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
2020-07-18龙云安陈卉赵舒睿
龙云安,陈卉,赵舒睿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39)
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自贸协同”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与区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白酒产业必须借助自贸区的战略优势实现转型升级。当前,白酒产业从传统作坊式生产,到工厂规模化生产,再到专业化和集团化生产,通过生产性集聚,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区,随着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研究自贸区引领白酒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意义重大。自贸区作为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有着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优惠的税收,便利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等特定优势,吸引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这为白酒产业向国际高端化发展带来机遇。因此,要通过自贸区的带动引领效应,探索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自贸区与白酒产业生产区协同发展格局,推进白酒产业国际化进程,总结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在全国范围内可推广复制的区域协同发展新经验。
1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白酒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
首先,从“产业协同”发展视角研究。李孔岳(2001)[1]通过介绍沱牌白酒生态工业,提出将酒业和农业、食品加工业进行协同发展,各产业间通过废物及副产品的交换组成高效的工业生态系统;李亦然(2015)[2]通过对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的分析,提出泸州市长江经济带与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刘军丽等(2017)[3]认为川酒和川菜两大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是促进四川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吴中超等(2018)[4]基于战略群组理论,对四川白酒企业进行战略群组划分,并分析其竞争优势,提出应与地区农产品企业建立战略同盟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严政(2019)[5]以川酒为例提出白酒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及特点。
其次,从“专业集群化”发展的视角研究。刘世松等(2015)[6]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甘肃省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与竞争,认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够促进酒产业升级以及得到长远的产业发展战略;余琨岳等(2016)[7]从环境、动力、主体、机制、成果等方面分析川酒产业集聚区现状及特征,提出集聚效应能促进白酒产业发展;赵丽等(2017)[8]通过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对贵州省白酒产业集聚进行分析,提出促进白酒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张敏等(2018)[9]借鉴产业集群的嵌入性思想对川酒企业的集群锁定效应进行了研究,指出核心企业应当合理利用其规模优势,促进相邻酒企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川酒地理标志品牌,发挥出更大的品牌效应。
再次,从“制造业+服务业”视角研究。解巍(2015)[10]运用Logistic模型对五粮液产区开发旅游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将白酒产业与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促进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刘蕾等(2019)[11]通过价值共创的类型和特征分析,研究白酒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机理;李进军等(2019)[12]通过深入分析企业边界的扩展和游移,研究旅游与白酒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程铁辕等(2019)[13]提出川酒与川菜可协同发展,扩大四川白酒产业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酒产业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已有研究更侧重白酒产业相互协同进行理论探讨,很少涉及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针对性模式的分析,为此,研究从内在联系出发,探讨白酒产业生产与自贸区分工与协同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2 白酒产业生产特征与产业布局分析
白酒产业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气候、地理、水源有着特殊要求,与普通产业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白酒产业生产特征与产业布局分析,考量其产业的特殊性。
2.1 白酒产业生产特征
白酒产业主要包括经蒸煮、糖化、发酵、陈酿等工序制成蒸馏酒的核心生产企业,和提供生产原料、包装、运输、销售、推广等服务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包含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渠道、消费者的产业链。其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区域性强、季节性明显等特征。
(1)生产周期长。白酒生产位于白酒产业链的上游,从原材料到市场销售,需要经历制曲、酿造、贮藏、勾调等多种工序,其中贮藏年份越高白酒品质越好,按照目前的工艺,一般品种白酒从开始加工至成品上市至少需要1年,中高端白酒需要贮藏时间则更长。由于其生产工序的特殊性,白酒产业普遍呈现出生产周期长的特点。
(2)区域性强。一方面,白酒酿造依赖地理位置、水质气候,对自然生态要求较高,主要原因在于白酒酿造需要在酒窖中进行,随着酿造时间增加,酿造所需的微生物不断繁衍,会提升白酒产出质量,而只有在合适的地区微生物才能长期持续地繁衍,因此白酒酿造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另一方面,从消费者偏好来说,我国白酒产业历史源远流长,白酒品牌众多,消费者选择时也具有地区性。另外,白酒的销售策略中也常常将原产地用作名优白酒的营销重点,例如贵州茅台、宜宾五粮液等,更容易打出知名度和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3)生产的季节性。白酒产业可分为生产和销售两大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白酒酿造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夏季气温较高,窖池内温度升高导致微生物数量、种类改变,会影响白酒酿造的品质,因此一般白酒基酒的生产旺季在每年的9月到次年5月,该阶段温度较低,杂菌干扰弱,酵母繁殖和代谢强,更能保证酿造品质。通常情况下,季节性的特点主要出现在制曲、酿造、贮藏过程,勾调、包装等最终生产环节并不受季节的制约。
2.2 白酒产业布局分析
2.2.1 全国白酒产业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白酒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大成就,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间白酒产业销售收入增加近三倍,产量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2013年和2017年为白酒产业的两个重要转折点。10年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见图1。
图1 2010-2018年白酒产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以前,白酒销售,尤其是高端白酒产品的销售非常依赖政商群体消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大力提倡“反腐”,公款消费受到限制,白酒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急速下降,2014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仅为4.8%。白酒产业面临第一波转型升级的需要。2015年起,白酒产业尝试从政商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型,行业有回暖迹象。2017年白酒产业销售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增长率为-7.7%,一方面,由于“禁酒令”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放缓的影响;另一方面,部分白酒领军企业采取“限量”和“提价”的销售策略,势必会影响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及增长率走势来看,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打破白酒市场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的弊端;解决企业融资、技术升级、产品调整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普遍化、高端化、国际化,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白酒产业发展的重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是白酒重要生产区,又可按分布格局细分为四大板块:以四川泸州、宜宾为代表的“川酒板块”,以贵州仁怀茅台镇为代表的“黔酒板块”,以江苏“三沟一河”以及安徽古井贡、文王贡、曲子窖、皖酒集团为代表的“淮河名酒带”,以及山西“杏花村”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板块”。其中,川酒版块2018年产量达358.3万千升,占全国总产量的41.13%,处于绝对领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华东地区的白酒产量及需求量也在逐步攀升,2018年江苏省白酒产量达6.92亿升,位居第二名。全国主要白酒产区分布见图2。
图2 全国白酒产区主要分布情况
2.2.2 长江中上游白酒产业布局
长江中上游白酒产区主要分为赤水河产区、长江宜泸产区、成都平原产区、巴山产区,其中,除赤水河产区外,其余产区均位于川酒板块。川酒板块紧靠长江流域,孕育出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等实力强劲的白酒企业,在白酒市场中占据很大份额。同时,贵州仁怀的赤水河产区虽然产量不及其他产区多,但仍孕育出国酒茅台和董酒、怀酒等名优白酒,就市场份额而言仍居前列。图3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白酒产业布局。
图3 长江中上游地区白酒产业布局
2.2.3 白酒产业集聚发挥区域效应
从当前白酒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由于白酒生产的区域性特点,生产性产业集聚能发挥区域效应。首先,产业集聚使位于生产环节的企业在劳动力、资本、技术方面紧密合作,实现生产要素共享。其次,在特定区域集聚有利于地区龙头企业的形成,例如赤水河产区的贵州茅台、川酒板块的泸州老窖、五粮液等企业,区域内其他白酒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分工合作推动整个白酒生产性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另外,生产性产业集聚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促进不同地区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能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程度。
3 自贸区制度优势和白酒产业非生产性产业集聚分析
3.1 自贸区制度优势带动引领白酒产业国际化发展
自贸区作为党中央为推进深化改革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拥有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带动引领产业集聚,通过集聚效应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引领白酒产业国际化发展。
首先,自贸区拥有一系列贸易便利措施,能够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物流成本。第一,自贸区内流通货物通过集中申报政策,降低了企业货物通关成本;第二,自贸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陆-空国际运输枢纽为白酒国际运输提供交通便利。
其次,自贸区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目前我国白酒生产企业约2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仅1 500余家,大部分企业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自贸区金融体制改革营造了宽松的融资环境,降低国内外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标准,为企业融资和扩大经营提供了动力,同时也推动白酒产业国际化进程。
另外,自贸区政府管理创新也能带动白酒产业国际化发展。自贸区政府实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单一窗口”“负面清单”等一系列管理模式,营造以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环境,降低政府干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增强贸易自由化。自贸区自由、开放的管理模式也降低了企业投融资难度,为白酒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推动力。
3.2 自贸区白酒产业非生产性产业集聚分析
自贸区制度优势能带动引领白酒产业发展,在生产性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建设配套的非生产性产业集聚区,大力培育白酒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服务业,与自贸区分工协同,将促进白酒产业国际化、高端化。
3.2.1 白酒研发集聚
自贸区内信息流动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的便利化、快速化,为开展白酒研发创新与试验提供便捷的渠道。各研发单位共享知识和信息,借助自贸区内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工程等高新产业,推进酿造技术升级。白酒研发集聚能提升上游企业协同发展能力,依托自贸区形成白酒研发集聚能提高白酒产能。3.2.2 白酒国际营销中心
当前白酒海外市场拓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几家龙头企业打入国际市场,自贸区联通国内国外,拥有便利的交通网络和清算中心,在自贸区内打造白酒国际营销中心有助于拓展白酒的海外市场业务。营销中心集聚龙头企业和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品,以产品推广为目的,品牌资本化为核心,形成品牌效应,多角度多层次为企业、产品提供宣传,扩大产品销售、吸引外商投资、推动白酒产业整体发展。
3.2.3 白酒文化集中展示与品牌国际化塑造
中国是世界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白酒已经成为一种中国名片,借助自贸区政策优势推动白酒文化集中展示和品牌国际化塑造,实现白酒产业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共同提升。首先,打造白酒文化集中展示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自贸区有大量国外企业和国外投资商入驻,白酒文化集中展示平台让国际市场了解中国酒文化,起到文化符号的作用,扩大白酒在国外市场的受众度。其次塑造品牌国际化,突破地区市场壁垒。白酒作为烈酒要想得到国外市场认可,展示独特的中华酒文化的同时还要与当地文化有机融合,打破地区市场屏障。以自贸区为试点,根据不同国家对中国酒文化认同度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认同度高的国家为撬板,撬动整个国际市场。
图4 白酒产业链及分工
4 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4.1 共建协同科研基地模式
自贸区内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可通过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共建科研基地实现协同发展。生产区与自贸区分别以一定比例提供资金、人员、研究设备共建科研基地,将知识快速融进实际生产,不仅可以提升生产区产能及产品质量,还能解决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问题。具体模式见图5。白酒产业区、自贸区、科研基地三方合作更有利于吸引资金、技术、知识,从而实现协同发展。以川南自贸区和自贸协同区与长江上游白酒三角为例,共建科研基地将高校、科研机构和白酒企业联系起来,利用自贸区的人才优势,通过自贸区政府扶持,在酿造技术、白酒营销文化以及产品多样化方面都能取得丰硕成果并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变现,使川南自贸区与长江上游白酒三角产区协同发展。
图5 协同科研基地模式
4.2 自贸区与白酒生产区联合监管模式
为提升白酒出口效率,可创新白酒产业区与自贸区联合监管模式。生产区与自贸区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白酒产业生产区的企业在生产区内进行过相关行政审批手续的,可避免在自贸区出口环节二次审批,提高放行速度,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实行差别化管理,对不同规模的生产企业进行评级,按照产品质量采取差别化监管模式。自贸区推行“事中监管、事后追责”,根据质量安全动态进行工作调整并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反馈至生产区。自贸区与白酒生产区联合监管模式能够简化产业成本,避免二次审批,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白酒产业作为川南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川南自贸区与长江上游白酒三角产区的联合监管模式能推动白酒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3 自贸区与白酒生产区梯度协同模式
自贸区拥有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白酒生产区可建立梯度协同的发展模式。自贸区的生物工程产业、化学工程产业以及高端营销产业与生产区产业相互合作形成产业链,将自贸试验区与白酒生产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模式,推动要素在区域间良性流动,实现协同发展。区域联动打造完整产业链,以生产区企业为主导,自贸区相关企业配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白酒产业集聚。川南自贸区与长江上游白酒三角产区形成原酒酒窖集群,以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加快打造“中国白酒原产地”品牌。
5 对策建议
5.1 实施自贸区带动白酒产业品牌国际化战略
实施自贸区引领的白酒产业品牌国际化战略,有利于实现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国际化战略的要点是以自贸区运输环境、外商资源与优惠政策为跳板,坚持生产区品牌建立与产品分类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布局差异化产品,完善品类要求,提升白酒的文化附加值,打造适合不同国家的系列化产品,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自贸区带动白酒产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生产区品牌价值,也能反向促进自贸区贸易增长,实现协同发展。
5.2 健全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机制
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的实现需要健全的协同机制作为驱动力,通过协同互动机制、垂直分工机制、复制联动机制,能确保协同的顺畅进行。
首先,协同互动机制包括政务平台协同互动和信息协同互动。生产区与自贸区政务平台的互动,能实现跨区域政务信息共享,使政府管理及地区事务运行高效化。通过建立协同互动平台精简白酒企业审批流程,提升出口效率,有助于生产区高效运行。信息协同互动包括信息收集、检索、过滤以及聚合的协同互动,保证信息高效、及时流动,实现自贸区与生产区高效协同。
其次,采取垂直分工机制。垂直分工机制是由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内的产业差异和联系得到的。自贸区与产业区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区位于产业链中游承接上下游企业,对产业链发展方向进行引导,控制白酒研发方向以及营销推广策略,使区域协同联动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产业集聚。
另外,生产区作为特定的产业集聚区,有一定的管理特色,采取复制联动机制能发挥自贸区与白酒产业生产区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的优势。通过挖掘双方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共性,将某一区域的特色政策或者管理模式推广,实现复制共享,同时也能够厘清联动协同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和两者需要调和的矛盾,更有利于生产区的发展。
5.3 构建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宏观政策体系
构建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宏观政策体系有利于避免政策错位导致的产业运行阻力,提高区域协同效率。首先,宏观政策体系的建设要注重两个区域政策的整体协调,要注重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的统筹兼顾,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有机统一,以协同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首先围绕白酒产业布局,加大金融政策优惠力度,培育新动能;其次推进自贸区优秀人力资源进入生产区,提升生产区人才整体水平;另外,创新协同监管政策,减少监管流程的同时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6 结语
白酒产业是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四川、贵州、山西、安徽等多个省市的支柱性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白酒产业转型升级不得不提上日程。分析当前白酒产业的生产特征及产业布局,分析白酒生产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利用自贸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带动引领发展的制度优势,探索非生产性产业集聚和白酒产业生产区与自贸区协同模式,最后提出促进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内自贸区与白酒产业生产区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我国白酒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