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仕女画的平面性特点

2020-07-17吴金涛

艺海 2020年6期
关键词:仕女画唐代绘画

吴金涛

〔摘 要〕唐代仕女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唐朝绘画的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一些现象,也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世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唐代仕女画中一些带有平面性和装饰性的技法语言可以给我们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带来很多的启发和帮助。本文着重以张萱仕女画为例,对唐代仕女画的造型、设色、构图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这些作品平面性和装饰感的成因,分析这些技法语言对今后中国画创作可以提供的一些借鉴,增加一条创作的可能性。通过了解唐代工笔绘画的技法语言,还能使我们更好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性,从而更好服务今后的创作。

〔关键词〕唐代;绘画;张萱;仕女画;平面性

在唐代以前的人物画中很少有描绘女性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更鲜有描绘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绘画作品。唐代以前,描绘妇女的画作大都以宣扬封建伦理纲常为目的,绘画题材大都是烈女、孝妇。唐代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文化较为开化后,当时的仕女画家对旧题材进行了突破,对女性人物的绘画创作来说是一种进步。在唐朝,人们的审美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也就成了当时唐代社会气质风貌的一部分表现载体。仕女画创作出来尺幅较小,方便当时的贵族收藏和观看,满足对女性美丽形象的观看欲望,当时唐代贵族尤其是男权社会下的审美标准引导了这一时期女性群体的审美。

一、张萱仕女画的平面性可以体现在用线上

张萱仕女画主要描绘的是当时唐代上层的贵族妇女,这些妇女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或贵族统治者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因为审美主体人群相对固定,所以对女性美丽的评判有相同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绘画作者们的绘画方式方法都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一种程序化的熟练工序,所以在绘制人物形象时会用一些程式化的绘画方法。包括张萱自己在内的画家用一种接近固化的形式和固定的技法、手法来表现客观对象,创造出唐代仕女画中“以丰厚为体”“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具有显著视觉特征的艺术形象。相似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装饰画常用的表现手法,会带给观赏者一种平面感和装饰感。

中国画在产生之初到后续的发展都是用墨线作为一个基础来进行绘画的。

就单色绘画而言,西方传统绘画,比如素描的光影表现,是用明暗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西方传统绘画强调光影绘画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二维平面来表达三维空间的立体感;而中国画中一些单色的水墨画也好,白描也好,都是以线为主,始终在二维平面这个基础上来进行,处于一个平面的状态。

张萱仕女画都是用线来作为造型基础的。因为线始终存在于二维空间,用线来表达绘画对象的形式本身就具有平面性,所以画面始终在一个二维空间内。

二、张萱所画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一定的平面性

唐代仕女画的绘画对象是亚洲女性,五官和身材相对西方人来说都不那么立体。所谓的立体感,就是拥有一定的光影变化。西方传统绘画中,西方人的面部更加立体,肤色浅,在环境下拥有更明显的光影变化,西方人在进行绘画的时候更容易被这些特点所吸引,从而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光影變化来表现人物的立体感。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西方传统表现人物的绘画,从文艺复兴三杰到后来的约翰纳斯·维米尔、伦勃朗等画家所绘制的肖像画来看,都是通过光影来表现人物的立体感来刻画人物形象。中国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本身有一定的平面性,更因为当时的审美因素影响,能让画家表现的仕女本身就具有在样貌上的相似性。

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是“随类赋彩”,“随类赋彩”为“六法”之一,是南朝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是指把画面中的物象分成几类,一个种类中的物体用色相近或相同。比如在人物画里面,人物的面部和手部就处理成一种或一类色彩,山水画中的草本、木本等就按种类处理成一类色彩,每类物象可以按同种色调处理,也可以按照季节时令来分类,不同季节时令可以偏向不一样的色彩来进行表现,同时也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改变客观事物的色彩,按作画者的主观思维来用色。不例外的是仕女画也运用这种绘画方法。这种将物象颜色进行归类的绘画用色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而且画家都不是靠写生来作画,而是靠自己的印象来进行创作,对颜色的归类运用导致了仕女画在颜色运用上装饰感更强烈一些。

在仕女画的用色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画面不是靠光影明暗来区分物象,而是用色相的不同来区分。中国工笔画的设色技法比较单一,一般来说就是平涂、分染、罩染等简单的几类,其中最能体现物体体积感的技法就是“分染”了,但是我们观察唐代仕女画,比如《捣练图》,人物的衣褶虽然运用了分染的技法,但是整个人的设色方法平涂更多,所以人物看起来还是很平面。在人物和人物的关系中,每个人的不同靠服饰颜色的区分更多,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和马匹都有少量的分染来体现物象的体积感,在位置上虽然有前后,但是大小虚实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明暗关系的变化,有的是颜色的变化,比如在画卷中间部分的两个人物形象上,后面的马匹为了和前面的马匹进行区分,画成了黑色,这样靠着简单的颜色变化和遮挡关系使画面中的物象有了前后关系。在画面第三部分中,多个人物的马匹大部分在颜色上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靠位置的遮挡来体现前后的。西方绘画中有很多人物前后关系的作品,比如伦勃朗的《夜巡》,正中间的人物和后面的人物相比,除了色相上的变化,在明度或者光线处理上有很大不同,有虚实的体现;画面的背景处理比较虚而且很暗,和我们真正看到的事物有着相同点。中国唐代仕女画和西方传统油画人物相比较,没有什么明暗和虚实关系的体现,画面缺少纵深感,看上去比较平面。另外仕女画中不管是描绘人物从事哪种活动,画面中都从没有人物影子出现,再拿《夜巡》这幅画来说,这幅画的人物脚下影子就有所体现,有影子的人物给人有实体的感觉,有立体感;唐代仕女画的画面中没有这影子一体现,给人一种人物是一种彩色剪影图案的感觉,所以平面感非常强,也有一些装饰趣味。

三、中国画的构图自古以来都具有“平远”的特点

传统西方绘画不管是人物画、静物还是风景画,在构图处理上,都是以客观现实为标准,物体的位置安排都遵循科学的透视规律,背景的处理也都遵循客观现实。中国画在构图方面,绘画作者本身的主观性也很强,比如一些山水画的构图就有“高远、平远、深远”的特点,可能作者并不能在一个时间地点看到所有画面中出现的山水,却经过自己的主观处理把这些山水“摆放”到一个画面里。在背景的处理上,更有“留白”的特殊处理方法。在张萱仕女画中,人物之外没有背景的“留白”是一个重要特点,这样做可以更加明显地表达作者要表达的物象或是意境和感情,但因为没有背景处理,使得画面中的人物仿佛是一个个剪影独立在画面上,缺乏空间感和现实的感觉,导致给人留下平面的感觉。这些绘画方法和西方传统绘画相比都更“平”了一些。

唐代仕女画在造型、设色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平面性和装饰性,虽然在绘制时对人物的造型、颜色等都进行了改变,国画颜色也有局限,造成画面的平面感和图案化,可是我们看到画面时就仿佛能够身临其境,体会到那些独有的意蕴特点。近代受到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中国很多画家在进行工笔人物创作时都以西方素描造型为基础,注重解剖结构和完全现实的存在,甚至完全按照西方绘画的方式进行绘画,脱离了中国原有的审美特征。

结 语

以张萱作品为例,通过对唐代仕女画平面性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国工笔画在材料和技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画面中所独有的平面感和装饰感。这种平面性的表达虽然有所局限,却也是中国拥有独立艺术体系非常好的证明,是值得探究和发展的独特艺术风格。现代越来越多的画家注意到中国画的平面性特点,并将这种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我认为这将是中国艺术发展和创作的一条长久道路,是找到中国自己独特艺术道路发展的必然途径。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周宇飞.从唐宋仕女画论平面性在当代工笔画中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孔庆龄.唐代仕女画艺术特色赏析[J].美术大观,2018,(08):72-73.

[3]杨冰灵.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J].美与时代(中),2019,(05):42-43.

猜你喜欢

仕女画唐代绘画
中国传统仕女画与当代陶瓷仕女画之比较研究*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精品展
闺阁红粉 千秋佳人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仕女画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