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形象在电影中的传播及对电影的影响
——基于回归模型和主题模型的研究

2020-07-18刘鸣筝王君仪

电影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东北

刘鸣筝 王君仪

(吉林大学 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愈加重视地方形象的塑造,地域形象也成为能够影响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地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大众媒介在其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地域外的受众往往无法深入了解某个特定地域内部的文化和特色,因此,外界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绝大部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传播媒介,例如通过文学作品、社交平台以及电影作品。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分析院线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对电影的影响,探析当代媒介传播中东北地域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塑造。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影视创作和地域形象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电影作为大众传播中一种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特定地域的外在符号、风俗、独特气质和性格进行艺术化的传达,可以达到传播地域形象的效果。同时,地域文化和形象也会影响电影的传播效果。

现在的平民文化中,“东北”成为黑吉辽三省的代名词,作为一个特有语汇被加以凸显,并被公众人为地赋予了更多新内涵和代指含义。东北的地域想象一直是各种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学术领域中的热度也一直高居不下。对东北题材影视剧作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有学者研究东北题材影视剧的音乐,有学者研究电影和东北文化、东北特质的关系,还有学者研究东北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站在另一种视角了解东北形象——利用量化研究方法,从宏观的视野下研究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产生的影响,透过电影作品分析当代东北的地域形象,以此探析媒介传播中东北地域形象的传播与塑造。

长期以来,在外界大众的心目中,东北是以幽默的文艺作品、独特的东北方言和冬季的冰雪景观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大众传播作品成为我们认知外界的主要平台,在由媒介构建出的拟态环境中,新时代背景下的东北形象被不断地改写、重塑。结合文献资料和对东北地域形象的基本了解,本文提出以下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1:电影中融入东北元素会对电影的票房产生影响。

假设2:电影中融入东北元素会对电影的口碑产生影响。

假设3:东北元素会成为受众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电影票房评价与东北形象的相关性研究

(一)数据描述

本文从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作品的票房和评价情况,进一步探究电影作品与东北形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电影中的东北元素定义为三方面,即影片中出现东北方言、影片中引入明显的东北文化元素(例如东北妇女形象、东北农村形象)、影片中含有东北地域背景(例如故事发生地、时代背景)。其中,我们将同时拥有两方面以上东北元素的电影定义为含有“强东北元素”。

例如,小沈阳导演并出演的电影《猛虫过江》是由小沈阳、潘斌龙、宋芸桦主演,该片讲述东北农村青年沈福意外得知有一笔巨额遗产需要自己继承,便从东北来到台北大闹台湾地区黑帮社团的喜剧故事。电影中部分镜头取景于东北农村,融入了大量诸如雪景、东北农村建筑、貂皮大衣等带有东北符号的元素,且影片中大部分对白采用东北话。该影片同时包含了三种东北元素,即将其定义为“强东北元素”。而《我的战争》《白日焰火》等影片的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在东北,除此之外不包含其他东北元素,则未包含“强东北元素”。

由此,对2014年至2019年6年间中国院线上映且票房超过10万的电影进行筛选,获得总体样本电影862部,其中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共计47部,包含强东北元素的电影26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5月31日。

(二)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的总体分析

为了解电影的类型和题材,对筛选出的47部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作品进行电影类型的分类,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类型统计

由统计结果可见,在47部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中喜剧片超过半数,占比高达55.3%。其他频率较高的类型依次为动作片、动画片、剧情片、爱情片等,没有科幻片、奇幻片、文艺片等类型。

由此可见,在东北题材的电影剧中最多的是喜剧,且其制作人或导演多为东北籍贯,并邀请东北演员参演,其中包括小沈阳、大鹏、开心麻花等比较出名的东北电影制作团队,在影片中刻意凸显东北话的元素,以达到银幕上的搞笑效果。

剧情片、悬疑片、战争片等类型的电影大都是以东北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此作为衬托,达到影片中的剧情效果。例如,2014 年刁亦男导演的电影《白日焰火》是一个罪案和悬疑题材的作品,讲述由离奇的城市碎尸案引发的种种风波,故事以哈尔滨作为发生的背景,电影的整体风格偏向压抑沉重,借助东北寒冷的冬季气候,将哈尔滨塑造成了一个衰败、压抑甚至有些可怖的城市。该影片曾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男主角廖凡更是凭借此片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广受好评。另一部电影《雪豹》以中国一座极北的边陲小镇作为故事发生地,讲述一伙穷凶极恶的悍匪为褫夺黄金打劫金车与森林警察展开了一系列的激烈厮杀的惊险故事,将北部小镇里的东北居民塑造成穷凶极恶、民风未开化的悍匪形象,达到电影中的人物个性冲突效果。但在优秀电影的背后,实际上却是对东北形象的一种矮化的传播,观影的受众会将东北城市与犯罪、混乱联系到一起,甚至主观地认为东北就是电影中所传达的样子。

而科幻片和文艺片通常是先进性、文化底蕴、人文性的代名词,东北题材的电影中这一方面的缺少,不免会让外界公众产生落后、缺乏文化的负面联想。

东北元素电影,实际上也是当代东北电影作品对外传播的缩影,娱乐至上、缺乏内涵是东北题材电影中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题材的电影作品,向公众展示的是彪悍、搞笑、乡土、落后的东北地域形象,实际上只是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东北的原有认知,凸显东北形象中片面的一部分,几乎没有起到传播地方文化、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经前面的资料和分析可知,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东北的地域形象颇受争议。因此我们推测电影中出现东北元素也会对电影的票房、评价产生影响,由此对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与电影的票房、评分的关系进行有序回归分析。

(三)电影票房评价与东北形象的回归分析

导演知名度、故事熟悉度、档期等因素也会对电影票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演是电影的执导者和灵魂人物,获奖情况能够反映该影片导演的知名度、口碑等情况,也是会影响电影票房、评价的一项重要因素。例如2019年春节档电影《飞驰人生》由韩寒同时任导演和编剧,除去电影自身的因素,韩寒曾经作为导演执导多部影片并获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青年导演奖,再加之其自身的话题性,被贴上“韩寒”标签的电影会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也会因此容易获得更高的票房。

电影的故事熟悉度指大众对于电影所讲述故事的熟悉程度,一般来说,包含影片续集、其他艺术作品改编。例如《人在囧途》系列影片、由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改编的同名电影《欢乐喜剧人》等,在上映前就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口碑积累的电影,均属于观众熟悉度较高的影片。故事熟悉度高也意味着会有更高的关注度和曝光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片的票房和评价。

另外,在电影行业中,档期是电影营销整体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电影摄制前期就开始筹划。它的出现以及针对不同档期的电影市场营销策略,是一个国家电影市场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电影档期作为影响票房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越来越为电影营销者所重视。因此,本研究对47部包含东北元素的电影上映档期也进行了统计。

为了解东北元素对电影票房的作用,本文把电影中的东北元素作为自变量,把导演知名度、故事熟悉度、档期作为控制变量,把电影票房和豆瓣评分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如下:

模型1:

模型2:

模型1表示电影票房与东北元素的关系,模型2表示电影评分与东北元素的关系。在模型中,东北元素的赋值方式为1~3按东北元素出现的强度递增,即1为无东北元素,2为包含弱东北元素,3为包含强东北元素。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电影中东北元素与电影票房、评分的回归分析结果(N=862)

(续表)

由分析结果可见,电影的票房和评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是否含有东北元素确实对电影的票房、评分存在显著影响。

东北元素与电影票房和评分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东北元素与该电影票房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即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会倾向于能够收获到更高的票房。这也说明了东北题材的电影作品在市场上热度较高,比较受大众的欢迎,其票房趋势走高。同时,电影中的东北元素与电影所收获的评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即包含东北元素的电影相较于其他电影作品而言,普遍能够收获更高的评分。

该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融入东北元素的电影作品拥有较高的市场热度,受到众多观众的追捧,其中大部分也能收获不错的口碑和评分,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票房、口碑双丰收,市场前景值得肯定。

这样的现象与东北元素中全民化、接地气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多年来,东北文化的风潮有目共睹,从赵本山团队在春晚舞台上表演幽默小品,逐渐发展到近年来的春晚被评价为“成了北方幽默的天下”,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下,东北元素都似乎能够成为通用的文化符号,不仅易于被外界理解,又自带着强大的感染力。

三、东北元素电影作品的主题模型分析

(一)东北元素电影影评词汇统计

为了详细了解受众对于含有东北元素电影的感受和评价,本文收集了相关电影在豆瓣网站的文字影评,选取每个电影全部评价中的前220条影评(同时包括好评、中评、差评)作为研究对象,文字量共计42.5万字,去除停用词,获得出现频率在100次以上的词汇和频率表如下:

表3 豆瓣影评的词频表

(续表)

为使得词频和关键词分布情况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借助R语言中wordcloud工具制作可视化的词云图,绘制的词云图如图1所示:

图1 东北元素电影的豆瓣影评词云图统计

在词频表和词云图中不难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几个关键词为“喜剧”“剧情”“不错”“故事”“导演”。这些词汇中包括受众对影片的主要关注点,例如关注电影的剧情、导演,也包括对于影片本身评价的形容性词汇,表达受众对电影的直观感受。

(二)关于东北元素电影影评的LDA主题模型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受众对包含东北元素的电影的主流看法和评价,并尽可能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偏好,本文借用大数据的方法研究豆瓣网站的电影评论,这也与当下文本研究的前沿方法相契合。本文运用LDA模型开展研究。LDA 主题模型是基于浅语义分析和概率浅语义分析提出的一种对文本数据的主题信息进行建模的主题概率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文本主题、结构模型分析等领域,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中对于隐藏主题进行挖掘分析的重要模型之一。

对豆瓣网站的相关电影评论进行主题模型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第二次主题模型分类及关键词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主题中频繁出现了“喜欢”“尴尬”“搞笑”等热点关键词,这表明了公众对于东北元素电影的普遍看法。总体是呈现出比较喜欢的态度,但同时也会出现尴尬的评价,这种评价可能与电影的“剧情”“演技”“剧本”等其他关键因素相关。同时,观众对电影的主要评价为“搞笑”,这也与之前数据统计中喜剧片占大多数的结果相吻合。这也表明,东北元素的电影总体上收获了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

本次研究以第二次主题模型处理的结果为例,详细分析该模型结果。其中,主题1中半数以上是名词,例如“故事”“剧情”“导演”“演技”“演员”,这些词都是关于电影中所包含的元素,这一主题的关键词展现出观众对于这些电影形式上的主要关注点。主要关注点集中于电影中所叙述的故事内容、主要剧情、电影的导演及拍摄演员的知名度(如是否出名、是否获过奖等),以及影片中演员的演技。这一主题也契合了有序回归的研究结果,即电影的故事和导演是否获奖等情况与电影票房和评分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电影的关注度和评价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电影的制作方了解到影响受众评价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的电影制作提供更多思路,找到改进和提升的主要方向。

在主题2出现的关键词中,表达情感类的形容词汇占多数,如“尴尬”“喜欢”“搞笑”“烂片”“开心”,这一主题代表了公众对电影的评价或态度,体现公众对电影深层次内容的关注。由于东北元素电影中喜剧题材占半数以上,其中“搞笑”“开心”等关键词的出现也与这一基本情况十分契合。另一方面,由该主题中提取出的关键词可见,公众对于东北元素电影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一部分观众持认同态度,认为观影能够带来开心的情绪,另一部分则给出了相对负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分化现象在影评中非常常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众的个人差异、不同的审美取向而产生的。结合有序回归的研究结果,其中“尴尬”和“烂片”评价的根源或许与电影中东北元素的不恰当或过度传播有关。在近些年的电影作品中,东北口音、东北服饰等东北元素似乎与“搞笑”“颓废”“落后”的背景挂上了钩,有些电影中导演只是为了单纯追求喜剧等电影效果,才邀请东北演员、加入东北元素或引入东北的背景,例如过于使用夸张的东北口音、刻意放大东北人彪悍的形象、出现完全不符合时代背景的花棉袄等东北服饰,在电影作品中对东北元素存在严重的丑化、夸大、刻意凸显、利用东北地区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进行故意引导等不良现象,这些被刻意凸显的元素在电影中也会一定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反感情绪,甚至影响观众对东北形象的认知,使得东北的地域形象一直停留在粗俗、搞笑、落后的层面,并已经被大众广泛传播和接受。这些电影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只是东北人中的某几种特殊类型,并非东北人的整体写照,更无法展示出完整、真实的东北形象。

主题3中出现的关键词与主题1存在着部分的类似,但表达的方向不同。主题3中出现了“演员”“东北”“剧本”“人物”“中国”“表演”“结尾”“情节”等名词性词汇,这一主题体现出的是电影本身的主要宣传点,也被称为电影“标签式”的卖点。例如很多电影借助演员的粉丝效应、剧本故事的特殊卖点等进行宣传,提升电影的知名度,同时获取票房收益,这在电影行业是一项重要的宣传方式。“结尾”一词也许指的是结局大反转或片尾彩蛋,这种具有悬念的形式也能够起到吸引受众的作用。同时,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也经常打着东北的标签和演员的名气用以宣传,借助东北的话题性和东北元素的热度。这与有序回归的分析结果——电影中东北元素的存在对其票房提升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相互印证。这是由于东北电影在国内已经相对成熟,拥有稳定的市场和受众。且部分东北籍演员在国内电影市场中非常出名,例如小沈阳、大鹏、开心麻花,拥有多个成熟的东北题材电影制作团队,已经能够依靠自身名气成为招牌。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三点假设通过回归模型和主题模型被逐一验证。回归模型证实,电影中融入东北元素确实会对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产生正向影响,即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往往倾向于能够收获更高的票房和较好的口碑。同时,东北元素也成为受众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受众对电影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东北元素所附带的“搞笑”“喜剧”等特性。

东北文化一直受到全国受众的关注,东北题材影视作品功不可没。其中通过春晚小品走红的赵本山和他的团队创作的大量东北题材和融入东北元素的影视作品也是推手之一,成为东北文化和地域形象传播不可忽视的载体。

但当前的东北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完美,存在种种缺陷。东北文化原本十分广博,只是对外传播的形式过于单一,在民间的传播大部分依靠小品、二人转、影视剧作品,却忽视了这些经过艺术化处理的表现形式本身就存在问题,无法代表真正的东北形象,缺乏对东北的多元化传播。例如,东北的冰雪旅游文化、黑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元素,但在对外传播中出现的频率不够高,形象也不丰满,甚至不为外界所广泛了解。二人转、东北农村题材的电影作品虽然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仅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也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和重视东北的地域文化,但是,若仔细思考,这些文化产品所折射出的粗鄙、低俗的小丑形象,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东北现状,反而对其产生了污名化影响。目前,在电影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东北区域形象仍然过于死板、固化,停留在传播农村文化、娱乐文化等相对浅层的内容。

尽管电影作品中东北形象的表达不甚完美,但通过这些电影作品的广泛传播和扩散,仍能够很大程度上向外界传播东北的地域文化等信息,大大提升东北地区在公众心中的关注度,客观上也能够起到带动东北经济发展的作用。

电影、电视剧之类的影视作品毕竟属于艺术形式,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常常是与现实脱节的,这不利于我们东北地区的形象塑造。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用时代精神创作出观众喜爱的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电影作品,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传播内容,应当在保留适当程度的娱乐因素的基础上,融入国家提倡的正能量、主旋律因素,采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在电影表达中加入对地域文化和形象的宣传,让受众看到更多面的东北。例如,通过电影的镜头展现东北广袤的土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表现新时代东北人民积极的区域建设工作;运用艺术手法传播东北的冰灯文化、朝鲜族特色文化等。相关部门及艺术创作者应加强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展现东北青春、时尚、活力的另一面,让东北人看到希望,让全国民众了解一个与以往认知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的东北。

猜你喜欢

东北
东北冬景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