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的发展

2020-07-17于姗姗苗新萍

艺海 2020年6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现实主义

于姗姗 苗新萍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的女性形象在不断蜕变,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女性形象的不同和转变,探讨女性在主流语境下的道德桎梏和生存现状,关注女性命运和情感,此外更应当重视女性形象和现实主义的关系,为创作符合时代发展的电影女性形象提供思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女性形象;个体意识;现实主义

一、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的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涌现了一批塑造女性形象、关注女性心理的电影。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关注女性、倾听女性、诉说女性故事的电影作品不断涌现。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刻板印象,而是将更多目光放在了政治舞台、外交舞台上的女性,并有针对性地对女性形象进行社会、文化、性格、情感等的宏观与微观分析。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大女主电影且受到广泛关注,从《七月与安生》的丰硕战绩,到《嘉年华》的引发热议,再到《找到你》的口碑好评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正在对电影女性进行不断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电影女性形象正在蜕变。

二、女性形象的蜕变

(一)视角转变:打破“被凝视”身份定位 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的父权主义视域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女性长期处在男性的“凝视”下,女性是男性附属物的存在,是被男性保护,被宠爱,甚至受到轻蔑和嘲讽的对象,电影女性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引入,以及某种程度上中国人自身观念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得到质的飞跃,实现了“女为悦己者容”到“女为己悦者容”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思考女性在电影中的身份和意义,勇于打破“被凝视”地位,以女性视角叙事,使女性处于主导地位。

像李玉导演的电影虽然在讲述女性如何抗争、如何脱离结构的故事,男性角色往往是缺席的、是不在乎的,但还是不难发现,李玉电影中“缺失的男性”时刻对电影中的女性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改变着她们的思想和人生,因此,李玉虽有意图从女性视角看待女性生存法则,但实际上她电影中的女性仍没能摆脱男性话语霸权的束缚。《七月与安生》似乎表达得更加丰富一些,它不仅仅是女性对爱情、友情及事业的表达,更是一种女性对现实生活的羁绊及女性命运的自我认知过程。电影通过两个不同个性,不同成长环境的女性视角展开,表现了两个女孩对相同一段时光的不同的心理形态,真的做到以女性视角传达对女性成长与命运的探讨,不再是单一地从男性看女性,使长期处在“被凝视”的身份的女性解脱出来,实现“观看”的身份。

(二)从女子群像到个体意识复苏 早期中国电影的女性形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妻母”形象,她们必须依托于男性形象生存;另一类是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农村女性形象,她们被完全禁锢在农田或家庭之中,无论是性格还是思想均被埋没在失控的命运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形象更是被描述为与男性相同的群体,她们的生理特征也被刻意隐藏,女性独有的情感和个性被掩埋,这一时期的正面女性形象往往被冠以光荣的劳动者之名,她们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等。可女人不是机器人,她们并不会一直是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她们也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

有论者称,“女性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女性眼光洞察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找到你》让我们意识到,走出困境不仅意味着男性要革新观念,承担责任,也意味着女性要想摆脱地位阶层的掣肘,首先要女性个体意识苏醒。影片最后,律师李捷在寻子过程中感受到了周遭,產生共情,在法庭上不顾职业准则的要求,为朱敏声张正义,实现了青春女性的自省和救赎。《七月与安生》的影片最后,七月逃离了小镇,找寻安生走过的路,七月在游轮上满足的表情展示出脱离传统枷锁后女性的自由和满足。

(三)走出固化牢笼:多身份、多个性的角色塑造 改革开放以后,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创作思潮的引领下,以陈凯歌、张艺谋等导演为代表,他们将注意力从单一的妻母身份转向女性的自身命运、情感与思想上。当时银幕上的女子群像由勇敢追求自我,敢爱敢恨的女性构成。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银幕女性形象呈现被消费趋势,以美丽丰腴的女性形象满足男性群体关于“爱的欲望”和“性的幻想”。而在今天,企图只用香艳的女性肉体来满足观感的创作无疑是低俗的。

2016年《大鱼海棠》是我国第一部意义上的大女主动画电影,但却没能摆脱观念固化的影响。影片中执拗的椿为了自己所谓的“爱”和“报恩”,不顾全族生死,即便带来毁灭性灾难也在所不惜的行为是荒诞的,这源于作者自私的个人意志以及对女性认知的想当然。椿最终要依靠男二湫的牺牲去实现自我意愿,这样的女性形象虽然被塑造了起来,但这个人物形象却是自私的,甚至是没有良心的,她依然没有冲破男性附属物的掣肘,没有真正实现女性的独立。

《七月与安生》对女性成长展开讨论,对女性命运进行揭露。活得坦荡的安生,追求自由,但她依旧渴望汲取七月的温暖;七月看上去稳定,但心中“暗藏汹涌”,她一直向往安生的生活。我们从《七月与安生》中看到,形象的设定应是立体的,每个人,每个女性都具有双面性和多面性,没有绝对无私和绝对坏的人。

三、女性形象与现实主义关怀

(一)小人物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透过人物看社会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说法,指的是人物具有能反映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找到你》在女性叙事中塑造了三类社会女性:律师、保姆和全职太太,她们的社会地位、阶级、职业各不相同,三种全然不同的女性却有着相同的不幸,即她们的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三类丈夫分别是“出轨男”“妈宝男”和“暴力男”,她们拼尽全力却还是因为“妻母”的身份被推向困境与边缘,这种不幸是由落后的性别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导致的,《找到你》让我们看到社会女性的尴尬境地,从而思考从电影女性到现实女性应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寻求发展。

(二)在现实中关注女性命运,通过社会现实思考人 对于女性生命与价值的书写不能缺失女性与现实的关系。人是社会人,人可以反映社会,社会也影响着人。而现实主义的目的就是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要求女性从“自我”走向“社会”,用女性视角审视现实世界,批判和揭露当下的社会现状,从而引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女性问题的反思。

《找到你》基于创造者于社会层面的细节发现和生命积累,在现实中关注女性命运,从社会现实问题——“寻子”出发,在“寻子”过程中展开对女性形象的书写,铸造更为丰富的类型元素,通过光影镜像透射社会现实,关照社会现实。

无论是《嘉年华》还是《找到你》,都相当注重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现实中呈现女性个体命运遭遇,在社会现实中关注女性情感和心理发展。“小人物加社会”的主题表达形式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小人物离观众距离更近,他们的故事更接地气,有生活气,因此更容易产生共鸣。将女性个人生存主题与现实主题联系起来,在现实中探讨女性问题,呼唤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

结 语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经历了从父权社会的“被凝视”到女性视角“观看”地位的转变,从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以及男性欲望的载体到多身份、多个性的形象塑造的转变,从女子群像到个体意识的转变,从沉默、被忽略、边缘化的地位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全民热议和反思的转变等等。在这40年岁月里,涌现出大批关注女性命運和成长的电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改革开放不只是物质的进步,也是思想的进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的蜕变和发展,投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人民思想的创新以及电影事业的包容,多元和创造。电影女性形象还留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和提升空间,还需更多的人关注女性成长,为女性和社会发声。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孙峰.“凝视”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8(24):22-24.

[2]田卉群.瓶中恶魔:不在场的男性——李玉电影的精神分析[J].当代电影,2014(05):64-68.

[3]曹钰,程雅楠.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流变[J].电影文学,2018(15):49-51.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发展研究”成果,项目号:2019XKT019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