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梦恕:“冷热交织”的人生

2020-07-18科技眼

学苑创造·C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海底隧道隧道高铁

科技眼

整洁的办公桌上有他编著的《探秘铁路》,办公桌后一首“北國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题词豪迈地占据了半堵白壁。左前方的书柜里摆放着他微笑盈盈的照片,只是黑色的办公椅上已空空荡荡。这里曾经坐着的,是一位受人景仰的“高铁院士”,他就是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

选择“冷”学问

王梦恕出身于铁路世家。少年时代的他,经常跟随父母在铁路线上来回奔波。中学时王梦恕入读陕西省宝鸡市蔡家坡铁路中学,在班主任的鼓励下,立志成为像詹天佑一样的“搞铁路的科学家”。

1957年,王梦恕进入唐山铁道学院的桥隧系学习桥梁专业。大三时,正在建设的铁路成昆线建遇到了隧道施工大塌方,造成8名工人死亡,1名学生腿被砸断。看到事故现场,王梦恕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施工设备和技术太落后,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又太少。当时很多人看到隧道这么复杂危险,都不愿意选择隧道专业,王梦恕却在大四分专业时主动申请将专业改为隧道工程建设,并担任隧道班班长。

从一个热门专业转向做冷门学问,“令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是我有个梦想,那就是让隧道施工不死一个人,而且(这个梦想)要马上实现。”王梦恕认为,年轻人选择专业不应该只出于爱好,更要看国家的需要。这种执拗让本来可以留校任教、过舒服日子的王梦恕,一生脚步不停、踏遍祖国大江南北。

承接“冷”工程

1965年,27岁的王梦恕主动请缨,成为北京修建第一条地铁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此期间,他发现施工设计图中未考虑贯通误差,及时纠正后,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运营障碍。

1980年底,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奉命从洛阳南下广东,承担衡广复线坪石至乐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桥的施工任务。其中,全线控制工程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公里,是当时全国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在国内史无前例。作为隧道局科研所结构研究室主任,王梦恕为此投入了无数的心血。

1987年5月6日,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它彻底改变了我国近百年来铁路隧道的修建方法,被视为中国铁道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最重要的是,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自力更生打造世界一流隧道。

在隧道等地下工程技术方面,王梦恕开创了很多个“第一”。他改变了中国近百年来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他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王梦恕主持研究开发的“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在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3年,王梦恕荣获首届“詹天佑成就奖”。1998年,他获得“詹天佑大奖”。军都山隧道工程、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磨沟岭隧道工程、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工程、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青岛海底隧道工程……一个个业界人士耳熟能详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王梦恕的身影。

不怕当“热”点

学“冷”学问,做“冷”工程,但王梦恕更广为人知的一点是他的“热”。他屡次直言铁路体制的某些弊端,对热点问题公开亮出观点,虽屡遭争议,却依旧敢言,一直是个“热”点人物。

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王梦恕认为这就是一个调度管理事故,与技术本身没有关系,对某些人生硬地把事故原因归结为技术问题进行了抨击。然而此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几年后再次说起这件事,王梦恕依旧很生气,让他动怒的是对高铁技术的不客观评价。“做人要学武则天,死后留块无字碑,任人评价。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王梦恕力挺中国高铁建设,他有一句名言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希望有一天,其他国家的人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一提到高铁,就会想到中国。”

如今,王梦恕的这句话,已经成为现实!但是,这位中国铁路的功臣却走了。就在逝世前夕,他最牵挂的仍然是琼州海峡跨海隧道、渤海湾海底隧道、台湾海峡隧道的建设,生前,他一直在为它们奔走多年……

猜你喜欢

海底隧道隧道高铁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进击,时空隧道!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