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熔断供应链 企业如何绝地求生
2020-07-18鸿雁
鸿雁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供应链熔断问题已经从原来的以中国为辐射点,变成全球具有多个辐射点,在全球范围内交叉进行,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和严峻。在此情况下,企业该如何绝地求生?
供应链大规模中断
供应链弹性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Resilinc发布的数据显示,这场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多点辐射蔓延,大有席卷全球之势,疫情所到之处,经济陷入休克、供应链中断。
从产业划分来看,消费品领域已经全面可以观察到成品库存缓冲区减少、下单到交货之间的期间推迟、订单交货延迟、供应商按配给供货、生产线停摆、为客户配给产量、收入损失等种种现象。在高科技与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工业、重型机械、半导体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上述现象也已大面积出现。
“如果疫情造成的停工持续到3月底,所有这些产业都可能经历前述的这些供应链失调状态。”Resilinc首席执行官本迪亚·瓦基尔( BindiyaVakil)表示。由于供应链的性质不同,高科技和生命科学等更专业的领域面临更大的风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对亚洲的依赖。全球制造业产出的50%以上来自亚洲,2019年亚洲制造业GDP超过7.1万亿美元,其中的三大支柱分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中国4.1万亿美元,占亚洲的58.3%;日本1万亿美元,占亚洲的14.7%;韩国5000亿美元,占亚洲的6.3%。
在3月初,中国有36000种以上的零部件、9000家以上的工厂、1500个以上独特的一级/次级供应商受到疫情影响。而韩国、日本和意大利,则分别有数以干计的零部件、工厂和独特的一级/次级供应商受到影响。
整体而言,截至3月2日,中国大陆有10.8%的供应商面临中断,韩国有11.2%,日本估计可能有5%-10%,而中国台湾地区则可能有6%-9%。
Resilinc数据显示,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要远远超出中国的范围,并且已在亚洲和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
另外,零点有数发布的一份针对上千家中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冲击”监测显示,物流问题已成为冲击全球供应链的主要因素。
这份调查报告样本来自中国31个省(区、市)的1003家企业,调查报告对疫情期间企业遭遇的全球供应链难题进行了监测分析。
报告称,疫情在海外蔓延扩散势必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中国企业面对的全球供应链影响也越发明显。
报告显示,全球供应链问题对三类企业的冲击较大,分别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进口依赖型制造企业和进出口均有涉及的复合型企业。
在全球供应链典型行业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中,比较集中的是人员复工难导致产量下降和订单延迟、原材料供应不足及价格上涨、运输困难与物流限制成本上升等。
冲击全球供应链程度最大的因素是物流因素:物流企業不能全面复工复产导致进出口企业运营难度和成本上升问题最突出,国际海运航班物流成本提高也是主要难题。
监测数据显示,企业总体较为缺乏对全球供应链问题的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五成企业目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拿不出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三成企业有自救意识,但自救策略解决问题的成效有限;一成企业通过自身采取的应对措施有效缓解了压力;而其余一成企业则通过与专业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或供应链技术研发团队合作有效缓解了疫情的负面影响。
企业须应“市”而变
“企业应重视疫情过后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并积极加以应对。”知名快消品零售专家鲍跃忠说。受疫情影响,特别是疫情造成的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疫情过后市场会发生以下三方面变化:
一是消费会发生一定变化。疫情会造成一部分消费群体消费能力阶段性下降;消费理念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特别是在健康消费,会有阶段性的紧缩开支,转换家庭消费场景等方面会发生变化;消费方式也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一个多月线上、社群购买方式的强制性教育,一些人的购买方式在疫情过后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二是市场结构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受疫情影响,餐饮渠道会出现较大下滑,线下渠道占比可能会有一定减少,渠道结构会更加多元化;品类结构也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消费升级的势头会得到一定抑制,民生类商品的市场会得到提升,社交、聚集类消费场景的恢复还需要一定时间,会减少相应的品类需求。
三是市场主体也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受疫情影响,会造成现金流的困难,也会有企业受到市场变化影响而转行。疫情过后,会出现些行业洗牌的情况。
鲍跃忠建议,企业要结合行业实际,认真研究好疫情过后,包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消费变化、市场变化、行业变化,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及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哈佛商业评论》刊发专文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脆弱的供应链。该文指出,在2011年3月日本福岛地震和海啸之后,许多跨国公司都发现了供应链中隐藏的弱点,这些弱点导致收入甚至市值上的损失。但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大多数公司可以快速评估福岛事件对其直接供应商的影响,但它们对灾区二级和三级供应商的影响却缺乏认识。《哈佛商业评论》建议,当下许多企业必须在九年后重新学习福岛的教训。随着世界各地区的许多公司慌乱地确定哪些“隐形”下级供应商(也就是与它们没有直接交易的供应商)位于疫情地区,更凸显了过度集中和不透明的供应链所带来的问题。这些即将到来的补救运作势必会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组。
郑州大学教授刘春雄表示,大多数企业今年营销的布局和节奏已经被疫情打乱了,但是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向社区、社群、直播、到家服务等新的营销手段转换,并加快了立体链接增长模式在各行业中的推行速度。
“可能我们原来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现在仅需一个月时间就达到了,所以这是在营销上的一个很大机遇。”刘春雄说。企业这时就要重新布局,并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复工后如何快速应急,以挽回疫情所造成的损失。二是疫情期间的应急措施结束以后,我们会发现社区合伙人、直播、到家的模式已经成为营销的新常态。企业该如何布局以适应这种营销新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熔断了企业的供应链,但只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布局的调整,那么“危”一定会转化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