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凡业绩
2020-07-17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张保国院生死线上的排爆专家
“身上一块块伤疤的背后,是万家灯火的平安。”如今,55岁的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的张保国依然战斗在排爆第一线,和同事一道守护着一座城市的平安。
张保国,1965年10月生,山东德州人。1984年,他考入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工作。在部队,张保国刻苦钻研,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成为远近闻名的弹药专业骨干技术人才。
上世纪90年代,济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那些战争年代遗留在地下几十年而未引爆的各种炮弹、航弹等在施工中被挖掘出来。如何安全处置销毁这些爆炸物,成为济南公安机关亟须解决的问题。1999年9月,张保国作为排爆紧缺人才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局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
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张保国一次次化险为夷。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2005年3月2日,张保国带着排爆队将废弃弹药运往山里销毁,他身后一个生锈严重的发烟罐突然泄漏,发生自燃。“快跑!”他用力推开身边同事,自己却没来得及跑开,大火导致全身8%的面积烧伤,双手落下7级伤残。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保国先后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30多次,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4000余发(枚),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等荣誉。
载人深潜英雄集体:7000米海底扬国威
提到中国的深海探测,绕不开一群人,他们就是曾经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的“载人深潜英雄集体”。
进入21世纪,与陆地、天空、太空相比,人类在深海的探索进展最慢。由于深海环境复杂,仅压力太大、电磁不能传输这两项,就足以将众多人造装备挡在门外。在中国之前,世界上仅有美、法、俄、日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
2002年,科技部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此后6年间,在中国大洋协会组织下,中船重工集团七茵二所会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国内百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进行潜水器的设计制造,并将之命名为“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09年8月18日,“蛟龙”号首次海试,首潜38米,迈出了中国载人深潜第一步。此后至2012年,“蛟龙”号先后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它在马里亚纳海沟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创下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在全球99.8豫以上海域开展深海资源研究和勘察的能力。2013年5月,叶聪、付文韬、唐嘉陵、崔维成、杨波、刘开周、张东升等7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級海试团队被授予“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
2013年6月5日至9月24日,“蛟龙”号开展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获得圆满成功,也标志着“蛟龙”号实现了从海试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转变。如今,“蛟龙”号足迹遍及南海、东太平洋、西南印度洋、马里亚纳海沟等七大海区,将中国海洋科考与开发推向高速通道。
贠恩凤院永远歌唱在第一线
贠恩凤,陕西华阴人,中共党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951年,11岁的贠恩凤在参加西安市中小学歌咏比赛时,被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文艺工作团看中,从此走上艺术的道路。60多年来,她长期坚持深入一线为人民群众唱歌,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从秦岭隧道深处的作业工地到西安护城河清淤现场,从工厂矿山、煤矿井下到炼钢炉旁、医院病房,她的足迹遍及三秦大地。退休以后,她仍然像在岗位上一样,继续为人民歌唱。
“有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我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回报社会和人民,我心甘情愿一辈子做一个为人民唱歌的义务工。”贠恩凤始终扎根一线,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歌唱,参加各类演出5000多场次,共计演唱歌曲3万余首,先后举办独唱音乐会近40场。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她的舞台。西康铁路施工期间,贠恩凤不顾危险,主动申请到秦岭隧道施工现场演唱。她戴上安全帽,踩着满地的泥浆,来到了隧道外面,一口气为工人们演唱了半个小时。这时,因为隧道里马上就要继续开工了,工人们请她休息一下。贠恩凤摆了摆手说:“我不休息,你们去,我也要去。”听到这句话,工头严肃地说:“您可不能去,那里有岩爆,有生命危险。”贠恩凤又摆了摆手说:“人家工人都不怕,我怕啥?别人进去不爆炸,我进去就爆炸了?”于是,她一头扎进了隧道,继续为工人们演唱。
西安护城河清淤期间,贠恩凤在了解解放军官兵艰苦劳动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专门创作了歌曲到清淤现场慰问演出,一唱就是3个小时。没有音响、没有话筒,从建国门到东门,她在清淤工地旁顶着烈日边走边唱,唱遍了战士们劳动的5个工作点。
从1991年开始,贠恩凤连续20多个春节没有在家里过年,她的身影和歌声却出现在农村、工厂等基层一线,和普通劳动者在一起。她说,最好的舞台永远在基层。在一次次为基层群众演出的过程中,自己才更懂得了无数平凡人干出的伟大事业,也更明白了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和使命。“我母亲从小教我‘凡事将心比心。我觉得,和人民在一起,才能更懂得人民。给人民演出,人民总能让你受到最好的教育。”
贠恩凤长期义务为基层群众演出,以自己精湛的技艺、高尚的艺德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她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金唱片奖,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
2014年12月,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贠恩凤“三秦楷模”荣誉称号。2015年10月,中宣部授予贠恩凤“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上,贠恩凤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她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我只有更加努力歌唱,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和信任。”
卓嘎、央宗姐妹:守护好祖国的一草一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像一股暖流在卓嘎、央宗姐妹和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百姓的心中涌动。“中国梦,连接着首都和边疆,是我们各族兄弟姐妹共同的奋斗梦想。”卓嘎说。
从拉萨出发,往东南方向驱车约400公里来到山南市隆子县。之后,再从县城经斗玉乡行进200公里左右,顺蜿蜒而上的山路翻越海拔4600多米的日拉山,这才来到祖国西南边陲———玉麦乡。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提出“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这也是卓嘎、央宗姐妹一家祖孙三代几十年的心愿和追求。
玉麥乡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单一的牧业为主,不产一粒粮食。过去,百姓生活十分艰苦,许多村民最终选择了外迁。为了守护好玉麦的每一寸土地,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这个国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的偏僻山乡,只有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居住,被外界称为“三人乡”。
“如果我们搬走,这片祖国的土地上就再没有人守护了!”父亲的一句话,成了父女三人半个多世纪放牧巡边、守家护国的唯一理由。从1959年玉麦乡成立,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29年的乡长,2001年去世;1988年,姐姐卓嘎开始接替父亲担任乡长,一干就是23年;妹妹央宗在乡里做了17年副乡长兼乡妇联主任。
20世纪80、90年代,在媒体的报道下,玉麦“三人乡”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来自祖国内地的信件也第一次翻越崇山峻岭,来到卓嘎、央宗的面前。央宗回忆说,那一年姐姐竟然收到了很多求爱信。“当时阿爸说,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于是,我俩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因此,卓嘎35岁、央宗27岁才结婚成家。“在玉麦生活,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都没有动摇过我们坚守玉麦的决心。”今年59岁的卓嘎说。不仅如此,2017年,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工作,成为守护国土、建设家园新的力量。
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玉麦乡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2001年,扎日乡到玉麦乡的公路修通,使玉麦真正摆脱了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接着,学校、电站、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又相继建成……
“特别是总书记回信后,玉麦乡又有了新的变化!”卓嘎说,作为西藏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样本,乡里修通了标准更高的公路,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旅游业迅速发展,竹编、鸡血藤手镯等当地手工艺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玉麦乡的发展变化,是党和政府关怀的结果,是祖国繁荣富强的缩影。”卓嘎说。几十年的守边护国,使卓嘎、央宗姐妹深刻地认识到,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更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守护好祖国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