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乙弗虬暨夫人隋代席氏墓志考释
2020-07-17宁琰
宁 琰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13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航创路与神舟三路交汇处东南角发掘了一座夫妻合葬墓。该墓虽被盗扰,仍出土墓志两方。墓志志文记载详细,据志文可知,该墓墓主人为西魏乙弗虬及夫人隋代席氏。乙弗虬,本姓柳(本文以下称“柳虬”),河东解人。夫人席氏,安定人也。墓葬、墓志志文及相关信息,见本刊本期《简报》,在此不赘。
柳虬及夫人席氏墓志的出土,不仅订补了柳氏西眷柳僧习一支的家族谱系,更为研究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诸胡政权下汉人世家大族的发展动向、乃至西魏北周时期政治和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故有必要对两方墓志综合考释。
一、柳虬姓字
柳虬,河东解人,《北史》《周书》均有列传。《北史》记柳虬字仲盤[1](盘),《周书》记柳虬字仲蟠[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记柳虬字仲盤[3]。“盤”为“盘”之繁体,今据墓志所记其字仲磐,“磐”与“盘”互通,而“盤”与“蟠”互异,校勘记未及。从音、义两个层面的关系看,“盤(盘)”与“蟠”存在同音而讹的情况,更存在混用的可能。古人名、字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有同义反复之情况,比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等现象。考查柳虬字号,当与此同。“虬”除指“龙子无角”[4]外,还衍生出“屈曲盘绕”之义。该引申义应即柳虬字号来源。《说文解字注》中“蟠”为“未升天龙谓之蟠龙”[5],而“虬盘”“虬蟠”意近,如元稹《四皓庙》“舍大以谋细,虬盘而蠖伸”[6]、皎然《咏史》“鸾铩乐迍邅,虬蟠甘窘束”[7]。从含义讲,柳虬字号都有“蛰伏、盘旋”之意。而“蟠”还有一种古音“fán”。
柳虬身为西魏史官,所修官史又为“初唐八史”之一的《周书》资料来源,故关于自己姓字不应有误。《周书》卷38《柳虬传》非以同列“八史”的《北史》所补,而后世《周书》《北史》记载有别,或即柳虬姓字在其身灭后不足百年(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贞观十年636年左右)即出现不同说法乃至流传至今。可见,以柳虬夫妇卒葬之时(西魏—隋开皇六年)柳虬字“仲盤(盘)”得到墓志撰书者乃至正史《柳虬传》撰写者的首肯。
二、柳虬世系
柳姓渊源如墓志中所述“周之胤,下惠后”,照应《元和姓纂》所记[8],反映了唐人的一般观念。柳下惠之后,远传十七世,分为耆公、纯公东西两眷,柳虬五世祖柳恭[9]于秦、赵丧乱之时举家南迁,这一支系属“河东柳氏西眷”。
柳虬墓志记“曾祖绍,钟离太守,假节,隋郡太守,监隋郡诸军事。祖缉……父僧习”。《北史》虽明记柳虬五世祖、祖、父之信息,但未见曾祖柳绍,墓志正可补史书之缺。
柳虬为柳僧习子,而史书对柳僧习诸子及年序的记载略有不同。《元和姓纂》中记:“鸑、庆、虬、桧、鷟”[10]。《北史》中记:“虬、桧、鷟、庆”[11]。《周书》中记:“庆三兄,鷟、虬、桧”[12]。《新表》中记:“鷟、庆、虬、桧、鸑”[13]。从史料及已发表墓志,可推定柳僧习诸子齿序:《柳鷟墓志》记:“柳鷟,字元翔,卒于太昌元年(532年)六月廿一日,春秋卅有六”[14],可知柳鷟生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柳虬墓志》与《北史》《周书》记载一致,“魏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15],故其生于北魏景明二年(501年)。《柳桧墓志》记:“柳桧,生于正始三年(506年)”[16]。《周书》记:柳庆“天和元年十二月薨。时年五十”,则柳庆应生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
因此,柳僧习子嗣长幼排序应为鷟、虬、桧、庆,柳鸑不详。由《柳御天墓志》中称柳桧为“第四叔”[17],知柳鸑生于柳桧之前。“因‘鷟’袭方與子爵,则鷟又当为长子”[18],故柳鸑应排柳鷟之后。但因史料文献及现有资料对柳鸑记载甚少,尚无法判断柳虬与柳鸑谁为兄长,相关问题有待更多新材料。
席氏墓志记柳虬夫人席氏,安定人,冀州长乐郡君。祖席法友,《魏书》有传。父席景通,司空掾,右将军,卒官,赠辅国将军、卫尉少卿[19]。夫人生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卒于大隋开皇六年(586年),春秋八十有二。除此之外,席氏墓志详实记载了柳虬诸子的名与字及官爵,以及诸孙一代的名讳官职。席氏墓志记:“嫡孙铎,谯郡太守,帅都督义康子。孙德之,职方侍郎,许昌侯。孙謇之,内史舍人,兼散骑侍郎。孙铨。孙愕之,太子舍人。孙镕,太子舍人。孙钊。孙砥之。孙钦。孙辩。孙鑛。孙无边。孙无名。孙颖之。孙宜之。孙挺之。孙门师。孙侍者。孙家师”,此信息可补《新表》之缺(图一)。但从其所附诸孙一代信息中,尚无法明确具体的世系情况,故未能进行单个族支的分类。
图一 柳虬家族世系
三、柳虬履宦事迹、联姻状况
(一)履宦事迹
柳虬生于北魏、卒于西魏,终仕两朝,其事迹、历官正史记载详细。孝昌中,柳虬入仕。依《柳虬墓志》即大致在其十五岁之后,由于“善属文”而为扬州刺史李宪举为秀才。在柳虬先后分别引为兖州刺史冯俊安东府主簿、扬州刺史樊义治中从事后,“弃官还洛阳”[20]。柳虬弃官,或即州府参佐一类职事官并未能发挥其“五经略通大义,百家览其纲目”之才华,故而才因所加镇远将军“非其所好”而弃官还归洛阳。其时朝代更迭、社会动荡,导致部分士人不知进退、寻求远离战争和政治退求耕织的田园生活。墓志显然对柳虬退耕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一事有所回避。
至西魏大统三年(537年),丧乱过后承平未久,中州人物凋零。柳虬此时寓居阳城,河东儒士裴诹居颍川。二人俱为独孤信所征召,信置之左右,引为谋士,列为股肱。时人遂有“北府裴诹,南省柳虬”[21]之说,可见二人在独孤信军府中之作用、地位。此后独孤信由中州出镇陇右,特辟柳虬为开府司马,后因公务转隶宇文泰帐下,职为相府记室参军,因功封为美阳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大统十四年(548年),柳虬“除秘书丞,领著作。旧丞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22],说明“自此,国史的著作权由中书转归秘书。这是西魏史官制度的一个变化”[23]。
柳虬最终官至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其仕途颇为顺利,并身居高位;但仍保持年少时不事容饰、淡泊名利之心境,对高官厚禄并无兴趣,以研究学问为好。其晚年,执掌职典简牍,撰修起居注,编写《文质论》,修纂官史[24]。柳虬处于南北分裂、东西对峙的混乱时代,以柳虬为代表的中原士人自觉肩负整理故实、重建秩序、规训封建帝王乃至胡族政权领袖的任务。他认为,朝廷设立史官之职不仅是记录事件,而更应该发挥史官广纳忠言的作用,为当下时局所借鉴、警诫[25],这样的史学观点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柳虬于魏恭帝元年夏四月、宇文泰大飨群臣之时,执简进言[26],而宇文泰也“因柳虬之责难,令太常卢辩作诰谕公卿”[27]。宇文泰这样勇于纳谏的行为,为吏治的清明提供保证。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柳虬渐迁为中书侍郎,废帝之初迁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仍兼典国史。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十二月二日,柳虬卒于长安。于次年正月葬于城南少陵原太夫人寿昌君墓次。
(二)联姻
墓志中透露两点联姻信息:墓主柳虬与夫人席氏、柳静女与京兆韦孝固,两者史料均未涉及,可补史缺。今据墓志,席法友为柳虬妻席氏之祖。又据北周《柳鷟妻王令妫墓志》,王世弼为柳鷟妻王令妫之祖。《北史》中记柳僧习[28]、席法友[29]、王世弼[30]三人共同参与裴叔业投顺北魏之事。由此可知,柳僧习、席法友、王世弼,不仅同时投北,且在投北之后通过家族之间的联姻,进一步巩固彼此关系,进而稳固和提升家族的政治、社会地位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族依援关系。
北归之后的柳氏西眷,没有放弃进入高级士族行列的努力。除联姻之外,对后代的培养既重视文化德行,又强调勇武善战,文武兼备的家族特征为其此后发展打下基础。如柳僧习“善隶书、敏于当世”[31];柳虬辈除他外,柳鷟“好学,善属文”[32];而柳桧则“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33],并于“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34];柳庆“博涉群书,不治章句”[35],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拜司会中大夫……赐姓‘宇文氏’”[36];可见柳氏西眷柳僧习一支在北归之后,其二代已经步入中央政权、并开始顾问君主左右。一方面重视文教,另一方面进入中央政权,是柳僧习一支面对北朝动荡的政治社会环境仍能保持其世家大族门第兴盛的主要动因;这也是地方豪族为当时高门接受所取决的两点因素[37]。
柳氏家族的联姻反映了其地位的变迁。北魏高宗文成帝和平四年壬寅诏曰:“夫婚姻者,人道之始……今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38]。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五月诏曰:“乃者人渐奢尚,婚葬越轨。又皇族贵戚及士庶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念宪章旧典,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39]。在北朝严格的门第婚姻中,柳虬女柳静女与京兆韦孝固联姻,韦孝固与北朝名将韦孝宽为兄弟关系,韦孝宽出身京兆韦氏,官至大司空、上柱国。又据学者综合研究,柳僧习孙、柳庆子柳机,其妻陇西李氏,祖父北魏大臣李琰之,父北周重臣李惠[40]。柳机之子柳述娶兰陵公主,其父为隋文帝杨坚。随着柳氏西眷柳僧习一支的发展,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其联姻对象的地位较之以前已有不同,即开始与门当户对的传统世家大族、“关中郡姓”乃至皇亲宗室联姻。以此维持其门第望族的优越,保护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殊利益以便巩固其“关中郡姓”的地位。
四、柳虬赐姓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一书详细记录了西魏、北周时期所赐胡姓,除正史所载,当时受赐姓者不止于此。其中赐姓乙弗氏者,有华绍[41]与两子华端、华政,今柳虬墓志记“诏改姓乙弗”,史书未记,可补史缺。
宇文泰为大规模推行复旧姓、赐胡姓政策,先后于大统十五年(549年)“初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令复旧”[42],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43]。通过赐姓,宇文泰以鲜卑姓氏为纽带在官兵之间建立了一层亲密的宗族色彩,“由于鲜卑复姓的重复使用,六镇鲜卑政治军事势力在各方面抬头”[44],增强了西魏、北周的军事力量,“在关陇集团的形成中,起连结作用的就是赐姓”[45]。
复旧姓、赐胡姓此前也是存在的,宇文泰“欲藉此网罗英杰,为己羽翼”[46]。而柳虬出身世家大族,专精好学,又有为官经验;但并未在宇文泰初入关中之时被视为网罗对象,未予赐姓,其因有二:一、宇文泰出身武川军团,入关初期自身地位并不突出,所以提高旧部地位,为其掌握实权、控制政局提供军事保证尤为重要,故其笼络对象主要是六镇武人家庭及关中陇右地区的地方豪族。二、宇文泰是在永安三年(530年)随尔朱天光入关,并于永熙三年(534年)统领关陇集团,而柳虬则迟至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才被独孤信征召为官。两点原因导致柳虬未入宇文泰的网罗视野。
墓志显示,柳虬改姓乙弗的时间为“今上元年”,当是第二次颁布诏令之时。据研究,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后期至魏恭帝时期赐姓最为集中,也是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的高峰时期[47]。此时宇文泰已成为西魏实际的掌权者,其需笼络的对象和目的,与入关初期已经发生变化。宇文泰在用人方面奉行唯贤是举,赐姓的对象除了战功卓著的诸将外,其中一些世家大族支脉也会因品行高尚、学问突出受到赐姓。柳虬出身“关中郡姓”,身为文官、好治学,也成为宇文泰网罗英才之对象。宇文泰对柳虬“欲官之”[48]以及赐姓“乙弗”,显系拉拢策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柳虬弟柳庆“赐姓宇文氏”[49]。二人同一家族,互为兄弟,同为文官,但所赐姓氏不同,此为“兄弟姊妹间不能横向使用赐姓”[50]之说又添一例证。另据新发现墓志,柳虬长子柳鸿渐[51]、四子柳山甫[52]、五子柳逄恩[53]皆姓“宇文”,子未承父姓,而与叔同姓,这种现象颇具意味。柳虬本传中有记“子鸿渐嗣”[54],长子柳鸿渐袭柳虬爵,且柳虬不可能将诸子中三子过继给柳庆;而依据柳鸿渐、柳山甫、柳逄恩的墓志信息,可知柳鸿渐等柳虬诸子是在北周初年被赐皇姓“宇文”,说明柳虬家族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重视。
柳虬及夫人席氏墓志记载了二人的家族世系、亲属成员,夫妻二人的个人生平事迹,以及柳虬在北魏、西魏两朝的仕宦经历。
本文结合史料所载,对柳虬姓字问题带来的困扰,借助《墓志》得以部分释疑。结合目前学界已有的成果,本文认为柳僧习子嗣长幼排序应为鷟、虬、桧、庆,柳鸑不详。而墓志的联姻信息,折射出柳氏西眷柳僧习一支文武兼备且进入中央政权,这两点也促使其家族兴盛。最后对柳虬“诏改姓乙弗”及其诸子赐皇姓“宇文”之事进行简要分析。
[1]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78.
[2]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680.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2843.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76.
[5]同[4]:1172.
[6]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6.
[7]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9241.
[8]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1597.“柳,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字为展氏,生禽,食采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
[9]同[2]:369.
[10]同[8]:1095.
[11]同[1]:2279-2282.
[12]同[2]:373.
[13]同[3]:2835.
[14] 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土墓志蒐佚续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57.
[15]同[2]:680.
[16] 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18.
[17]同[16]:114.
[18] 王其祎,周晓薇.新见隋仁寿元年柳机墓志考释[J].唐史论丛,2014(19):228.
[19]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87.
[20]同[2]:680.
[21]同[2]:680.
[22]同[1]:2279.
[23]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85.
[24]同[2]:3.
[25]同[1]:2278.“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为鉴诫也”。
[26]同[2]:35.“魏史柳虬执简书于朝曰”。
[27]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04.
[28]同[1]:2278.“与豫州刺史裴叔业据州归魏”。
[29]同[1]:1658.“后与裴叔业同谋归魏”。
[30]同[1]:1659.“遂与裴叔业同谋归诚”。
[31]同[1]:2278.
[32]同[2]:373.
[33]同[2]:827.
[34]同[2]:827.
[35]同[2]:369.
[36]同[2]:372.
[37] 韩树峰.河东柳氏在南朝的独特发展历程[J].中国史研究,2000(1):50.“柳氏改变纯地方豪族的形象,为当时高门所接受,还取决于两点:第一,必须进入中央政权;第二,必须实现由武入文的转化”。
[38]同[1]:72.
[39]同[1]:94.
[40]同[18]:225.
[41]同[14]:65.
[42]同[1]:180.
[43]同[2]:36.
[44]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76.
[45] 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J].历史研究,1993(4):30.
[46]姚薇元.北朝胡姓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4.
[47] 李文才.试论西魏北周时期的赐、复胡姓[J].民族研究,2001(3):43.
[48]同[2]:680.
[49]同[2]:372.
[50]同[47]:45.
[51] 胡海帆,汤燕.1996-2017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59.
[5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资料待刊。
[53]同[16]:180.
[54]同[1]:2279.