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传媒视野下的三峡抗战文化资源研究

2020-07-17章权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开发与利用

章权

摘  要: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价值重大、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缺乏系统性、成果形式单一、应用研究不够等问题。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自然、建设、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开发与利用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应从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协调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发动群众参与、深入挖掘内涵、强化应用研究等几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新传媒;三峡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三峡地区地理位置在抗战中的地位

长江三峡地处长江中上游的交汇之地。往东,沿长江水道可达荆楚大地、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辽阔地区;往西,溯江而上经川东可达具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向北经汉中、通中原、达关中平原;往东北行进,有巫山和大巴山脉环绕,西踞川江(宜宾—宜昌)和嘉陵江天险。

三峡地区山高水长、河谷纵深、关山重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林世举《峡江东流——万县地区三千年战事》记载:“夔巫锁钥,荆蜀咽喉。纵观3 000多年历史,自巴楚以来,历代王朝兴替、地方势力割据、农民起义争夺夔巫的战火连绵不断。”[1]

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1066年庸巴助武王伐纣至公元1995年共3 061年间,万县地区境内发生战争和调兵外出参战278年。在历史上各个朝代,基本上没有停过战事。近代三峡地区又成了西方列强首先争夺的地方。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三峡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三峽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不仅是重要的兵源地,而且便于筹粮筹款支援前线。阮荣华曾有论述:“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陪都,三峡地区人口急剧膨胀,为战时征集兵源和组织后方生产提供了条件。”[2]另一方面,武汉会战后,宜昌被日军占领,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被阻断,三峡地区成为运兵、运粮、运装备的重要通道,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伤兵、沦陷区的各界人士,特别是大批难民,都源源不断地涌向三峡地区。

中国军队能否守住三峡,不仅关系到能否拱卫陪都重庆,而且也是考验中国能否坚持抗战和巩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大节点问题。日军一旦攻破三峡,就可溯江而上入峡西进,继而进攻陪都重庆;中国军队守住了三峡,就能保住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重心,就保住了对日作战的有生力量。

二、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及其特点

(一)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

恩格斯说:“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3]资源指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三峡地区的抗战文化资源主要分为抗战人物、抗战遗址和抗战文化。

1.抗战人物。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三峡地区涌现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碗米充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豪迈壮举。300万巴蜀儿女告别故土和亲人,奔赴全国各地抗日战场,其中阵亡的就有64万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人数之多之惨烈,为全国之最。在所有四川籍抗日官兵中,三峡地区的奉节、巫山、云阳、万县、开县、忠县、梁平等地有26万余人。据《万县地区抗战资料选编》载:“1937年至1945年,万县共征送壮丁53 926人,占抗战时期全县平均总人口的6.7%。”[4]这些人中,有1 539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三峡地区籍抗日官兵,几乎遍及全国各大战区,其中,“梁山青年随川军出征,先后转战7万余里,足迹遍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上海等13个省市,还有的远赴缅甸、印度作战”[5]。三峡地区抗战人物(包括抗战期间在三峡地区活动)众多,影响大,不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除“一代军神”刘伯承,新四军猛将吴焜,爱国将军冯玉祥、张自忠、罗广文,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冒着炮火辗转到三峡地区分担民族忧患的摄影家、慈善家毛松友及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库里申科之外,还有很多散失在民间,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2.抗战遗址。三峡地区抗战遗址很多,仅现存及已发掘的就有数百处,著名的有梁山机场,瞿塘峡冯玉祥将军题刻,万州库里申科陵墓,下川江革命摇篮——四川省万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省万师”),下川东抗大——国华中学,万县大轰炸白骨塔,万县国本中学观音阁,万县鞍子坝难民救助站,《新华日报》川东纸厂,万县抗日将士纪念碑,万县伤兵医院,万县印川中学,万县慈幼院,巫山培石抗日阵亡将士碑,巫山雷家坪小学,巫山培石小学,巫山峰崇寺武汉女子中学,巫山禹王宫大公中学,巫山、奉节、云阳境内的峡江防卫炮台、防空监察哨等。这些遗址不仅为抗战时期三峡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也为今天三峡地区的文化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3.抗战文化。“抗战文化是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切为抗战服务和有利于抗战的文化。”[6]随着大批机关、学校、文化事业单位内迁,很多文化名人来到三峡地区,涌现出很多抗日宣传活动团体,最著名的有“万县抗敌后援会”“万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梁山抗日读书会”;主要舆论阵地有《川东日报》《梁山日报》《梁山时报》《云阳公报》,以及开县的《鸡鸣周刊》和巫山的《民众导报》等;文化艺术界爱国人士和进步知识分子以笔墨作刀枪,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小说、绘画、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为抗战呐喊、为抗战鼓劲。

万县籍著名诗人何其芳与杨吉甫在《川东文艺》上发表作品;诗人沙鸥两次来万县,写下很多诗歌,并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著名画家赵少昂、钟道泉、李斛、沈逸干等来万州,通过举办画展和教学宣传抗战;梁山美术界人士创作《万石春耕》、《3.29大轰炸,北门外新街毁于一旦》、《中城镇九村谭家贡控诉》(系列)、《煤炭市场卖炭劳苦民众被炸》等系列宣传画,揭露日军轰炸梁平给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灾难的滔天罪行。

1938年8月,国立戏剧学院师生到万县演出话剧《晓雾与春寒》,曹禺、陈白尘亲自参加排练并培训演员;1938年春,共产党员赵唯在云阳组建60余人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共产党人李英俊在奉节组建“仙池村学校联合救亡宣传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古城怒吼》《后方》等抗日剧;开县成立汉丰剧社、江涛剧社、启明剧社等10余个团体,演出《古城的怒吼》《中华民族的子孙》等大型话剧。

(二)研究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特点鲜明。重庆工商大学郑敬东认为:“长江三峡地区积淀下来的红色文化与抗战文化资源的存量不仅十分浩繁,而且这些资源还曾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过重大影响且具有极高的知名度。”[7]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佐证事实,还原历史。对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认真研究,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更好地还原真实的抗战历史。如日军对重庆及重庆之外的三峡地区持续6年多的大轰炸,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罄竹难书。万州西山公园内的白骨塔,梁山系列大轰炸写实美术作品,忠县新场乡马家嘴的日机坠落处,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区县的人防统计资料等,都是铁的证据。挖掘在战场上壮烈殉国的三峡地区抗战人员的历史故事,寻访现仍健在的抗日将士,对战斗在大后方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人物进行追踪调查,以铁的事实对那些颠覆抗战历史、妄图掩盖侵华战争罪恶的人进行有力回击。

2.资政育人,激发爱国热情。“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战争考验了人民,战争教育了人民,战争锻炼了人民,战争也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并进一步唤起了民族精神。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研究三峡地区的抗战文化资源,让我们始终牢记三峡地区人民在那场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巨大牺牲的同时,也让我们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和奋发图强。

3.弘扬精神,传播优秀文化。抗战文化,特别是内迁文化,不仅在当时为夺取抗战胜利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對后来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大批文化机构、文化设施及文人迁入三峡地区,使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三峡地区因这些文明因子的输入发生深刻的历史变革。”[8]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研究,对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播祖国优秀文化、引导文学艺术创作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实现“双赢”,服务地方经济。当历史的年轮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峡地区又成了一片腾飞的热土,三峡地区人民正阔步迈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研究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能更好地推动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将抗战历史与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并有效运用于文化旅游产业中,将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及原因

目前研究三峡抗战文化资源的专家学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党校教师、历史资料馆专家、研究院所专家、史志办、党史研究专家、政协文史专家等。他们的研究为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专业需求和工作需要进行的,总体成果较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现状

1.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梳理近十来年比较典型的相关研究发现,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多,观点新颖,引用资料翔实,但研究内容比较零散。彭琰的论文《三峡地区军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从军事文化角度提出了三峡地区军事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存在的不足及如何开发等方面的意见。彭琰认为:“应打造个性、营造特色,加强对三峡地区军事旅游文化的领导和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9]黄河对抗战期间宜昌转运人员和物资这一历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建议:“第一,对宜昌抗战期间的人员和物资转运进行全方位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宜昌大转运资料集》,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第二,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举办‘宜昌大转运专题展,让市民和外界进一步了解抗战期间宜昌在转运人员和抗战物资中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第三,在抗日战争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组织纪念活动,祭奠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第四,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宜昌抗战大转运中的英雄人物和爱国故事;第五,拍摄《宜昌大转运》纪录片或电视剧。”[10]此外,万州、云阳、开州、忠县、梁平、巫山等区县党史办和史志办专家学者也做了很多访谈性研究和资料梳理性研究。然而,这些学术界专家学者、党史和史志研究专家,大都围绕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区域的抗战文化开展研究,研究内容比较零散。而将整个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集中研究,并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系统性的意见和建议方面的研究很少。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比较权威、系统研究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力作。

2.成果形式单一。目前,学界专家学者对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专著、研究报告为主;党史和史志专家学者以文献整理为主,一些采访形成的“口述”或“实录”,仍以平面媒体形式呈现,将互联网思维和应用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和呈现的较少。

3.应用研究不够。有研究者对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但对如何利用研究较少,即或有,也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现在仍然缺乏如何将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研究。

(二)形成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不足的原因

1.历史原因。首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对抗战研究特别小心,涉及到国民党军队抗战方面,担心陷入为其“歌功颂德”或有“用正面战场诋毁敌后战场”的嫌疑,致使研究较为滞后。其次,三峡地区抗战历时长、参与人员多、资源分布广,过去人们对抗战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发掘。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当年参加抗战或抗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都已不在人世,即使健在的人,也因年龄较大,记忆衰退,“口述”和“实录”中的事实和细节也欠准确。因此,失去了很多有权威性的调研资料,给研究带来很多困难。

2.自然原因。三峡地区的很多抗战文化资源受到了人为的毁灭或破坏,如巫山的培石抗日阵亡将士碑,现仅存一个无头龟石在江边。此外,三峡地区发生过多次洪涝、地质滑坡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许多抗战遗址受到损害,如万州的“下川东抗大”国华小学旧址钟家院子和宜奄寺、重庆《大公报》印刷厂旧址、万县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沙滩合作社、国民政府军政部军粮局十二仓库甘霖洞、忠县精忠中学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挖的防空洞和巫山大溪炮台、青石炮台守军驻地等,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3.建设原因。在过去的城市改造、新农村建设及交通建设中,部分抗战文化资源受到损坏。如抗战时期万州慈幼院、印川中学等一些抗战文化资源,虽然遗址尚存,但早已不是原物原貌;三峡工程建设,很多抗战遗址被水淹没,尽管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抢救措施,但有些大型遗址仍无法保留,如万州鞍子坝抗战时的难民安置旧址、较场坝新兵训练场,以及夔门冯玉祥将军题刻,也只能复制在下游600米处的悬崖上。

4.人才原因。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既需要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历史学、政治学、文学、哲学、考古学、美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和新媒体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学科知识,并将抗战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人才十分紧缺。

5.资金原因。三峡地区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投入的资金多,历史文化产业项目回报慢,一些区县由于资金、人力、物力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一)完善管理机制 加强协调合作

三峡地区各区县的抗战文化资源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加大区县之间和三峡周边省市的合作力度,整合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针对目前现状,首先要完善机制,就重庆范围内的三峡地区,可建立三峡地区(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或学会),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摸清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家底”,结合三峡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人民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各区县设立相应分中心(或学会分会),设立固定办公场所,本区县领导兼任中心主任(或分会会长),以加强领导和对外协调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 发动群众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1]为确保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拨出专项资金,教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积极筹措资金。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过去缺乏宣传,很多人不了解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鉴于此,可通过招商吸引企业来开发,也可举办关于宣传三峡地区抗战专题的公益活动,以动员企业和个人捐资,使资金得到保障。

(三)深入挖掘内涵 强化应用研究

将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融入三峡文化旅游发展中,深入挖掘内涵和强化应用研究。三峡抗战文化资源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产品,“内容为王”是永恒主题。在此基础上,强化应用研究。具体来讲,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营销策划。“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数量众多,由于时代背景相同,在开发中容易出现雷同的状况,必须引起开发者高度重视。”[12]各区县着力发挥优势,深入挖掘内涵,并有效开发与利用。万州可将省万师、国华中学、国本小学、印川中学、电报路小学等作为重点开发产品;梁平区重点开发抗战时期梁山机场有关的历史;开州可对王润波等典型人物进行挖掘;巫山可对峡江防卫设施、培石抗日将士纪念碑、雷家坪小学、巫山盐务盐监办事处等抗战遗址等进行重点开发与利用。

抗战期间,爱国将领冯玉祥来到忠县并题写抗战诗;在奉节除在夔门题词之外,还视察江防要塞,留下了很多佳话,这两个县应对“冯玉祥渝东督抗战”史实进行深挖,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电子读物、影视和文化墙等形式,將这些产品与参观石宝寨、巴王庙、瞿塘峡等景点结合起来,在丰富旅行内容的同时,提升文化内涵。

对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精心策划,有效互动。结合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论文、学术报告、专著等形式外,还要通过策划创新产品形式来实现。比如,每逢抗战纪念日、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可组织以抗战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

开展“讲三峡抗战故事”活动,将抗战人物故事、重大抗战事件编成故事。如万州可讲述新四军虎将吴焜、刘孟伉、赵唯、盛超群等典型人物故事;结合国华中学、省万师、国本小学校史开展“讲好抗战教育故事”活动,对“伤兵救助”“难民救助”及“难童救助”中的感人故事,可以进一步挖掘。梁平区可对抗战时期的梁山机场中国空军、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美国空军英勇抗击日军的故事深入挖掘,开发“战鹰从这里起飞——梁山空军抗日系列故事”。开州区可对在长城古北口抗战的王润波将军威震敌胆、气壮山河的事迹进行整理,编写“王润波威震古北口”的抗战故事;奉节、云阳、巫山等区县可将抗战时期的江峡防线相关史料进行深入调研整理,编辑“众志成城的三峡钢铁长城——抗战中的江峡防线”系列故事。巫山可将培石小学的抗战故事编辑成书;还可将巫山盐务盐监办事处的抗战故事编辑成书,并把大三峡、小三峡、神女溪与巫山抗战遗址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借助巫山红叶节推出“赏巫山红叶,观抗战遗址”活动。

策划制作“三峡抗战历史文化成果展”,将作品陈列在博物馆、文化馆或进行巡回展出。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需要,策划“三峡抗战文化进学校”“三峡抗战文化进机关”“三峡抗战文化进军营”“三峡抗战文化进企业”“三峡抗战文化进农村”等“五进”爱国宣传活动;还可将制作的展览资料陈列于旅游景点,作为旅游区或景点的一个新产品推出。

对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故事可编辑成精美画册或连环画,向青少年学生推荐。结合校本教材的打造,整理三峡地区抗战时期的书法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和影视作品,开发为中小学校本教材或乡土教材,将其作为少先队辅导材料、共青团读物。

邀请抗战研究专家学者与剧作家创作反映三峡抗战的优秀戏剧作品,并组织演员演出。如有条件,可打造“三峡在咆哮”系列抗战实景剧,让游人在欣赏新三峡美丽风光时,追溯难忘的抗战岁月,感受三峡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精神。

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一直深受群众欢迎,电影《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赵一曼》及样板戏《沙家浜》等优秀经典影视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李向阳、刘洪、魏强、杨靖宇、赵一曼、郭建光、赵勇刚等抗日英雄家喻户晓,至今仍是人们崇尚的偶像。

因此,可开发“三峡抗战影视作品”系列,可将川军出川抗战题材拍成电视剧;以抗战期间三峡地区有志青年奔赴延安为题材,拍摄相关电视剧或电影;以三峡地区人民积极支援抗战(捐钱捐物、安置难民、救治伤兵等感人故事)为题材,拍摄大型历史纪录片或电视剧;可在万州西山公园循环播放电影《相伴库里申科》,在库里申科烈士陵园设置LED屏,播放库里申科的英雄事迹,让人们在西山公园观光或凭吊库里申科时,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事迹;可以周志开、王光复等空军英雄事迹为题材拍摄系列历史文献纪录片;可以忠县籍抗战老兵郭寿极、方光烈、韩灿如和健在的梁培基、王永善、郝云廷等抗战人物为题材策划相关影视访谈节目。

2.借用媒体效应形成良性互动。在全媒体环境下,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传播介质、传播生态、传播格局和受众对象等都发生了深刻巨变,这个巨变仍在不断进行。对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将三峡抗战文化资源产品与媒体合作,有效开展系列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是让产品实现利用价值的方式之一。如与报社、电视台和一些有影响的网络媒体联合举办抗战主题宣传活动,将开发出来的产品在报刊、电视上开设专栏报道或在一些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上进行推送。在与抗战相关的一些纪念日前后,与媒体合作举办抗战题材的书法、美术展和摄影展;还可以与报社和一些新媒体平台联合推出游三峡抗战遗址征文活动;结合对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在学校开展“讲三峡抗战故事”“唱三峡抗战歌曲”等比赛活动,以促进三峡抗战文化资源更好地开发和利用。

与媒体互动,就抗战时期三峡物资及人员大转运、三峡难民救助这些重大事件借用新媒体平台举办纪念活动;举办三峡抗战影视、三峡抗战戏剧、三峡抗战诗歌、三峡抗战美术等系列学术研究会。通过学术研讨,汇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相关研究专家,触发灵感,闪烁思辨,打开研究思维,取长补短,形成学术氛围,进一步挖掘资源内涵,促进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有效利用。

3.把好市场定位,着力凝练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不断增长。近年来,三峡地区各区县旅游开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借助优势,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忠县结合“忠”文化,在渝东北片区首先推出了大型实景剧《烽烟三国》,结合本县的产业特色,举办了“柑橘文化节”;以“佛门圣地”双桂堂而闻名西南的梁平区,结合产业特色,举办“摘柚节”和“晒秋节”;以白帝城景区和瞿塘峡闻名的诗城奉节县有“脐橙节”;在刘伯承元帅故乡开州区有“锦橙节”;以巫山神女景区和巫峡险峻风光著称的巫山县有“红叶节”;以张飞庙闻名世界的云阳有“枇杷节”;历史上以“万川毕汇”著称的千年古城万州结合“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打造了“世界大河歌会”和“烤鱼节”等等。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为三峡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把好文化旅游市场定位,将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与三峡抗战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能更好地凝练出特色。

可以推出“看三峡抗战电影”“看三峡抗战戏剧”“听三峡抗战歌曲”“品三峡抗战书画”和“游三峡抗战遗址”等活动,以满足各种层面的人的需求。还可以与宜昌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万州—宜昌:三峡抗战遗址三日游”等旅游项目。

此外,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属于文化产业,经营这个产业,除需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且从事抗战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之外,还需精通经营管理和现代传播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仍很缺乏,也是三峡地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世举.峡江东流——万县地区三千年战事[M].2版.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5.

[2] 阮荣华.论研究三峡军事史的现实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23-2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4] 万州区抗战资料选编[Z].重庆:万州区文委(内)2015年第50号第12-13.

[5] 梁山县抗战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

[6] 唐正芒.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评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3-131.

[7] 郑敬东.长江三峡地区红色文化与抗战文化资源的分类及特色[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2(5):

33-34+148.

[8] 黎见春.抗战时期文化内迁与三峡地区社会发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28.

[9] 彭琰.三峡库区军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23):60-61.

[10] 黄河.抗战时期宜昌港埠人员物资大转运相关情况的考察[J].三峡论坛,2015(5):23..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12] 潘洵.重慶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5-60.

(责任编辑:张建升)

猜你喜欢

开发与利用
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宁夏民俗艺术资源中生态式儿童审美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俄罗斯黄花草木樨生理活性成分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插图:课文解读的“快捷键”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论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本土化的开发与利用
论初中数学课堂人文价值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