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画卷精神史诗

2020-07-17康璐

神剑 2020年3期
关键词:宁远飞天航天员

康璐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脚步的迈进,报告文学的价值在对辉煌成果的书写中愈加得到彰显,成为这一时代的珍贵记录。报告文学作家作为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和发言人,连同他们的作品也一起成为这段社会历史的特殊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1992年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实施已经近30年了,这虽然在世界历史上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来说,却让一个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时代赋予作家一种机缘和权利,用自己的眼睛和笔墨来瞩望这一伟业。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说的那样,航天大军的风采神韵,航天英雄不寻常的艰苦成长历程,实在值得作家认真书写。

我們可喜地看到,继2017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挺进太空》之后,作家兰宁远又一部航天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飞天路》已于不久前出版发行。这已经是他第三部航天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了。早在2009年,兰宁远就曾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飞天梦》。这10年来,兰宁远稳扎稳打,除报告文学外,还有很多航天题材的散文和戏剧剧本,从多角度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航天画卷,成为一位作家对这个时代的真诚记录。这里主要谈他的航天题材报告文学创作。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几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并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的一大主题,也是民族精神的命脉。兰宁远在他的创作中,牢牢地认识并把握着这一点。他努力从广阔的生活中捕捉灵感,寻找航天事业和航天工作者独特的精神内涵、艰辛生活和个性风采。在这个全世界瞩目的全新焦点上,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是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着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也很难深切地体会“航天人”这一词汇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和分量。作为长期在航天系统工作的作家,兰宁远走进这座中国航天的崇高殿堂,与这段风云激荡的年代一路同行,他深感每一步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壮美的腾飞背后都是用心血与汗水浇灌的,能亲历并记录中国的飞天之路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相继创作了《神舟天路》《巡天英雄》等多篇中短篇报告文学。

《飞天梦》是兰宁远的一部全面、深入讲述中国航天英雄成长历程的大型作品。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兰宁远曾因为工作的原因,可以接触到包括杨利伟在内的中国第一支航天员队伍,对这个特殊的方阵有着一定的了解,虽然已有了创作的冲动,但由于保密要求,当时还不能公开。直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之后,关于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很多报道见诸媒体,但兰宁远感到,这些远没有真正触及航天英雄独特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他决心创作一部深度表现航天英雄的作品,当然这就需要真正走进航天员的心灵世界。于是,他做了许多扎实的准备工作,先是研读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接着对航天员周边的教练员、心理医生等人群进行采访。兰宁远努力从心灵深处准确把握着航天英雄的飞天梦想和思想脉搏,经过对杨利伟本人数十次的交谈,并亲身体验了航天员的生活和训练,终于掌握了足够的素材,读懂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飞天梦》再现了杨利伟从一个向往蓝天的孩子到一名飞行员,从一名飞行员到一名航天员,从首飞航天员到航天员管理者的成长历程。全面、集中地披露了中国航天员大队自1998年成立以来十多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作品虽然以杨利伟为主人公,而实际上作品却将他置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宏大背景之中。不仅记述了一位英雄的成长轨迹,也再现了航天员群体乃至整个中国航天人几十年的奋斗史。作者以深沉而凝重的感情,用文字重现事业的辉煌,回望他们那些浸透着血汗与智慧的日子,表达出伴随改革步伐成长的一代人的心理特质与价值观念。透过《飞天梦》可以看到,兰宁远是在日常生活和飞行任务中进行冷静的观察和细心的判断,并且从周边的人物中折射英雄的身影,这就使作品不仅仅是站在高处的精神层面歌颂英雄,而是带着读者一起走进深邃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人物的平凡与伟大。所以,《飞天梦》表现出了和同类作品不同的既厚重又亲切的气质,这部书出版后,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为百种优秀图书之一。

兰宁远的航天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的进步和成熟,是在不断的体验、积累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飞天梦》出版之后,兰宁远并没有急于再出长篇纪实作品,但一直密切关注并跟踪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进步。到创作《挺进太空》时,已经过去整整九年时间。这九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载人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航天人也由幕后走向了前台,更多的秘密和故事浮出了水面。兰宁远感到,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幕后奋斗,更多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奉献了几十年的航天大军,他们为了梦想同样的坚守,更令人感动。面对这样一项跨世纪的国家工程,如果没有权威的、有深度的记录,他们的故事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无法找寻,他们的艰辛或许无人知晓,他们闪耀的智慧和勇气也不会被看到。兰宁远对这一题材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创作的视野也从航天员系统延伸到了整个工程,从航天英雄拓展到了整个研制队伍。可要真正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并不是谁都可以完成的。兰宁远是身在航天系统的作家,这既是身份的统一,也是情感与责任的统一,他开始向更高的山峰攀登了。

载人航天工程属于高科技领域,涉及工程学科范围很广,几乎都是国际的技术前沿。这对于文科出身的兰宁远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因为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为有价值的表达提供基础和可能。首先,他自己要阅读大量的航天历史和航天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料,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为了力求真实准确,他坚持只要有据可查就绝不虚构的创作原则。由于载人航天工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可以供作家参考的资料并不多。还有,和一般的高科技项目不同,载人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国家重大工程,直接参加研制的单位就有110多个,参试单位多达3000余家,技术人员超过十几万人,每项关键技术,哪怕一个微小的电子元件研发都十分重要。如何对这样宏大的工程做全景式的书写?怎样选材成为关键。这也是对作家思想能力的高难度考量。

为了写好《挺进太空》,兰宁远利用不同机会找到丁衡高、沈荣骏、任新民、屠善澄、王永志、戚发轫、周建平等直接参与工程论证、决策和研制的上百位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了解情况,并来到原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工程总体和航天员、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着陆场、测控通信、空间应用等各大系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研究。上至工程的决策层领导、专家院士,下到一线技术员、岗位操作手,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领域,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经历,涉及多种学科,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如果把这一切搞清楚,找出研制重点、代表人物和感人故事,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不是一般题材可比的。值得欣慰的是,兰宁远凭借着坚实的努力做到了,他理清了脉络、采撷了珍珠,实现了从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到历史精魂的钩沉。

在《挺进太空》一书中,兰宁远把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之路做了文学的生动表达。从古老的飞天梦想,到“东方红一号”的壮美腾飞;从中国航天员首次飞向太空,到第一次太空漫步;从神舟、天宫实现“太空之吻”,到女航天员的首次出征;从完美的太空授课到太空33天的全新征程……引領读者回望载人航天工程走过的壮丽航程,写下了中国航天人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途上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现出了一个大国更为宏阔的视野和胸襟。作为纪实文学,对背景及过程全面确凿的书写是必要的,但这样大的信息量却是罕见的。兰宁远的作品没有让读者感到烦冗,是因为作者把宏大的历史事件置身于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当中,合理地把握着墨的力量与分寸,使作品读来疏朗、生动而明快。正是因为兰宁远的努力,《挺进太空》入选了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出版物《中国创造》丛书。在这套丛书中,既有高速铁路、海洋深潜,也有超级运算等代表着时代前进步伐的科技故事,最激励人心的是它所代表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挺进太空》的入选,使航天科技事业在这套“中国创造故事丛书”中没有缺席。

《挺进太空》出版后,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不仅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8年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之一,获得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还入选了“农家书屋”的必备书目。2019年,《挺进太空》的繁体字版本以《飞天纪》的名字,在香港开明书局再次出版,更说明航天事业是国人的自豪。这一切,让兰宁远更加深切地感觉到可用文学的力量再现中国航天事业来之不易的成就,告诉人们国家启动这一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于是,他希望寻找一种新的视角和表达,渴望在严格的科学天地中求得新的飞翔。

此时的兰宁远已经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所有的素材都要通过采访或者依靠资料才能获得。十几年与工程一路同行,他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与许多领导和专家成了朋友,对工程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意图,感受了科学家的科学情怀和科学担当之后,向祖国致敬、为科学赞颂,就成为文学表达的优先选择。所以,兰宁远在进一步完善资料的同时,他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把国家力量和民族智慧,真实生动地给予文学呈现。两年后,他果然不负众望,我们看到了他的又一力作《中国飞天路》。

在这部长达30多万字的文学长卷中,兰宁远以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节点为脉络、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为灵魂,合理地把不同阶段、不同系统的重要事件、典型人物、精彩故事和动人事迹嵌入其中,构筑起了清晰明朗又血肉丰满的作品结构。首先,作者站在国家命运的高度,通过几代领导人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开展载人航天、实施这一重大工程对国家的战略意义是什么等重大命题。其次,作者站在科技的角度,揭示了工程论证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讲述了中国的科学家是怎样科学决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艰难突破。之后,作者从各大系统的不同方面,回顾了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夺关破隘,最终一飞冲天的艰辛历程。可以说,《中国飞天路》的信息量之大是同类作品所没有的。仅从内容上看,涵盖了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精准迭式制导手段,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试验。从细节上看,有航天员训练时挑战着生理、心理极限,老一代航天专家面临专业领域的重新选择,年轻科研人员流失靠创新项目留住人才,科学家为找到电子器件基础材料在国际上遭到无情拒绝而自主开辟研究道路,未飞天航天员仍坚守梦想的独特成长历程……作家既有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大思考,又有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讴歌与沉思。可以说,涵盖了工程的全貌,写出了中国人如何凭着自强不息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使载人航天以最小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现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使读者看到,中国航天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披荆斩棘、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之路上,体现出来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中国特色。因此,兰宁远的作品消解了历史与科学的“冰冷”,实现了客观真实的理性思辨与情感温度的交融。

在《中国飞天路》一书中,还有很多带有揭秘性的事件。如20世纪70年代,被搁浅的“曙光”计划;面对“争八保九”的质疑,神舟一号的艰难出炉;神舟二号发射前,火箭意外被撞;神舟三号发射前插头引发的轩然大波;神舟五号杨利伟在火箭腾飞时遭遇的“险情”;神舟七号太空中发生的意外“火灾”……人们看到的一次次成功发射背后,这些人和故事从作品中浮出历史地表,说明这一工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恰恰是这些坎坷和挫折表现出了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创新超越、使命担当与情怀大爱。兰宁远的作品将中国航天举步维艰的困惑与不断前进的豪迈奋争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相比起前两部作品,兰宁远在《中国飞天路》一书中,更多地把视角对准了为工程研制做出重大贡献的幕后人员,在书写中国航天事业雄壮而辉煌的背后,复调式地奏响了航天人的心灵乐章。他们中既有钱学森、任新民这样享誉世界的两弹元勋,也有曹刚川、丁衡高、沈荣骏、刘纪原这样的领导人和指挥者;既有王永志、周建平、戚发轫、黄春平、刘竹生这样的工程“两总”,也有袁家军、刘宇、荆木春、杨宏这样的青年才俊;既有杨利伟、翟志刚这样的光鲜英雄,也有邓清明这样的静默的坚守者……他们不是浴血沙场的英雄,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却默默地打造出了国之重器、和平盾牌。兰宁远通过大量翔实的史实,以疏放的笔触和深挚的情思,向读者重新讲述其中的故事,既表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是何等艰难,同时又描绘了航天事业时代星河的灿烂,这就使作品更加富有细节和质感,而不仅仅是宏大叙事。读兰宁远的《中国飞天路》,可以看到几代航天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与大爱,代表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敢于创新的共同品格特征。透过他们的身影,可以看到我们正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中国力量,以及这一事业所孕育的民族精神和灵魂。

文学与时代同行,既植根于时代生活的沃土,又以自身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洪流,推动历史前进。兰宁远在讲述载人航天往事的同时,还记述了因为工程的实施所带动的电子、材料、气象、生物、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保留人才队伍方面的独特意义,从而折射出国家启动这一重大工程的多元化的战略意义。

无论是《飞天梦》《挺进太空》,还是《中国飞天路》,虽然这些作品涉及的重要人物、专业术语繁多,但在兰宁远的笔下却令读者并不感到生涩烦冗,而是保持了他一贯流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他讲述的故事峰回路转,人物语言真实生动,把读者带进了栩栩如生的中国航天画卷。从文学性或者韵味上,有些接近于散文的特征,有着极强的画面感,既有内涵,又见性情,写出了科学对人类的意义、科学家的使命与尊严,以及人类的智慧之美、勇气之美、科学之美。相信读过兰宁远的这些作品,科研工作者能从中找回自己为之付出的青春岁月,航天员能忆起训练时流下的汗水,青少年能了解更多他们喜爱探索的宇宙和火箭。放眼更遥远的未来,兰宁远讲述的这一切能让后辈了解中华大地上曾发生过什么,了解先辈曾为探索太空做出过怎样的努力,看到人类的星球上,可贵的探索与进取精神永恒闪光。

时代呼唤英雄乐章,呼唤思想厚重、艺术精湛、启人心智的作品,《飞天梦》也好,《挺进太空》也好,《中国飞天路》也好,这一部部阶梯式递进的厚重纪实作品,能够看出兰宁远驾驭重大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的能力和气度。而这一切更是理性的思索和浑厚的记录,也是作家通过真实艺术表达的特殊方式参加科学推广和普及的一种宝贵的艺术实践。

猜你喜欢

宁远飞天航天员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祁梦鱼
木已成“粥”
木已成粥
“飞天屁股”重返蓝天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
酒坛飞天
敦煌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