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2020全国两会 中国向世界传递防疫和发展信心

2020-07-18王竹君

国际公关 2020年3期
关键词:抗疫疫情

王竹君

5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顺利召开。在全球疫情背景下,2020全国两会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国内外对会议的关注远超往年,具体到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脱贫攻坚战、民生保障政策、国际关系等等,都是在会议前后被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全球疫情常态化、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两会的顺利召开和相关利好政策释放了积极信号,提振了国民士气,为全球抗疫和恢复经济注入信心。本期杂志特邀几位公关专家,从疫情防控、经济政策、法制进程、国际合作等方面,共同分析2020全国两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

抓好常态化防控,公众沟通不可或缺

疫情当前,两会的诸多内容和政策都与之有关,中国在下一阶段如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如何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如何与国际合作共同抗疫,都是备受关注的议题。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开篇提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之后总结并肯定了政府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和防控成果。李克强总理强调,“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要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为此,结合疫情的实际影响,《政府工作报告》补充修改的内容中,在公共卫生体系方面补充了“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强调“坚持生命至上”“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設”“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等内容,与疫情期间的舆论关注内容紧密相关。

疫情期间,湖北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问题一直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如今湖北各市已陆续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今年两会,国内外高度关注湖北的疫情防控进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就疫情防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同代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习近平表示,“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实际上,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今年两会中央领导“下团组”的次数随之减少,这次来湖北代表团参加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的。

广东方圆公关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谢景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从武汉视察到两会武汉代表团讲话都讲到,武汉是英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人民,体现了领袖的群众观点、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主体,是公众沟通的典范。

对于疫情期间的宣传工作,谢景芬进一步说道:全国一千多场分级分层新闻发布制度有效向国内、国际发布信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传播信息是第三者背书经典之作。央视总台的战疫情新闻专题节目、中国之声的天使日记、微信等全媒体传播、新华电讯每日辟谣等,强大的危机传播有效遏制了方方之流的杂音。

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一直以来,中国积极协同各国共同抗疫的举措都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与国际合作的相关话题备受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应对公共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发展经济,都需要我们同舟共济,使人类能够越过这场巨浪的冲击。”可见,中国政府始终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合作共同抗疫中彰显大国担当。

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 指出中非经受疫情严峻考验,友好互信更加巩固,强调中非要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推进中非合作、践行多边主义、推进中非友好,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

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米兰·巴切维奇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表示,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及时向塞尔维亚伸出援手,这证明中国是塞尔维亚的真朋友。“中国不遗余力为抗疫做出努力,抗疫举措高效,抗疫过程透明,我们对中国表示感激。”

对于全球共同抗疫的相关话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谭昆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国树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更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从公共关系理论的“议题设置”角度剖析,他认为中国的“守望相助”尤为突出。第一,中国树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力有效,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同时,在全球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国政府开展了全新探索,体现出中国的强大力量。第二,中国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政府采取前所未有的“古老方法加现代化科技”措施,得到了更大的效果和产出。面对新冠病毒这个狡猾的敌人,中国在奋力抗疫的同时,也第一时间与其他国家分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携手加强国际联防联控和口岸管控,证明中国在与病魔抗争中所展现的勇气和无私大爱。

在谭昆智看来,“疫情无国界,危机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更应守望相助。当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紧紧站在一起,用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赏,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生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谢景芬也感慨道,在疫情危机后期,中国总结底线思维,风险预警管理意识,构建公共卫生防护网,立法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振经济治理方略等等,一体化的国家整体战略,形成以管理、技术、危机传播的公共危机管理铁三角模型,不仅对中国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更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卓越经验。

强信心,稳经济,提振士气

为防控疫情,中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百姓的就业和收入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2020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中国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在疫情常态化时期保障就业和改善民生,是百姓期待的话题,更是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内容。

5月28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会多策并举,特别是要采取措施把脱贫的底线兜住,我们有把握完成今年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的确,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疫情过后民生保障工作十分重要,在两会期间宣布这个信心和相关决策,更能提振全民抗疫和恢复生产生活的士气,受到国外媒体和国际人士的关注。

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以整版形式刊发中国两会相关新闻并指出,本次两会有助于全面提振中国社会信心。中国将以此为新起点,带着清晰“路线图”和团结精神继续前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疫情以来中国的表现显示,中国经济可以克服当前的困难。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杜国清认为,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中国短期经济走势产生了巨大影响,曾经一度位于新冠疫情的震中,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40多年来首次负增长。毫无疑问,李克强总理的回应以及两会的稳增长措施都进一步提振了发展的信心,信心的力量源于团结,而真正的战略正是这种可以直面恐惧与不安的力量。

杜国清分享了疫情期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和CTR联合进行的年度广告主调查,通过对300余家有代表性的中国广告主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问,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对自身公司经营情况的信心方面和2019年一致,依然是下降趋势;然而广告主对国内整体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则平稳略升。“这也恰恰说明,随着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全面打响抗疫之战并有效遏制住疫情,大部分的经济活动日益复苏,稳增长政策也陆续出台等等,使得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得以平稳回升。”

谢景芬对此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目标有坚实基础和科学依据,我国已建成完善的工业生产价值链体系,虽然在新冠疫情环境下暂时停摆,但重启这一机制没有大问题。精準扶贫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已实施多年,去年,我在贵州大数据中心就看到扶贫数据落实到人和户。农村城镇化和鼓励农村劳动力入城务工策略;国家派出了大批大学生村官深入贫困乡村,农业机械化代耕;科技扶贫;农业小额贷款;国家资助贫困地区易地搬迁;企业扶贫车间;互联网推销贫困地区农产品等一系列脱贫解决方案十分接地气。授之以渔的效果明显,事实上有许多贫困村县宣告脱贫,战略与执行一体化的中国脱贫目标战略必将成为人类社会伟大成就!”

对于具体的经济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其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受到了外媒的强烈关注。

路透社引述专家的话称,中国今年不设GDP增速目标,是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的重要决定,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美国《纽约时报》表示,未设定2020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表明,尽管应对疫情造成经济损失,但中国政府表现出不被危机吓倒的决心。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称经济话题是2020年中国两会关注的重点,并评价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降低央行贷款实际利率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既有针对性又相对谨慎,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希腊《新闻报》发文称,中国两会的召开恰逢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之时,中国政府宣布的各项措施都极具针对性。

除不设GDP指标外,两会还重点关注了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经营和百姓就业问题,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错失、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两会对民生的关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政府工作报告》补充修改89处,三分之二涉及民生就业。为响应号召,各省市已陆续开展“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的工作,有关部门调动现有资源,推动城市开展夜市经济,为就业和经济复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谢景芬在采访中说道,“新冠疫情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制造的贸易纷争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极大负面压力,但凭改革开放建立的经济运营思想、坚实经济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脱贫创造的新市场,国家接地气的补贴,促进就业政策,尤其最近‘地摊经济思路,可见国家提振经济的思想得以完全解放。我们一直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传统,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提振经济大有希望。经济是更长远,更具战略意义的抗疫和社会治理举措。”

杜国清认为,“尽管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在2020年将实现正增长。在世界疫情的版图中,中国也是全球第一个解封的经济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将带给世界信心。在当前形势下,更有理由保有这样的信心。两会中,更多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常态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冲外需放缓对出口和就业的潜在冲击。稳增长措施托底、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将持续沿着复苏通道前进。总之,无论是脱贫攻坚、促进就业,还是发展经济和战胜抗疫,都将渐进、陆续地达成目标。这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复苏可持续性质疑的最好应答,也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最好时机。虽然艰难,但只要万众一心,未来可期。”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主权不容侵犯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包括婚姻、住房、隐私、继承等内容,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标志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

古巴拉美通讯社报道认为,该法典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认为,民法典被视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非洲中国媒体中心执行主任伊肯纳·埃梅武说,民法典涵盖婚姻、住房、隐私、合同等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将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埃及开罗大学法学教授舒基·赛义德表示,中国民法典体现出关于道德观、价值观、权利与自由等多方面的思考,涵盖了现代社会所需的规范,比如对人体基因和人体胚胎科研活动、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均作出规范,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学习的典范。

在谢景芬看来,健全法治是建立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民法典》是市场经济基本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活跃,为营商环境治理提供了实践平台,《民法典》各组成部分已经有多年实践检验,足以证明能够有效管治市场秩序。同时,《民法典》是调整和规范公众生活,以及企业、NGO和政府组织的行为准则,是国家保障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法。正如全国人王晨副委员长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有了法律的保障,相信国家治理定能高效发展,国家得以实现从国際形象到国际信誉质的飞跃。

《民法典》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法治力量,更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两会也高度关注香港问题。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香港回归以来,中国坚定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近年来,反中乱港势力公然鼓吹“港独”主张,通过暴力等各类违法活动严重危害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非常必要。《决定》的通过,突出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有力打击那些“港独”、境外势力公然干预香港事务的行为,更向世界传达明确信号,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因而受到国际社会、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肯定和支持。

委内瑞拉发表政府公报说,委坚决支持并欢迎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巴拉诺夫说,中国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符合中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这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和说三道四。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指出,毋庸置疑,根据中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中国全国人大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推动涉港国家安全立法。这一坚决措施得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主席孙伟说,全国人大推动涉港国安立法,就是要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紧迫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我们绝不容许反华势力将香港变成分裂中国的基地。

谢景芬对《决定》的通过表示非常兴奋。他认为,去年以来在美英反华势力的策动和支持下,香港暴徒打、砸、抢、烧无恶不作,严重破坏“一国两制”,危害国家主权。香港大多媒体沦为动乱喉舌,法治名存实亡,经济大受打击,人们无法正常生活。揪心啊!昔日美丽的东方之珠变成了暴乱之城,人们急切期待香港地区的治乱良方。《决定》通过后马上受到绝大多数港人的拥护,短时间内两百多万港人签名支持,各大商家、多所大学校董、校长声明支持,国际学者纷纷点赞等等,充分说明由国家立法维护国家安全已经迫在眉睫,是民心所向。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国际共识,《决定》推动立法保障全面、完整贯彻“一国两制”,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战略,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法典》和《决定》的通过,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定维护,在国际社会上也具有一定意义。

两会宣传多样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积极奋进的国家形象

今年两会不仅在内容和政策上与时俱进,报道形式也有所创新,为防控疫情,网络视频的报道渠道大大增加。人民日报推出全新5G+AI模式——“智能云剪辑师”,记者使用5G+AR采访眼镜,可以了解人物信息,同时以第一视角进行现场直播,眼镜能自动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等工作,甚至能在拍摄时与后方编辑实现屏幕共享,实时互动,实现对新闻采编发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不仅官方媒体,政府网站也在尝试年轻化的传播方式。中国政府网发布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N种读法,通过多种图文形式解读报告,同时也推出了两会相关的漫画,以更接地气、更年轻的方式传达两会政策。

因为疫情的影响,普通百姓更加关注2020全国两会内容,两会相关政策需要落实,更需要快速、准确地传播,才能起到在疫情期间快速提振士气的作用,让国内外看到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执政能力和决策能力,彰显大国风范。

在谭昆智看来,2020全国两会主要内容有五大点:(1)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谋发展可能是核心议题之一;(2)“六稳”、“六保”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目标;(3)短期、长期政策组合释放内需潜力;(4)改革举措促创新与升级;(5)“十四五”规划的方向。其中,他最关心的是“六稳”、“六保”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目标。

他进一步分析道,公共关系理论的受众选择“3S”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与选择性记忆”角度来分析,这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双向传播的积极作用。要让民众知道:“六稳”、“六保”的任务要完成,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强化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公共关系定义: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沟通手段,建立完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和谐,为组织优化社会环境,树立良好形象。公共关系是基于事实的双向传播,奉行的是行动哲学而非传播哲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主题打头的八个大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六稳”、“六保”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的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的确,面对疫情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中国仍然有能力有信心战胜疫情、保民生、促发展,对内利好的民生政策加强了人民的信心,彰显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外坚定加强国际防疫合作,继续释放积极友好的合作信号。正如央视2020全国两会报道《风雨无阻向前进》宣传片中所说:“2020全国两会,肩负重托,履行职责,凝聚磅礴力量,共襄复兴伟业。”在全球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两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积极奋进的国家形象,提振了世界经济恢复的信心,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更进一步树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猜你喜欢

抗疫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中医抗疫功不可没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龙都大地上的人大抗疫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