心,形成了一个“一体王朝”。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10月中旬向公众开放,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与博物馆同步建成。它汇集了中华大地早期文明的精粹,它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具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最大的都邑、最早的王都,据考证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都斟鄩遗址。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名考古专家许宏说过:“洛阳人民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洛阳人生活在历史当中,五座都城遗迹沿洛河一字排开,横贯洛城,那些先人的智慧结晶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许宏口中所说的“五都贯洛”,并不仅仅指五个朝代的都城,而是历史上五个朝代曾在洛阳建都的数个大型城址:偃师夏代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与隋唐洛阳城遗址。它们沿洛河自东向西,有规划地营建于山之阳(邙山之南)与水之北(洛水之北)之间,而这些都城的横向跨度仅仅30公里。在中国,再也找不出哪有一座城市可以拥有如此密集的都城遗迹,这也正是为何洛阳成为国内外多少人魂牵梦萦、渴求探寻的一座城市的原因。
因为读懂了洛阳,也就读懂了中国。
TIPS
地址:洛阳市偃师市古城快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