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准备趴下
2020-07-18陈海贤
陈海贤
我父亲是渔船上的机械师,家里的电灯啊、马桶啊、电扇之类的东西坏了,都是我爸拆开来修的。他经常说:“这世界上没有修不好的东西。什么东西坏了,只要你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找来原材料,就能修好。”
我曾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那时候,我正读书,试卷总是会有答案的。后来,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开始和各种各样的人聊人生。每个走进咨询室的人都带着困扰他们的问题。有些人经历了一些重大的人生变故,比如美好的生活因为宝宝忽然重病被打破了,因公司倒闭失业了,结婚多年的爱人出轨了……有些人则遇到了一些琐碎的生活烦恼,比如学习成绩不够好,怎么努力也上不去;错过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或者专业;见到陌生人总是容易紧张……
“怎么办呢?”他们向我诉说他们的生活,然后茫然又急切地望着我,像指着一台坏了的机器,等着我指出问题的症结,再把它修好。
于是我努力分析问题:“这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模式。”“你没有发展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你童年的经历损害了你的自尊。”“这是缺爱。”
“嗯,嗯。”他们频繁地点头,让我觉得自己说得很有道理。然后,他们就不来了。
有一段时间,我对此很困惑,后来才慢慢明白,修理机器、解数学题和解决生活问题并不相同。修理机器或者解数学题时,你是超脱在问题之外的,但是面对生活问题时,你是纠缠在问题之中的。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受这个问题的限制,是这个问题的结果。更何况,很多时候,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但它们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你。
那能怎么办呢?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也会向来访者承认:“我可能做不了很多。我所能做的只是陪伴你度过生活中这一段艰难的时期,等着生活慢慢出现新的转机,等着你身上转变的种子慢慢发芽。”
“好吧。”他们叹了口气。可是,下次他们反倒來了。
我发现,很多人所遇到的困难与其说是生活问题,不如说是生活的不如意。
问题总让人誤会,以为只要找到症结,换个零件,或者找到答案,就能恢复如初。可生活中的有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既无法修复,也没有答案。不如意则是说,我们总是期待生活往好的方向发展,而它拐到了别的方向,我们想要强扭着它,把它摁回正轨,极其困难。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随生活顺流而下,在变化中努力适应它。
这么说来,真正的生活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怎么面对和处理生活的不如意。可大部分人并不甘心,他们会用修理机器或者解难题的思路来跟问题死磕,即使收效甚微,也会自然地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方法不对。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很难,可悖论是,一旦承认在某些事上无能为力,你所能做的反而多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咨询访谈。有个年轻的产品经理,刚毕业不久,在北京辛苦打拼,可最困扰他的不是他自己的生活,而是父母的关系。他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所以他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听父母各自诉苦,他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让他们的关系好起来。他觉得自己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轻装上阵,去忙自己的事业。
也许他遇到的就是生活的不如意。于是,咨询老师说:“不如我们来聊聊,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20岁的你想过怎样的生活吧!”
不如聊聊别的,这听起来像是逃避,可是问题的空间这样慢慢地打开了,问题以外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来访者的视野。来访者发现,即使他不去处理这件事,仍有很多有价值的事情可做。这就是生活的好处,除了直接面对问题,别处的进步又会兜兜转转回过来推动我们的生活继续向前。
(摘自《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