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养殖降低水体氨氮方法及建议

2020-07-17张丁月侯俊叶新新

河北渔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产养殖

张丁月 侯俊 叶新新

摘 要:氨氮过高是当前水产养殖过程中所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总结,把现阶段降低水体氨氮的方法归纳为物理措施、化学措施以及生物措施三种。并结合生产实际对投入品使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降低氨氮;水产养殖;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

中图分类号:S181; S154

水产养殖过程中,氨氮过高不但会毒害鱼类,还会诱发多种疾病,制约鱼类正常生长。通常检测到的氨氮是水体中铵根离子(NH+4)和非离子氨(NH3)的总称,其中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直接具有毒害作用。铵根离子本身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但其在水中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非离子氨,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当前,养殖水体氨氮过高是养殖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养殖中后期由于饵料、肥料以及动植物尸体的大量累积,水体氨氮普遍过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如何避免氨氮过高,以及如何通过投入品使用降低氨氮显得尤为重要。

1 氨氮的来源和危害

水体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1]。一是鱼类排泄物、肥料、残饵和动植物尸体等物质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基酸,然后分解成氨氮;二是水体中氧气不足时水体生产硝化反应,亚硝酸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三是鱼类生理性排放氨氮,即鱼类为了防止體内氨中毒,通过鳃和尿液向水体中排出体内的氨氮。非离子氨具有脂溶性特征,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此外,氨氮在鱼类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同时血液输氧能力降低,最终导致鱼类窒息。

2 降低氨氮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学者对水体中降低氨氮的报道日益增多,本研究通过Web of science 和CNKI搜集了2009年来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

2.1 物理措施

物理措施是根据氨氮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降低。现阶段,人们最常用的物理方法是通过换水稀释氨氮,由于其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得到农户的广泛认可。但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大量地换水导致电力资源、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同时,也给外部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除换水之外,现阶段存在以下几种方法:

材料吸附法:艾小雨团队研究发现,以凤眼莲制备的生物质碳,通过物理吸附降低水中氨氮含量[2];谌莉莎用比表面积为1 000 m2·g-1的活性碳纤维作为复合碳纤维的基材,结果发现水体氨氮去除高达60%[3];杜国丰等[4]研究发现,活性泥炭能降低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并使浓度保持在1 mg/L以下。

离子交换法:成晓云[5]借鉴心脏外科领域中膜肺给血液加氧和排毒的原理,将膜肺的应用扩展到水产养殖领域,制作了模式氧合器,同时结合抽真空法和酸吸收法,综合氨氮去除率可高达80%。

循环水去除法:与传统换水不同,循环水是通过一定机械装置使水体流动,经过湿地等缓冲区域后,再重新引入池塘,从而达到增加溶氧、降低氨氮的目的。这种方法解决了传统换水导致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一些大型农场被广泛利用。然而,这种方法弊端也十分突出:水循环需要动力,且消耗较大,而氨氮去除效果有限。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在循环水的基础上,配合浮床或其他化学措施共同作用,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效果。

2.2 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是在养殖水体中加入一定物质,通过其与氨氮反应来达到降低氨氮的目的。现阶段存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通过降低pH和温度能降低NH3在氨氮中的百分比(图1),挪威的Steven团队利用碳酸氢钠调节灌溉水pH来达到降低氨氮的目的[6]。

二是通过氧化来降低氨氮,管崇武等[7]发现臭氧优先与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其次为亚硝酸盐,然后才是氧化氨氮,其中,15 mg/L 的臭氧投加量可取得较经济的净化效果。过氧乙酸和过硫酸钾与臭氧除氨氮的原理相似[8]。

三是通过光催化技术来降低氨氮,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由C和N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新型可见光光催化剂,在光强195 mW/cm2照射下,其最佳用量为0.2 g/L时,6 h内总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0%[9]。

四是电化学氧化法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氨氮,尚秀丽等[10]研究发现,以 Ti/RuO2-IrO2为阳极,石墨板为阴极,电流密度为 70 mA/cm2, pH 值为 8~10,180 min 内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

综上,化学措施具有氨氮去除高,速度快等突出优势,但另一方面,化学措施一般成本较高,且对环境要求较高,试剂用量难以把控,容易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碱性盐类降低pH的同时造成水体盐离子增加,有可能危害鱼类。

2.3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其原理均来自于氮转化过程的控制(图2)。具体方式如下。

一是利用生物转盘、生物转筒和包埋固定微生物法降氨氮,该设备在工厂化养鱼和特种水产品的养殖中应用较多。其作用原理是利用生物转盘或转筒上附生消化细菌,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氨,来降低氨氮,研究表明,该方法去除氨的效率可达80%以上[11]。也有研究发现,可以以沸石为载体,吸附固定化耐盐氨氧化-反硝化菌株来降低氨氮[12]。

二是利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降氨。施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来达到降低氨氮。许多研究表明,养鱼水体中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明显减低水体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少了有机物分解产物氨的释放[14]。罗国芝等[15]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种能够进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的菌株,氨氮的去除率约43%,经 16S rDNA鉴定后为醋酸钙不动杆菌;管鹏悦[16]从海洋底泥中分离出的菌降解氨氮的去除率为84%;王淑杰[17]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得到细菌来降解氨氮。部分学者从养殖水体中分离麦氏交替单胞菌[18]、芽孢杆菌[19]、硝化细菌[20-21]及光合细菌和乳酸菌[22]降解水体中氨氮。王艺雅等[23]从广东养殖水体分离、纯化、筛选出生物活性好的光合细菌(编号 SP3)进行种属鉴定,优化培养条件,氨氮去除效率达到94%。

猜你喜欢

水产养殖
面向水产养殖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初探
水产养殖水体UV254和COD值相关性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GIS的水产养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系统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水产养殖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欢迎订阅2016年《水产养殖》
微生物与酶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及有机碳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