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朝晖译者当如钟表匠(下)

2020-07-17

北广人物 2020年27期
关键词:德文朝晖译者

(接上期)

这一翻,就是三年。如今回想起来,强朝晖依然觉得那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挑战”。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是一个全球史专家,他非常博学,视野很广,《世界的演变》光列出来的参考文献书目就有三千多种,因此翻译时,“要做的研究工作就特别特别的多,要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棘手的是于尔根的文字还不太容易懂。“他喜欢用比较复杂的长句、从句,这也是德国学者经常被人诟病的一个问题,我的德国朋友也都说他的文字不容易读,比较晦涩。他自己也曾在他某本书的外文版序里,就这个问题专门道过歉,说翻译他的书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他参与过英文版的校对工作,发现要理解他的德文,还是很困难的,所以得向译者道歉。”

吸引强朝晖坚持下去的,除了可以享受查资料、研究问题的时刻,还有就是翻他的书,“会让人变得非常安静,忘了其他所有的烦恼和喧嚣”,因为这位典型的德国教授非常严谨,和她的思考方式非常契合。她曾跟段其刚分享过她在翻于尔根的书时的一种小开心:常常翻完一句,心里暗暗觉得下一句他该说什么了,一看原文果然是。

2016年,强朝晖在与朋友一起合译完了《世界的演变》后,她就辞掉了工作,做起了专职翻译。之前,她一直是把翻译视作一种爱好来着,经历了这部大部头后,她开始觉得自己有了一种使命感,“就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的外语,且在学术这一块儿上,真正愿意做,又有能力做的人太少了。”此后,强朝晖几乎成了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的专属译者,虽然“太难了”,但当编辑把40万字的《中国与世界社会》递过来时,她还是很痛快地接了下来。“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非常非常辛苦,不过最后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同意在书上放译者简介

社科文献出版社每年大概会推出2000种新书,并在其中评出十大好书,强朝晖的译本曾三度当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强朝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她从不同意在书上放译者简介,从不给读者签名,哪怕是好友相求,如果不是碍于国内的出版规则,她甚至希望把自己的名字都从书脊上拿掉。她认为自己不过是编辑、出版、印刷等加工环节中的一部分,最多是比重占得较大的一部分,但并没有改变加工的本质。她十分认可本雅明说的,译者应当是透明的,“我希望大家看到一本书,会说这书写得真好啊,或者真烂啊,并忘掉译者的存在。极端点说,如果一本书读者觉得翻译得太精彩,或者太烂,全是译者的失职。”

在探讨译者的身份认知时,她对自己的定位是钟表匠。“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个表的后盖打开,摆弄里面的齿轮,看看每个齿轮之间咬合的关系,思考着怎么能让它带动整个机械装置走起来。换到文字上,就是字与词之间的关系,德文的长句子特别有逻辑,像无数个咬合着的小螺丝钉,翻译的时候,我所关注的就是每个螺丝和螺口是不是拧对了,关注这些细微的东西,就相当于工匠。”

早期,她会一遍遍打磨,打磨的过程就是从译者走向读者的过程。现在,一稿时,她就会产生读者意识,自我监督———“这句话好不好懂啊,是不是人话啊。我比较注重读者的体验,一定要让读者看明白。”为此,她常常较劲,有时甚至到了一种病态的逞强。翻译于尔根的《中国革命》时,书里讲的是从五卅运动到共产党获得胜利的过程,她担心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特别清楚,因此可能被挑错。而且除了德译中,还涉及中译中,要还原那个时代的官职和一些名词的概念,“你要渗透在每个句子里面,把中文再翻译成更恰当的中文,这个就非常困难了。”

段其刚也觉得她“挺强迫症的”。她从不拖稿,但时常会在交稿时,表露出一种不自信,自我要求太高,总觉得是不是翻得不够好。这时,段其刚就会一次次地安慰她,“没事儿,可以了,我很放心的,讀者也一定能看得懂的。”

在强朝晖看来,文学翻译和学术翻译是两个行当,对翻译的要求很不一样。“文学书要是字字精准,却没有文学味儿,是一钱不值的,没有意义。相比之下,文学翻译的自由度也更大。”《书情书》里有一章叫《美丽的书》,在结尾的地方说到书的包装问题,就像人的衣柜里的那些衣服一样,再丑再破,你出门的时候,总不能光着。她当时用的原话是,无论如何,光屁股上街,不是个好的选择。

有朋友读后建议,“你这个‘光屁股上街是不是不雅呀?你该说赤身裸体。”强朝晖不以为然,她不喜欢四个字的成语式的东西,就觉得“光屁股上街”很有画面感,“好痛快呀!”

而学术就不一样了,学术要尽可能精准、贴近原文。她认为,“学术这块儿要做到信与达是非常难的,前提是译者得对原文看得非常非常明白,得把所有的理论都吃透。”德文里的宗教和地区就差一个字母,如果翻译不准确,读者就会看不懂,强朝晖同样会“直接把这本书扔了”,因为“没有意义。”疫情期间,强朝晖一直待在欧洲小国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紧邻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都是疫情很严重的地方。不能出门,最直接的影响是没法去健身房或游泳池锻炼,更多的还是对心理层面的影响,“你会感觉比较压抑,是整个空气里,你躲不开的那种压抑”。

如今,她已在刻意屏蔽这方面的信息了,除了追踪大的趋势,不会看太多疫情方面的新闻。每天依然在做翻译,从2006年到现在,她基本都处在一本书还没有翻完,就已签了下一本书的合约的状态。“1月份从北京回去,到现在,已经翻了约八万字。”

强朝晖在工作时,是非常有规律的,一般上午、下午各干一点,一天不超过四个小时。“其实我干专职以后,每天翻的量并不比以前多。这个还是和精力有关,现在没有年轻时那么好的精力了,也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但是翻译必须是有规律性的,不是说我高兴了就一下子翻很多,不高兴就扔在那儿。翻译就是一点一点地往推进,保持住自己的速度,像跑马拉松那样。”

据《南方人物周刊》孙凌宇辕文整理

猜你喜欢

德文朝晖译者
CENTRAL LIMIT THEOREM AND CONVERGENCE RATES FOR A SUPERCRITICAL BRANCHING PROCESS WITH IMMIGRATION IN A RANDOM ENVIRONMENT*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三只蚊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
唆拜(外一首)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吴朝晖秘书长接待RDPAC来访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